老崔谝闲传(二十)童年往事

鑫梅红(献忠故里M)

<h3>许多人都认为农村人淳朴,没得那么多弯弯道道,但是现在的农村也陋习盛行 ,早已不是我们儿时那个嬉耍的天堂。本期老崔谝闲传带你回头看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童时代。</h3></br><h3>“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这是王勃发自内心的幸福诗句,回忆真的能治愈自己的痛,还能像太阳一样治愈身边人的苦。虽然往事已经淡出我的童年,却在人生漫漫旅途中,留下深深的印记。</h3></br><h3> <h3>对出生在上世纪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六、七十年代的我来说,童年虽不能称为金色的,但那时的快乐场景是今天难以见到的。那时缺吃少穿,没有人关心学习,只要背上书包,走出家门,就知道去上学去了,至于去没去学校,读没读书,没人过问。放学回家,扔下书包,不是去学习,而是去干农活,捡糜谷茬、搂干柴、拔猪草、拾狗粪。打猪喂狗收鸡蛋,管好弟妹学做饭。一直干到傍晚,太阳落山了,大人回家了,只要你的“劳动任务”完成了,就让你出去玩。</h3></br><h3>那时的晚上,像我们这些小顽童,经常成群结伙,玩藏老猫猴儿,捉迷藏的游戏,或者是拿着弹弓,双方交战,时常打得不可开交,被家长拎着耳朵带回家也是常事。</h3></br><h3> <h3>女孩玩跳绳、跳皮筋、踢毽子、跳圈圈、翻皮筋。男孩扇包、打钱、滚铁环、玩泥巴。还有小孩用石子走五子棋、抓跳子、狼吃羊。用皮筋跳绳、跳甩绳、滚蛋珠等等……顿时,整个山村热闹沸腾起来了,追赶喊叫声、嬉戏打闹声、欢声笑语声响成一片。</h3></br><h3>那时候也没觉得无聊。可玩的太多了,数也数不清。那个时代物值条件不好,但童年时光乐趣多。没有拐卖儿童的,半夜三更小孩们还玩捉迷藏。有时玩得连家也不回,在别人家里睡觉了。那时的孩子是玩得可开心啦,不像现在的孩童,晚上被关在家里写作业,即使作业写完了,家长决不会放孩子晚上自己出去玩的。如果不回家,那可得全家出动到处去找,甚至报案。</h3></br><h3>好怀念当年小时候的日子。童年时期粮食极其欠缺,我家的生活更是困难,一日三餐几乎都是稀汤,不是喝拌汤,就是喝米汤,和菜汤、洋芋汤、玉米汤、苦菜汤……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点黄米干饭烙荞面饼。炒个干豆角炒肉、粉条烩豆腐,调个豆芽菜就算丰盛的年夜饭。可那时的饭菜特别香,就是那麻糊汤比现在的鱿鱼海参香多了,总要喝个肚儿圆,打几个饱嗝才放碗。</h3></br><h3> <h3>那时候吃不到大米白面,更别说什么海鲜,见也见不到。因交通不便利,物流互通受影响,只能种啥吃啥。</h3></br><h3>记得我上初中时,学校每周五改善伙食,1毛5一勺所谓的杂烩和一个蒸馍,而我三年吃了四个蒸馍,因我们南山不种麦子,买不起白面,这还是星期天去三姑家,给我装了两碗交给食堂,换的2斤白面票。就连一勺5分钱的菜也没吃过几顿,更别说什么杂烩啦,每天都吃从家里背去的酸菜,能调点儿油就不错了。</h3></br><h3>上次到同学家行礼,大家还回想起当时我的干粮燕麦麻子豆豆特别好吃。当时我们班东滩西滩的学生比较多,像我们这些学庄、郝滩南山的比较少。西滩的同学们经常拿他们那“打不烂”的干炉咔咔(因油小,很坚硬,没有层层的炉馍馍)换吃我们南山的燕麦麻子豆豆。真是少吃多香,回想起当时的那个味简直香得不得了。现在根本找不到那个味儿。</h3></br><h3> <h3>那个年代,点煤油灯,没电,没有电视,更别说手机啦!一年到头只要看上几场露天电影,在田间小路走几里地大队看电影,真是很兴奋。或者步行30多里地到公社去赶会,夜戏看完,打着手电兴奋的往家里赶路,有时路远,走上一,二十公里远,仍不觉得累!回来时天很黑,孩子们和大人快步如飞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到家。</h3></br><h3>那时放映的电影都是爱国教育类影片,地道战,铁道游游击队,草原英雄小妹妹等影片,深受教育,也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唱戏也离不开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等革命英雄题材和铡美案、十五贯等传统文化剧目。</h3></br><h3> <h3>那时的孩子手里没有钱,即使有个三毛二毛也舍不得花。记得我九岁那年,家里杀了一头重60斤的大年猪。我大说拔下的猪毛归我,让我自己去卖钱买过年炮和好吃的,真是如获至宝。精心收集晾晒了好几天,和小伙伴们约定好了,背着猪毛步行十几里路,到胶泥峁子供销社去卖。</h3></br><h3>收购员通过一番评价过秤卖了2毛钱,手握着20个一分硬币,一个劲儿地激动。最后经过精挑细选,6分钱买了两把鞭炮,2分钱买了4颗糖,4分钱给家里买了两个小瓷杯子和一个小菜碟。剩余的8分钱攒了二年,凑够了1毛5分钱买了一支钢笔。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h3></br><h3> <h3>2毛钱,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值得一提,就我家两岁的孙子都不要十元的,要红脑一百零。现在的孩子不要说八九岁,就是十八九岁的也不会节省自己的零花钱给家里买东西 的。</h3></br><h3>年代不同了,人的思想也不同了。过去虽然吃不饱穿不暖,吞糠咽菜,但人心是暖的 ,孩子是天真烂漫的。现在的农村真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过去简直想都不敢想。可农村人们的心不在了,没了人情味。现在的农村再也听不到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你还能看到你儿时的场景吗?还能看到孩子们活蹦乱跳地玩耍吗?看到的都是各自低着头抱着手机在打游戏!</h3></br><h3> <h3>老崔谝闲传,没事瞎咧咧,坐在电脑前,胡乱敲键盘。想啥就说啥,头绪乱如麻,懒得修改它,请你别笑话!错误定难免,欢迎提意见!</h3></br><h3>图源网  侵必删<br></br></h3></br><h3><strong>五绝 闲言<br></br></strong></h3></br><h3><strong><strong>文/崔金平</strong></strong></h3></br><h3><strong>满纸谝闲句,</strong></h3></br><h3><strong>鸡汤励志篇,</strong></h3></br><h3><strong>都云痴者理,</strong></h3></br><h3><strong>谁续段中缘。</strong></h3></br><h3>作者简介;崔金平,曾用名崔鑫山,字鑫,号梅红,笔名天下无名,网名鑫梅红。酷爱写作、摄影,专注研究。现为中国明史学会张献忠研究会理事,献忠故里公众平台编辑。</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ipUd0V3oS-46PQQgcuL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