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扇轻摇;凉风习习</p> <p class="ql-block">八零后的我小时候的记忆是江南的夏日傍晚。父亲在太阳落山后,大地不再被烈火炙烤下已经有暖暖的风吹过来的时候接上满满的一盆水浇在院中,随着“噗”“噗”几声,随之而来的是地面发出“滋滋作响的声音”父母搬出竹塌、西瓜、还有两把大蒲扇。随着夜晚来临,蝉鸣声响起,母亲常常为我摇起蒲扇催我入眠,我数着满天的繁星,在蒲扇的风下入眠,那是我最甜蜜的回忆。那时候的扇我所见的都是草编,记得母亲有一把竹扇,不常拿出来,我偷偷拿出来好多次,扑鼻而来的香,是我童年想拥有的佳物,若干年后在父母去天津看我,带他们闲逛,母亲拜托我给她找一把羽毛扇,类似孔明手持一一般。而我每每去上海、苏州常喜欢买一把竹扇,也一直想寻一把记忆里扑面而来香气馥郁的那把扇,可惜一直未遇见,我就将自己画的扇用檀香熏。我的女儿也常喜欢把弄我的扇。只是不知道她是否也闻到一股香气?</p> <p class="ql-block">扇有着三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礼仪工具”到文人雅士的礼物、手中雅物。</p> <p class="ql-block">班婕妤的《怨歌行》中就曾写:“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以素面团扇比喻自己被冷落的命运。一柄团扇,可以绣上或绘制精美的图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成各种形状,比如: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等,再配上扇坠、流苏、玉器之类的装饰,甚为精美。唐时,已成为闺阁女子间流行的饰物。</p> <p class="ql-block">而团扇并非女性专属,我画团扇常在上面画山水,闺蜜建议,女扇应多画女性喜爱之物,而自古团扇并不是女子的专属,文人雅士也常手持团扇,宴饮雅集。</p> <p class="ql-block">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个这样的场景:一位老者举着一把扇子挡住了自己的脸,旁边骑马的人似要与他打招呼,而他并不想理会——以“便面”遮脸,就避免了双方的尴尬。</p> <p class="ql-block">“何事秋风悲画扇”是秋风送别炎炎夏日的燥热,这句凄美又浪漫。酝酿了千年的雅韵与风流。</p> <p class="ql-block">丰子恺写过一篇《爸爸的扇子》,写一位最喜欢扇子的爸爸。“从立夏日起,爸爸手里拿了一把折扇。虽然一个月来天气很冷,有几天他还穿棉袍子;但是这把扇子难得离开他的手。我们每天放学回家,看见他总是读着扇子上的字画,在院中徘徊。”佣人徐妈觉得奇怪,对“我”说:“你爸爸每天看那把扇子,看了这多天还看不厌,真耐烦呢!”原来她没有知道,爸爸有一百多把折扇,每年立夏过后,他就用扇子,一天换一把。徐妈更加奇怪了。“咦!一个人有一百多把扇子!扇子店里也拿不出这许多呢!”妈妈对于爸爸的这点爱好,也表示不赞成。娘家侄子爱好字画,妈妈对爸爸说:“你一个人也用不得这许多扇子。拣一把没有款识的送他作为升学的纪念吧。”但是爸爸坚决不肯,“我的扇子都有印子,都有年代,而且每一把可以引起对于一书一画的两个朋友的怀念,怎么好拿去送人?”所以,中年男人的折扇,就像太太的包,永远不嫌多。可是市场上好扇子不多,旧文人扇更难找,品相好、名气大又可心的简直是梦中情人。</p> <p class="ql-block">宋时,在团扇上刺绣、作画已蔚然成风。尤其在徽宗的影响下,民间也兴起了画扇、藏扇、玩扇的风潮。譬如,在南宋都城临安的夜市,就出现了专门代人画扇面的小摊。对此,陆游诗中曾有过描绘:“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p> <p class="ql-block">那时折扇已经初露头角,不过直到遇到明永乐皇帝,才迎来属于它的时代。对于这种能开能合、便于携带的扇子,永乐帝甚是喜欢,他让内务府制作了大量折扇,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成为风潮:当时的文人雅士,必人手一把折扇,以示雅趣;相互之间还经常互赠折扇,表喻友情别意。从此以后,折扇与团扇各占一壁江山,一面娇柔,一面飒爽,走出了中国扇子的美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今年画的扇很受欢迎,所发扇面均被收藏,仅留照片,三伏天气酷暑高温为大家送去一份清凉。如喜欢可私信预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