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智慧》与《大国霸业的兴废》

胜男

<p class="ql-block">读完圣人王阳明的《传习录》又迫不及待地读《曾国藩的智慧》一书,二人均堪称为完人,想必有许多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长兄如父,他便自觉肩负起家族的教育之重大责任。曾国藩在与四个弟弟大量的书信来往中所流露出来的关爱之情和家国情怀,恰恰诠释了完美的家庭伦理传承。曾国藩对诸兄弟的期望与教诲有劝学、修身、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等诸多方面,真可谓事无巨细,无思不用了。</p><p class="ql-block">其中写于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之《致诸弟·述求学之法》,关心弟弟们的学业,详述自己读书之心悟: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以身作则,建议做学问的方法: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一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种诗体亦然;做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可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p> <p class="ql-block">修养人格,涵养道德,变化气质就是孟子所言“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的过程,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前必要之功课。</p><p class="ql-block">曾国藩一生激浪于宦海,显赫终身,实在是赖以他平素的修身养德。他身居相位,却勤奋简朴,不失寒士之气;他功名显赫,却谦虚谨慎,从不自诩自骄;他权大势重,却恭谦下士,从不侮人傲人;他为官勤恕廉明,治军严明公正,待人平实通达。</p><p class="ql-block">在关于致诸弟修身的书信中,曾国藩强调明师益友虚心请教;关注进德修业,切勿恃才傲物;规劝宜力除牢骚,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劝诸弟做人须有恒心,指出精神则愈用愈阳,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做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p><p class="ql-block">至于我们今人,读此书,学此理,可借鉴,可检省我等日常之言行,以保存本心,不忘初心。</p> <p class="ql-block">关于治家,该是吾辈倍加关注之事。就当下而言似乎是指对子女之教育,对生计之谋求。然实在是有违古之圣贤关于家国责任之谆谆教诲殷殷期盼。</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齐家”“治家”, 以儒家的标准来治理家风,目的是协调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受到熏陶。</p><p class="ql-block">曾国藩祖辈世代为农,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大家庭要兴旺,家族成员之间必须和睦相处。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治家有方,创立完善的一系列治家规范,要求家人遵守;父亲曾竹亭事亲至孝。这些良好的家风美德,于有形无形之中,对曾国藩均有极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勤俭持家宝,诗书继世长。曾国藩治理家族事务,取法于祖父订下的家规,同时结合家庭情况改进家规,曾家的家规带有传统的耕读之家的色彩。</p><p class="ql-block">古时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士子极为重视孝悌之道。曾国藩虽远在京城为官,但时刻想着家中的老人,虽长年借债度日却仍不忘给长辈寄送银两,想着接他们来京小住,还时刻不忘周济族中人的贫寒者。</p><p class="ql-block">至于曾国藩家风家教的传承与影响,在南岳著《南渡北归》系列中曾家后人在我家国遭敌人贼寇蹂躏时的坚韧不拔与不竭贡献中有充分的体现,这也是值得今后一谈一书的。</p><p class="ql-block">再来反观今日许多父母之家风家教,实在是不敢恭维,代劳一切,溺爱纵容,导致诸多熊孩子横空出世。作为家长不懂得制约导训,反而指责学校指责社会,就是不反求诸己,反省内心,向老祖宗学习,反而动不动就是人家西方教育如何如何,完全忘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扎根何处了。</p><p class="ql-block">实在令人忧心,实在令人忧心。</p> <p class="ql-block">关于许倬云著《大国霸业的兴废》是因刷到林乾教授讲曾国藩时涉及到的。</p><p class="ql-block">杜甫有诗云:“松林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历史上的大国和朝代,正如杜诗所书之一朵一朵的白云,连续不断起来就是人类共同的历史:前面已经飘过去很多的白云,后面是不是还有足够的云气,会形成一朵一朵的白云?在长江岸边上,眼看着江水冲击,危岸崩石,有些岩石在将崩未崩之际,有些岩石终于崩落江中,有多少的巨岩已经崩到江中化作泥沙?</p><p class="ql-block">大国存亡、朝代兴废,我们可以看做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人体之内不同器官之相互协调,新陈代谢;如佛教所言之成、住、坏、空之更迭,乃至循环。</p><p class="ql-block">大浪淘沙,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有涨潮时的汹涌与丰盈,也有退潮后的离落与衰疏,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p class="ql-block">或许将来的历史,将不再是大国的兴废,也不是朝代的存亡,而是人类全体的毁灭和消失。</p> <p class="ql-block">漫溯的人类长河,不知在蜿蜒奔腾了数万年后,会不会被我们在内耗中亲手毁灭,干涸枯竭?</p><p class="ql-block">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人类该向何方?</p><p class="ql-block">难道我们不应该思考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