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工 杂 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打 工 杂 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 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生物钟很准时,每天早上四点准时醒来,然后悄悄下楼给工人们做饭。五点多钟,安装锅炉的小兄弟们撂下饭碗带好工具和备用材料,开着轿车陆续向指定的各村各户出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像往常一样,收拾好厨房的碗筷儿,打扫完楼上楼下的卫生,就习惯性地搬张凳子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嗅着大自然芬芳的泥土气息,享受着清晨凉爽的夏风,看一会儿手机,然后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晨雾中那迷蒙的远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过得可真快,记得刚开始给工人做饭的时候春播刚结束,小苗还没有拱土。在我村安装完便赶上插秧季节,施工队便到了没有稻田的治安村往回兜,治安村离我村接近40里的路程,老板考虑到路途遥远,工人上下班起早贪黑,开着车上岭下坡不太安全,就把人员和材料搬到双河镇上。临走时善良的老板见我每天也没什么事,就让我把画画的工具带上随着工人一起走。一晃来双河已经一个半月了,此时的苞米苗已经拔节了,几场夏雨滋润,再有几天就能抽了结棒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哎! 时光可真不禁混,不经意间这一年又过去了一半!望着郁郁葱葱的群山还有满川墨绿的玉米我默默的出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门前十米之外是一条南北贯通的油漆马路,每天清晨六点刚过,鑫达钢厂的班车队满载着工人由北向南有序地驶来,一辆接着一辆。来往的私家车与班车交措时各自鸣着喇叭在我的眼前呼呼的一闪而过,但这些喧嚣的车辆丝毫不会影响我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和缅怀以往种种生活片段的沉静心情,任脑海的思绪飘向远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租的这个门市楼上下两层,一共有六个单元,除了我们和房东住的之外,其余四个单元分别租给了钢厂的外建工人。白天工人们上班把车开走还算清净,早晚上下班时,每个单元门口都站满了工人,有序地走向停放在自家门口的大小车辆。每当这时,眼前这车水马龙的景象总能让我联想起电视剧中民国时期的大车店,虽时代不同,然,这些匆匆的过客,皆为生计所奔忙,每个人是否都和我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埋藏在心底的故事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丽的乡村,繁华的城市,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时下农民都开着小轿车出来打工,而我也凭借网络发达的时代,手捧一部手机就能在一个房间里蜗居一整天不出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怎不让我浮想联翩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和同在屋檐下的打工兄弟们在一起,总能让我想起我的老公。他生前也是农民工,每年农闲时就结伴去工地做木工活。如果他当年没出意外落下残疾,如果他现在活着,就他这六十多岁的年龄,不也和这些打工弟兄一样吗?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善良的他是个命苦的人。他最后打工是零七年吧,那时工地上的吃住条件有多艰苦可想而知,且当时的工资和现在又怎能相提并论呢?我之所以愿意给这些工人做饭,主要原因是我总觉得我老公的身影就伴随在这些工人中间,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都会联想到老公当年在外打工的样子。所以我愿意主动给他们洗碗打扫卫生,大家吃完晚饭也多些时间和家人聊聊天视个频,累一天了回来有种家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公离世后,每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的以泪洗面,孤孤单单沉溺在悲痛里不能自拔,就在这时村里从榆树市那边过来一支免费为村民安装锅炉的施工队,机缘巧合我就把老院子租给了他们并且给工人们做饭。这些小兄弟很好相处,年轻的老板也挺随和,就和我的亲弟一样,缘分就是这么的奇妙,他们的到来给我的悲伤的心情带来了一丝安慰,每天有个事情做,忙碌时让我暂时能放下对往事的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默默的地坐着,马路上一如既往的车来车往。不经意间我又把视线移到了坐落在北山脚下那个整洁的小村庄,小村西边大约二三十米的地方有两座一模一样的土地庙。土地庙两米多高,白墙红瓦,中间没有窗户,只有一道朱红色的窄门,四周用刷着红色油漆的栅栏整齐地围着,栅栏四角插着不同颜色的三角旗。每次观望的时候我都在想,同样的庙为什么要修两座呢?难道是人们在比较两位神仙谁的法力更高超一些,就把香火敬奉给哪位神仙,还是曾经有两位包工程的大老板,亦或是想当官的人为了求神仙保佑他们前程似锦,一路顺风顺水发大财而各自修建供奉的呢?又或许是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心目中的愿望,然后回到家乡修碑立庙以此回敬各路神仙的庇佑,我不得而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租房旁边有一条横穿公路不算太宽的河流,水泥桥两侧用青石修的护坡,这条河从西北群山脚下沿村庄南边地中央蜿蜒向东而下,另我不解的是明明就一条河为什么会取名叫双河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刚搬过来的时候,这条河和我村后的小河一样,不下雨时是干河,只是近日来连降几场阵雨,小河里才有了湍急浑浊的流水。河水就像我的心情一样,时而浑浊,时而清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桥北道东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广场,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人们陆续从南边的白云小区和北面的小山村向广场汇集。统一着装跳舞蹈的小媳妇儿在悠扬的流行歌曲中踩着欢快的节拍,双臂变换着优美的动作,与扭秧歌的大妈们手中鲜艳的彩扇遥相呼应,在山村的夜晚舞出一道靓丽的风景。广场中央并排有几个又粗又髙的雕刻着图案的水泥玉柱,中间镶嵌着太阳能霓虹灯。骑着各式各样滑板车的小孩你追我赶,像泥鳅一样灵活,来回穿梭于大人之间。大一点的少年有的在打球,有的在踢毽子,还有几个女孩子在打口袋玩。外围绿化树下的坐椅上仨一伙俩一帮的人边纳凉边看手机,还有一些不知是纲厂工人还是村民的男男女女相约一起围绕广场锻炼身体,有走步的,也有跑步的。虽然一河之隔,但我很少出去,偶尔听到好听的流行歌曲,也会站在北窗前望着广场欣赏一会儿,然后在人群中找寻女儿踢毽子的身影。直到夜幕降临,人们才恋恋不舍的陆续散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眼施工队在横道河镇安装了两个半月,还剩两个村没有安装,几个村正在扫尾。估计月底就能结束,听说结束之后去大阳镇安装。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为弟兄们做饭,如果他们需要,我或许会去吧。尽管我很舍不得大伙,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管去与不去都会有分别的那一天。我会在余生记得,曾经在我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从榆树和松原那边来了一伙小兄弟到我村安装锅台,然后我每天起早贪黑给他们做饭,这些人当中有的年龄比我的女儿还小,每天回来一进门会大姐大姐的叫着我,叫得我心里暖暖的,他们给我悲伤的心情带来了许多安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和小兄弟们朝夕相处的打工经历,我想我今生永远不会忘记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