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泡茶把生活中简单平常的动作变为艺术。</p><p class="ql-block"> 怎么泡好茶是个技术问题,怎么能欣赏茶是个艺术问题。既能冲泡好茶汤又能欣赏品鉴好茶汤就能解决茶艺核心问题。解决了茶艺核心问题就触摸到了中华茶文化的实质。</p><p class="ql-block"> 中华茶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用,一是审美。</p><p class="ql-block"> 我们解决如何冲泡好一杯茶的问题侧重于实用;解决如何能欣赏品鉴好茶汤的问题侧重于审美。把实用与审美自然而然融合在一杯茶里需要落实一个个“点”,只有每一个点落实了,才有了茶文化线条感,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何冲泡好一杯茶? </p><p class="ql-block">把握方向</p><p class="ql-block"> 由内而外。心中有茶,茶知识转化在冲泡动作行为中,融化于茶汤,归于心灵。</p><p class="ql-block">有序进行</p><p class="ql-block"> 泡茶思路清晰,线条流畅,整个过程不再思考下一步做什么。脑子里的知识点此刻已在茶中。</p><p class="ql-block">技艺与程式</p><p class="ql-block">备具(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p><p class="ql-block">操作程序</p><p class="ql-block">备具(器)—择水—取火—候汤—温杯洁具—取茶置茶—赏茶入杯(壶)—润茶冲茶—出汤(或杯赏)—分茶奉茶—闻香观色—品茶悟茶—谢茶。</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技能要点准确精准到位,没有一个与茶无关的动作。冲泡出来的茶汤在最佳汤感区内。怎么使用茶器具?捧、端、拿、取、放、折、润、冲、奉、品……每一个点的落实都与茶器具本身的功能相关联,还能在使用时产生美感。如开盖。选取点的位置很重要,压住点提起盖,圆满自在。动作行云流水般,具象与意象同在时盖开了。</p><p class="ql-block">如何能欣赏品鉴好茶汤</p><p class="ql-block"> 中华茶道落点有三:儒、释、道。</p><p class="ql-block"> 就拿阳明心学来说,三个要点</p><p class="ql-block">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p><p class="ql-block"> 冲泡出来的茶汤,是有茶有人有天地的生命情感实践。这便是当下的心。发自心,本真心,不过脑子分析。品茶这个点落实在关注茶与生命相遇的真实感觉,体味饮茶的要旨和妙趣。享用这杯有技术含量有艺术气息有文化内涵的茶汤,不必要当个成分党。满脑子背出茶汤氨基酸、茶多酚……含量是多少等等。</p><p class="ql-block"> 茶文化的审美在于生命力需要茶德修养和每一次冲泡茶当下的创造力。泡茶人品茶人“无舒倦之劳”,“有坐卧之安”的美学样子。看见茶烟飘渺,看见生命自如的形态。看叶底,看到生命重生的样子。 </p><p class="ql-block"> 一泡年份茶冲泡时落点哪里?中国文化已指明方向。“时为中应”,“有无相间”。而且是变化的点。实验证明,泡茶时冲茶点落在空处或始终落在固定一处的茶叶上,都是落入两个极端,茶汤没有在最佳汤感区。</p><p class="ql-block"> 这泡年份茶开汤透润,粗注低冲“有无相间”处。汤感丰富,粘稠度、饱满度、滑顺度倍增。</p><p class="ql-block"> 赏红茶落点看茶汤,传统红茶有两个正色,琥珀色和玛瑙色。落在三个点上欣赏。一个是茶汤的颜色;二是胶质感粘稠度厚度;三是亮度。当然还有那轮“金圈”。</p><p class="ql-block"> 一壶茶,落点有三: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茶艺与生活均入“化”境。代表人们广泛而深远的美学体系。 </p><p class="ql-block"> 有冲泡技术超越技术而不落空。绿茶冲泡注水。“安康和汤”独有的注水技能。细注、中注、粗注一次性完成。定点回旋,高冲、太极收。绿润滑顺。有吃豆腐脑,蒸鸡蛋的愉悦感。心即是道。追求真正的自我意识。反思和觉察到冲泡茶时的每一个细节变化,这样我们洞察到内心的渴望和真实的目标,即可术与道共生与茶汤。行即是知。只有自己亲力亲为按冲泡程式和程序不断地冲茶实践,才可获取真知而不是让别人知道看见所谓的技术等级和身上标签。实现自我成长。知行合一:知道和做到是统一的。只有将茶文化思想和冲茶行为相互结合在此刻的茶汤,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实质和生命的价值。找到内心的指引,那个真正的自己。也就完成了茶文化的实用与审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