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谭乡愁之万年台

萍斋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二年,应县人大项能恢主任之邀,为县政协文史委组编家乡豹澥万年台文史资料。这作为我,一个曾经与万年台朝夕相伴四十多年的人来说,自然是欣然受命。我们一道回豹澥,走访了当年主修万年台工匠的后人和很多知情的老人,由我执笔,数易其稿,最后以“豹澥万年台史话”为题,刋登在武昌县文史资料(第六辑)上。</p><p class="ql-block">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有个心结放不下。当年组稿时,万年台早在文革时作为危楼被拆除了。政协负责修订,审稿的是位姓韩的髙级讲师,他的意见是:既然连影像资料都没有,就要通过文字叙述,让人一看就如身临其景,当年的万年台就展现眼前,并纪录发生在万年台的历史事件。所以就形成史话类的文章。而对于与修建万年台有关人物的情况,多有删减。如今当年的知情人均己作古,这部分史料我不能湮没在我手中。自去年开始,我就想用诗画的形式,把这部分史料,通过有形的视觉形式留下来。这便是《画谭乡愁》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  我1986年离开豹澥前,一直居住在万年台附近,印象特深。凭着记憶我画了这张我记憶中的、豹澥曾经的地标建筑一一万年台。这座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古戏台,以舒展、庄重的外观;巧妙、科学的结构;绚丽、髙雅的装饰,无处不闪耀建没者的智慧光芒。它不仅是一座精美的建筑艺术而成为物资文化遗产。更是一座非遗的重要载体、集建筑、声学、金石、书法、绘画、戏曲等,是豹澥人民难以忘怀的精神文化宝库;是乡土文明的文脉。我即兴填忆江南小词歌之:家乡恋,最恋万年台。演绎滄桑今古事,历尽雷雨雪霜姿,歌咏永于斯。</p> <p class="ql-block">  当年采访豹澥供销社周立成先生,他说:“我的太祖父周美义生于道光丁亥年五月卄七日亥时,当时承担建修万年台的总工程、总花样的设计任务“。古建木作不同一般的木作,最华彩的部分是榫卯结构。特别是飞檐上的转角铺作全是榫卯结构,不用一钉而挑起大角梁、子角梁。只是周美义一门古建木工,师出何门已无法考证。后来鄂城葛店镇仿建戏台,远逊万年台,可见周公一门无愧一代匠师。所以,我采用供奉画的形式,请周公手捧万年台模型,坐在太师椅上,为其造像。并填忆江南小词以祭之:名匠赞,不朽万年台。百载戏楼遗古韵,千秋嘉构颂公才。功德永瞻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美义(1827一1903?)豹澥辛周村人。当年46岁,正值壮年。他这代是美字辈,叔伯兄弟五人以“仁义礼智信"取名。他行二而承头,可见确是出类拔萃的精英。美仁、美礼为一房,他和美智、美信为一房。加上他的儿子绪乾和美仁的儿子绪善共七人,全是当家师傅。带领本塆共42把斧头修建万年台。可谓是人才济济。尽管万年台己拆,但这些杰出的建设者我们不应忘记,我填忆江南小词怀念之:楼台毁,幸未殁尘封。七杰技精周氏德,一门奉献匠师功。百代永尊崇!</p> <p class="ql-block">  据周立成先生和叶玄池老师介绍,修万年台以木工为主,当时人手不够,还请了蒲圻的一班雕匠协助建设。经三寒暑,楼台于光绪二年,即农历丙子十月初七(1876年11月23日)午时落成。当日周美义又喜添贵子,他为了纪念他耗尽平生心血建成的万年台,给次子取乳名叫楼同,楼同学名周绪焱。但四邻八乡只知道辛周村有个与万年台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楼同,而少有人知周绪焱。真是人随楼贵,名随楼传。这虽是闲话,但人们记住了万年台的落成吉日。我欣然填忆江南小词以贺之:才智聚,画栋更雕梁。砌筑戏楼凭巧手,福谋桑梓誉东乡。德泽永流芳!!</p> <p class="ql-block">  从采访得知,万年台建成三、四十年后曾装修过一次。并请当地鸿儒题匾、作画,为万年台增色。书画艺术与建筑艺术相得益彰,为豹澥的乡土文化传递的是国学传统的文脉精髓。大馬村名儒馬聘山老先生以教书,行医为生。万年台额枋上骨力清劲的柳体榜书"歌於斯"匾,就是馬聘山老先生的手笔。歌於斯,典出《礼记·檀弓下》讲的是晋文子赵武家新落成了一栋房屋,晋国大夫张老贺辞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指这里是安居团聚的家宅,我歌在此,哭也在此。戏台演绎的不正是人间的悲欢离合吗?馬老用典精当。1957年,此匾夜间掉下摔碎,才知是一块石匾,惜哉。我填忆江南小词为马老点赞:书劲健,医道可回春。入木柳书扬正气,悬壶济世显慈仁。双绝世崇尊。</p> <p class="ql-block">  舞台中座上有一匾,上书“遏雲绕梁”四个颜体大字。匾下有八块吊屏,左边是四块行书屏。座两边门上方有扇形匾额,分别题写“停云,飞雪"。这些题字皆为清末秀才馬完甫老先生(1876一1950)的遗墨。</p><p class="ql-block"> 遏雲绕梁典出: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又“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意思是:遏:停止。歌声优美,使游动的浮云为之停下来静听,似余音绕着屋梁,不愿散去。遏雲绕梁题在舞台上真是寓意深刻。我填忆江南小词为馬老叫好:人书老,颜楷更雄强。神采笔锋飞妙翰,黟然翠墨焕祥光。马老续文昌。</p> <p class="ql-block">  舞台中座的八块吊屏,右边四块是向咀刘村塾师刘豫生老先生(1874一1949)画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屏。据我的老师叶玄池讲,他的父親叶牖民(1927年曾任豹澥农民协会委员长)与马完甫、刘豫生是同一时期的教书人。刘豫生先生新旧学兼备,主张维新改革,人品髙尚,才华过人,且有爱国之心,是一位较进步的人士。万年台上的画屏是他的手笔。他们之间有往来诗稿,文革中被焚。叶玄池老师提供其父的一首诗,兹录如下:答刘豫生先生 叶牖民</p><p class="ql-block"> 争道先生旷世师,心瞻北斗仰良知。</p><p class="ql-block"> 胸中素谙维新策,笔底横生傲雪枝。</p><p class="ql-block"> 书法惊蛇武穆字,句联泣鬼少陵诗。</p><p class="ql-block"> 英才普育春风暖,济济咸沾化雨滋。</p><p class="ql-block"> 玄池老师信中说:只是后两句我记不起来,只好遵嘱按诗意补上两句,狗尾续貂,见笑大方。</p><p class="ql-block"> 从诗中可知,刘老不仅是位维新派,而且诗书画皆精。诗有杜甫忧国忧民之风;书法学岳飞有东坡姿致平原势;画善写梅傲雪凌霜髙潔风骨。行文至此,有先贤的诗在上,我的老师为其父续句都谦为狗尾续貂,我就更不敢佛头着污了。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万年台辛勤付出的先贤们,他们的精神是豹澥乡土文化的传统文脉!是无价的!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p><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这篇拙作,我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查资料,做案头工作。并再次回豹澥查证史实,寻找灵感。其间获得朱耀荣学长、马志宏先生、朱在权窗友、黄亚平女史、项久正小友、杨振宇发小诸位无私帮助、指教。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