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重登个旧市松树脚锡矿老矿区</font></h3> <font color="#ed2308"> 莲花山,是个旧市东北部的松树脚锡矿的老矿区,面对蒙自坝和大屯坝。海拔最高处2740米的莲花山是个旧东部矿区的最高峰,莲花山在蒙自地方志中又称“目则山”、“麒麟山”。在个旧志书里,将东部与蒙自相连至个旧西部的山体统称“犁铧山”。一座连绵的山体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称呼。莲花山,作为最高峰,由于山峰形似莲花,故称莲花山。</font><div><font color="#ed2308"> 松树脚锡矿的南边与老厂锡矿相连,西毗连马拉格锡矿。松树脚距大屯镇约11公里,其开采锡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汉书.地理志》就有“贲古北采山出锡”的记载。贲古即现在的蒙自市和个旧市所辖区域,北采山泛指松树脚在内的个旧矿区。其松树脚的来名,据说是在松树下面发现了锡矿。个旧开发史山著名的四十八厂之内的瓦房冲、荷叶坝等,就是松树脚锡矿的前身。民国时期个旧锡矿的开采按矿床分布形成的采区有百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有五大采区。当时人们以蒙自县城为中心,分别按方向及远近称之为上八厂、中八厂、下八厂、外八厂、新八厂。民国初年,私营锡户的兴旺达到极盛,《筹办砂丁局》呈文中称“砂丁人数竟逾十四五万”。当时,在个旧矿山采矿砂丁中,形成了许多与生产、生活密切的、有着浓郁矿山特色的土语与习俗。到矿区当工人称“走厂”、矿工住的地方称“伙房”、是工人与厨房共处一室。工人进硐采掘和背塃称“下硐”,收工出硐称“上硐”。不出工休息叫“歇气”。吃饭称“干饭”,床板称“片”,豆油灯、煤石灯的灯芯称“亮花”,裤子称“中衣”,背塃的麻袋称“塃包”,在地面山用撮箕挑矿称“拉八股弦”,起钉子的撬杆称“猪脚丫巴”,矿硐的右边称“大手边”、左手边称“小手边”。在矿山上背塃、打杂、守夜的矿工被称为“砂丁”、“红脚杆”、“走厂人”。</font><div><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原矿称“塃”,精矿称“硔(gong)”,坑道掘进工作面称为“尖子头”。坑道称“窝路”,沿水平方向开凿坑道称“平推”,斜下开凿坑道称“徙推”。由上往下垂直开凿坑道称“打吊井”,由下往上开拓坑道称“打冒蓬”。解放前,每年冬至春节前,矿山上的私营老板会到客栈和农村去征招工人,他们选择偏避、贫困的农村村民为对象,进行虚假宣传,说个旧矿山是发财的宝地,是赚大钱的地方,每天喝的是“玻璃汤(清水可见人影)”,吃“珍珠干炒(炒黄豆)”,睡“钢丝床”(木条、竹子搭成的朗敞蓬,可睡6—10人不等),盖“千滴水(蓑衣)”,弾“八股弦(两只挑塃的撮箕,一只有四根绳子),还加两“鸡”(挑塃用的撮箕),一“蛋”(一根扁担),以及“干半天”(背塃出硐和挑塃出槽),“闲半天”(返回挑塃和背塃),诱骗农民到矿山当“砂丁”。</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解放前,矿山禁忌女人上矿山,认为女人上矿山,矿石会消失,或者高品位变成低品位。有“女人上矿山,旺硔变瘦塃”和“女人上矿山,会踩断矿脉”的说法。作为在矿山工作的个旧锡矿工人,生活在最底层,劳作之艰辛,生活之困苦为矿山工人所罕见。在危险的条件下从事者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保护和生活待遇十分低下,。矿工到矿山,老板供给麻布背心一件,还有从工钱中扣除。一般矿工一年仅有一套换洗衣服,常年累月得不到换洗,有的“砂丁”在坑道中工作时干脆就露裸着挖塃、背硔。当时有歌谣:“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不过走厂人。衣服穿成莲花片,裤子穿成吊吊钱。(旧时方孔铜板用麻线穿成一吊一吊的以方便携带)。进硐好比山老鼠,出硐好比讨饭人。人说世间黄连苦,砂丁苦楚胜黄连。”个旧矿山由于有“女人上矿山,会踩断矿脉”的禁忌,所以矿工全为男性,由于坑道夹小,童工出入较为方便,所以以16岁以下的矿工居多。初入厂的硐尖矿工中16岁以下的占70%,12岁以下的童工占38%,他们成为了矿工中遭受剥削最沉重的工人。当时矿山流</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传的一首歌谣里唱到:“小小童工十二三,离开爹娘到矿山。一年到头钻硐子,腰杆累成弓一般。”上世纪70年代出,云锡公司设立的矿史展览馆和松树脚锡矿的忆苦洞,有很多反映解放前个旧矿山工人悲惨生存遭遇的实物和情景展示。参观者看了,无不为之索然泪下。</span><br></div><div><font color="#ed2308"> 解放后,个旧矿山收归国有,矿工们由过去的“砂丁”、“红脚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政治、生活待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上世纪60年代人们称云锡工人为“毛呢工人”(云锡工人发放的工作服装),云锡公司建有自己的农场,种植了水稻 、玉米、甘蔗;饲养了猪、鸡、牛、羊等,农副产品不少能自给自足,无论在60年代的困难时期,还是“文革”物质匮乏时期,云锡工人的福利待遇都要比其他企业好的多,更不用说一般的百姓了。