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中照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游记封面照片来源于网络) 小七孔石桥 <h1> 荔波小七孔,深藏于贵州黔南荔波县的大山之中,国家5A级景区,因响水河上的一座清代七孔石桥而得名。初识荔波源于“抖音”,只看了一眼,就沉醉在了旅行博主身后那好似瑶池仙乡的背景里;它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只为这一句,就长途跋涉而来,一睹这群山环抱中的一碧千里。</h1> <h1> 清晨,窗外雨声窸窣,一股嫩叶芳草的气息随风潜入,带来了苏醒后的第一缕清新。昨日从镇宁连夜“奔袭”,至子夜时分才赶到了三百多公里外的小七孔镇,投宿山村客栈,甚喜夜里四下静谧,凉风习习。客栈离景区仅五公里,不用着急赶路,故而连早餐的两碗肉沫米粉也吃出了西餐般的优雅惬意。虽说炎炎夏日里最美的享受之一就是山中的和风细雨,但此时却不免担心雨水会影响到荔波小七孔的美景。</h1> <h1> 景区内的景点分布众多,近则间隔数百米,远则相距几公里,每站间均有观光车往来接送。走西线游览,率先抵达卧龙潭。立于木栅前,才发现对雨天的担忧实属多余。只见下方潭水清冽无比,呈现出的那一抹天青蓝沁人心脾,就好似王希孟用画笔蘸饱了青金石墨后在岸边挥洒了一气。水畔泊舟,泉如蓝晶,映的舟腹处倒影清晰。顺着水流的方向行进,不远处潭中央一根树桩探出水面,顶部生长数条枝丫,撑起了点点新绿。彼时,雨势渐弱,水面腾起了丝丝氤氲,潭水漫过了下游月牙型的拦水坝后急转直下,轰闹着奔向了新的天地。微风骤起,竹林奏鸣,与妻携手共享眼前这份林簌泉韵。</h1> 水畔泊舟 潭中新绿 林簌泉韵 <h1> 爬上矮山,从山腰处进天钟洞,往深处行,凉意渐浓,洞内廊道迂回,钟乳错落。行至溶洞中段,眼前赫然出现一块巨型钟乳石,外形似一口古钟,天钟洞便因这块天钟石而得名。从另一端出洞,洞口处云意缥缈,当踏上台阶时,忽感温度骤升,退回一步却又是阵阵凉爽,身后戴眼镜的游客抢上一步,镜片瞬间就蒙上了一层白雾。原来洞穴内的阴凉与森林中的潮热在此处交汇,形成了明显的冷热温差带,这种稀有的体验令在场所有人都感到趣味十足。</h1> 天钟石 <h1> 至翠谷,此地景如其名。身畔青山为伴,绿水依依;耳旁泉鸣瀑响,鸟语虫吟。翠谷瀑布从一片绿意盎然中倾泻而出,送上了山中清泉的甘爽气息。沿路下行,水随着狭窄的河谷走向流淌,轻跃下六十八个梯级时演奏起“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曼妙,待汇入涵碧潭后方才回归了平静。路旁有拉雅瀑布,那是布依族人心中“美丽的少女”,她于谷口日夜守候,在溅起的一片飞珠碎玉中让近在咫尺的游客们感受她和族人们的热情。</h1> 翠谷 翠谷瀑布 六十八级跌水瀑布 拉雅瀑布 <h1> 行程过半,在双腿开始感到些许乏力时才到达了小七孔古桥,这座桥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曾是客商往来黔桂两地的重要通道之一,古桥为麻条石砌成,外观小巧玲珑、古朴雅致,桥身被两侧石隙中长出的蕨草和苔藓所包裹,下有七个圆形孔洞,小七孔的名号便由此得来。桥下是涵碧潭,眼见玉潭幽幽,翠色欲流,潭水似绿宝石般青碧剔透;水中黑鲤游弋,偶尔鱼嘴探出,品一口水面上的浮花细蕊后又潜入深处独自畅游。望着潭中石桥的倒影,下意识的让耳朵去屏蔽人声嘈杂,使身心回归自然后才能感受到这山水间原本的恬静和清幽。</h1> 小七孔石桥与涵碧潭 艳阳百里 <h1> 由西向东行,最后一站在大七孔,由于临时加固,导致大七孔桥成了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复前行,于一处开阔水域乘竹筏向峡谷深处挺进。绿波依旧,山色如洗,与妻并肩“泛舟樟江上,相伴画中行”。穿过恐怖峡,水路的尽头是自然界鬼斧神工凿就的天生桥,属喀斯特地貌奇观之一。远远望去,山体高阔,下面的桥洞呈“0”型,巨岩横跨两岸,崖上石笋倒悬,洞壁上处处是大自然雕凿过的痕迹。山底有伏流,色如翡翠不输涵碧;洞后有白光,不知通向了哪位神仙的府邸。</h1> 天生桥 洞底伏流 <h1> 山为灵,它以柔和唯美的线条勾勒出荔波那轻盈窈窕的躯体;水为魂,它用独属于自己的色彩激活了这片山水的生命。从清晨到傍晚,从蒙蒙细雨到艳阳百里,我们走进荔波,用双眼和身心去品鉴了这颗“绿宝石”的璀璨风情;我们翻山越岭,在感受自然的同时,也留下了最为美好的记忆。</h1><div><br></div> 荔波小七孔景区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