“今天关响了,打牙祭去”。发工资叫“关响”,吃肉叫“打牙祭”,可以说是云锡矿山工人最幽默诙谐的发明。那时,粮、油、肉、酒、糖等等都是按定量供应。每个月只能吃上一两次肉。发工资的日子,买一盘肉、打半斤酒,祭一祭“素得生锈”的牙齿是最奢侈的享受。但矿山井下的工人每月还能凭领到的酒票、甘蔗票、肉票等,以低于市场价格在云锡公司内部和食堂买到相应的物质产品。井下工人在70年代还能喝到1角至3角菜票的新鲜牛奶(因为3角的牛奶已经足够了)。井下工人出硐之后,去免费澡堂洗去一身的灰尘与疲惫后,还可以烤烤除潮湿的暖灯,加上当时月薪很高,所以能成为一名云锡工人,很让不少人羡慕。<br> 现今云锡松矿职工和老厂职工实现了“矿山工作,城市生活”的梦想,“打的”也是家常便饭,矿部到各车间、坑口柏油路、水泥路相连,客货车相通。矿山有了公园、球场、棋牌室、图书阅览室、卫生所、菜市场等,人不出矿区就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松树脚锡矿还建有成人和儿童两个露天的游泳池。锡矿工人他们有的在蒙自,有的在个旧买了商品房,每天矿上的通勤车分别在蒙自、个旧城区的固定地方接送职工往返松矿、老厂上下班。作为成立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的云锡集团,它现有40多个全资、控股子公司,有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两个上市公司。香港、美国、德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均有下属公司及机构。公司现有总资产500多亿元,占地近200平方公里。有职工3万人,离退休人员3万人,全部管辖人口近15万,是中国锡工业的“领头羊”,中国锡工业的龙头骨干企业,是云南工业文明的摇篮,代表着中国锡工业的领先水平。</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 <font color="#ed2308">远逝的回忆。</font> <font color="#ed2308"> 上世纪50年代松树脚锡矿跃进坑坑口。</font> <font color="#ed2308"> 坑口两侧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标语,让人不禁会想起那沸腾的年代。</font> <font color="#ed2308"> 连绵起伏的莲花山群峰顶上白云缭绕</font>。 <font color="#ed2308"> 个旧市松树脚锡矿(莲花山主峰)远眺。</font> <font color="#ed2308"> 废弃的运矿车的机车头。</font> <font color="#ed2308">运送矿石的小车兜,可以左右倾翻矿石、矿渣。</font> <font color="#ed2308"> 海拔1920米跃进坑口前的机车头。</font> <font color="#ed2308"> 1920坑口(跃进坑)的主巷道、里面的巷道像迷宫。松树脚锡矿的巷道,仅铺铁轨的巷道,其总里程有一万多公里,加上没有铺铁轨的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还多。其宽敞之处可以停飞机,最窄之处,仅容一瘦小个子的人爬行通过。</font> <font color="#ed2308"> 人去楼空的松树脚锡矿行政科,一楼是粮店,二楼是行政科办公室。</font> <font color="#ed2308"> 80年前资本家为防止矿工逃跑而修建的圆形碉堡,仿佛向我们讲述着当年的故事。碉堡的右面为个旧市区方向。</font> <font color="#ed2308"> 解放前矿山资本家防止矿工逃跑的方形两层碉堡,它的左面为蒙自市方向。</font> <font color="#ed2308"> 现还在生产的松树脚锡矿一坑的停车场,海拔高度在1720米。</font> <font color="#ed2308"> 松矿八工区通往松树脚锡矿家属房跃进村的石阶长满了杂草,这里是工人、家属们上下班、去矿山小街子的主要步行道。</font> <font color="#ed2308"> 已经人来人往的跃进村家属房已经变成空巢。</font> <font color="#ed2308"> 跃进村共计15幢家属房,按坡形设计为三排,是从八工区去矿上小街子和矿机关的必经之地。</font> <font color="#ed2308"> 非常热闹的工人村家属房,还有运输区、措施工段、食堂、澡堂、托儿所、松矿中学教学楼、教师宿舍等。</font> <font color="#ed2308"> 现在的工人村远眺中只剩下了两三幢失去了屋顶、窗框、门框的青石墙壁。</font> <font color="#ed2308"> 昔日辉煌的工人村如今片无寸瓦、杂草丛生,一座孤零零的电信塔矗立在家属房的座基上。</font> <font color="#ed2308">原来的松树脚锡矿电影院兼会堂,依山而建,南面墙紧贴山,北面远眺大屯坝,未使用几年矿部就迁到海拔1360的甲介山去了,如今屋顶不在只剩三面墙壁。</font> <font color="#ed2308"> 木楼地板的两幢矿招待所,还剩下一幢,对面小平房是矿行政科开设的糕点店、兼卖矿牛奶场生产的牛奶,可以使用饭票购买,如今三元1市斤的鸡蛋糕香味似乎还停留在舌尖上。</font> <font color="#ed2308"> 相对完好的松树脚锡矿行政科兼粮店。</font> <font color="#ed2308"> 位于松树脚锡矿小街子中央的冲塃大桥已成残垣破壁,当时的洗塃的矿水奔流之下,远离数十米就能听见矿水奔流的声音,甚是壮观。</font> <font color="#ed2308"> 松树脚锡矿化验室,它的下面曾有一座小平房的邮政所,已无踪迹。</font> <font color="#ed2308"> 昔日的机修车间、灯光球场兼大型集会的场所、露天电影院。每天两趟通往个旧市区即来即走的客车在此停留。现在被不知名的杂草及高大的乔木占据,已经看不出当年有人居住的痕迹。</font> <font color="#ed2308"> 1920米的八区修理房。</font> <font color="#ed2308"> 位于海拔2095米废弃的塃仓。</font> <font color="#ed2308">原松矿服务站办公楼。</font> <font color="#ed2308"> 松树脚锡矿留下遗迹最多的跃进村。</font> <font color="#ed2308">“小小童工十二三,离开爹娘到矿山。一年到头钻硐子,腰杆累成弓一般。”解放前的矿工命运悲惨,想念家乡亲人,只能爬到矿山高处,朝家乡方向眺望,通往望乡台的石径仍在,仿佛向人们述说着80年前的往事。</font> <font color="#ed2308">上世纪40年代以前矿工们瞭望家乡的高台,已经不在,这是通往望乡台的小路。</font> <font color="#ed2308"> 这是原松树脚锡矿的小街子,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非常热闹有特色的矿山工资街。</font> <font color="#ed2308"> 已经不能使用的矿车。</font> <font color="#ed2308"> 随处可见的被废弃的矿车车兜。</font> <font color="#ed2308"> 绿树丛中的松矿服务站。</font> <font color="#ed2308">松树脚锡矿大城垌。</font> <font color="#ed2308"> 现在的1920坑口(跃进坑),已经停用,但还有私营公司在使用。</font> <font color="#ed2308"> 松树脚锡矿锡矿八工区的工房,笔者曾在这里住了三年四个月。</font> <font color="#ed2308">这样的矿车已经不见了。</font> <font color="#ed2308"> 废弃的坑口工房已经不能住人了。</font> <font color="#ed2308"> 曾经的运矿车碴的铁道。</font> <font color="#ed2308"> 与松树脚锡矿矿山相连的双乳峰,矿工们称“小尖山”。</font> <font color="#ed2308"> 海拔1920米的坑口处的铁道。</font> <font color="#ed2308"> 海拔2100米储水池。</font> <font color="#ed2308">松矿大城垌上方的塃仓。</font> <font color="#ed2308">登上高山之巅,眺望大屯坝和蒙自坝。夜间整个坝子就像宽广的海洋,万家灯火似一艘艘航行夜间海上的轮船,寂静而美丽。</font> <font color="#ed2308">三年前偶尔有10多人在上面老矿区养殖,由于成为了采空区,90%的房屋已经撤除。有关部门不准人在此居住,也不允许人车上去,如今已经杳无人烟。</font> <font color="#ed2308">位于老矿区中心的工人村。</font> <p class="ql-block">从个旧市区通往松矿老矿区的路</p> <p class="ql-block">跃进坑新工房</p> <p class="ql-block">跃进坑坑口,海拔1860</p> <font color="#ed2308">如今矿工们乘坐进坑采矿的上班车。</font> <font color="#ed2308">海拔1360米坑口的运矿车。</font> <font color="#ed2308">1360米坑口通往东南亚最大的选矿厂,官家山选厂的运矿车道。</font> <font color="#ed2308">刚刚从矿洞里面出来的矿工们在冲洗机前,洗去水鞋上的矿泥。</font> <font color="#ed2308">松树脚锡矿远眺蒙自坝。</font> <font color="#ed2308">如今个旧市区通往松树脚锡矿老矿区的矿山公路。</font> <font color="#ed2308">蓝天白云中的莲花山——松树脚锡矿。</font> <font color="#ed2308">晨雾中的莲花山披上了一层白纱。</font> <font color="#ed2308">从蒙自方向远眺松树脚锡矿是古代蒙自十二景之一的“目则晚霞”。</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