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 : 酒仙桥旧照话当年

闫志祥

这是一组极其珍贵的老照片,一帧帧真实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酒仙桥地区的旧景旧貌,距今已经有着近70年的历史。<div>  酒仙桥地区的兴旺发达源起于上个世纪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在原苏联和东德援助下,北京电子管厂(代号774)和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代号718)相继建成。50年代末,有线电厂(代号738)、邮电设备厂(代号506)、北京电机总厂等入住酒仙桥,正是这些军工企业构成了北京电子工业基地的基本格局,成为新中国现代电子工业的摇篮,充满了勃勃生机,也给酒仙桥—这个孕育着神话的地方带来了一片繁荣。<br></div><div> 在这里我不用赘述什么更多的文字来描述当年的生产和生活,只是用简要的文字为这些老照片略做解说,就会给您带来真切的原汁原味的感受。</div> <p class="ql-block"><b>  1956年10月15日北京电子管厂建成开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聂荣臻元帅出席开工典礼,李富春副总理为开工剪彩。图中左一为第一任厂长周凤鸣。</b></p> <b>北京电子管厂建成开工典礼会场(正门楼内侧广场)。</b> <b>北京电子管厂正门,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正门楼”。</b> <b>北京电子管厂厂区俯瞰。电子管厂总占地面积约26公顷,开工时厂区厂房建筑约8万平方米,后来逐步扩大,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米。</b> <b>  电子管厂办公楼。</b> <b>北京电子管厂厂区一角</b> <b>1957年,北京新建的华北无线电器材厂(718)的厂房外景。</b> <b>1957年,华北无线电器材厂(718)厂区一角。</b> 电子管厂等一批电子企业开工了,她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电子工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其中北京电子管厂是六十年代中国最大、亚洲最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厂,也是中国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骨干企业,为军事装备、广播电视、邮电通讯、仪器仪表和民用整机提供各类电子真空管,设计年产1220万只,按现在的说法是叫“龙头企业”,是工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b>电子管厂第一任厂长周凤鸣。</b> <b>1958年,北京电子管厂的新产品100瓦大型发射管试制成功。</b> <b>1958年,北京电子管厂中型车间正在生产2u2c中型高压整流管,这种整流管已达到苏联的要求水平。</b> <b>1958年五一,北京电子管厂工人抬着试制成功的半导体三路载波机参加游行。</b> <b> 1959年,电子管厂生厂车间一角。</b> <b>1959年,北京电子管厂十二号车间退火小组正在用新的方法进行操作。</b> <b>电子管厂测试工人在工作。</b> <b> 电子管厂测试工人在工作。</b> <b>1963年至1964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了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指导和了解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图为他在北京电子管厂视察。</b> <b>1959年,华北无线电器材厂(718)继电器车间的青年装配工正在交流装活的时候如何能够又快又好。</b> <b>1959年,华北无线电器材厂(718)制造含油轴承的烧结工段。</b> 以北京电子管厂为代表的一批电子企业的建成开工,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酒仙桥地区的市政建设、商业设施的建设和繁荣,也为附近的农民提高提供了方便和服务。 最具酒仙桥特色的街道名称为“街坊”,除此之外再无第二。据有心人考证,这样的称谓来自南方,当时主持职工新区建设和给小区起名字的正是一批赴京援建的南方人。 <b>一栋栋职工宿舍建成,工人新区初具规模。</b> 酒仙桥商业区是围绕着酒仙桥商场(当年又叫“大商场”)建成的,是一个集中的商业中心,有百货商场,副食商场,菜站,各种修理店,邮局,照相馆,新华书店,饭店(那是叫食堂)等等。 <b>1956年,东郊区酒仙桥商场开业时候的盛况。</b> <b>1956年,东郊区酒仙桥商场开业时候的盛况。</b> <b>1956年,姑娘们在酒仙桥商场百货部购买花色鲜艳的服装。</b> <b>1956年,农民们在酒仙桥商场家具部购买家具。</b> <b>1956年,顾客们在酒仙桥商场肉食部购买过去在这一带很难买到的鲜鱼。</b> <b>1959年,酒仙桥中心商店的流动货车随着参加义务劳动的工人到现场售货。</b> <div>  这些破芽出土的电子企业,不仅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响当当的行业标兵,他们的企业文化也是底蕴丰厚,职工文体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几乎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div><div> 仅以北京电子管厂为例,体育方面有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滑冰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自行车队,其中航模队水平更高,是北京市的甲级队,摔跤队则是北京市的代表队,此外还有田径队、体操队、举重队、击剑队,冰球队、射击队、摩托车队、象棋队、无线电收发报队、跳伞队。甚至还有一支在北京市专业队中都没有的舢板队。据史料记载,至1958年时,已经有约152个体育队,1615个运动员。自行车队和航模队还曾打破过全国纪录和世界纪录。<br></div> <p class="ql-block"><b>1959年,北京电子管厂体操队的队员们练习高低杠。</b></p> <p class="ql-block"><b>1959年,北京电子管厂田径队的队员们在练习标枪。</b></p> <b>1960年工人民兵在练习射击。</b> <b>北京电子管厂二分厂的女职工在体育工作者的辅导下学习第五套广播体操。</b> <b>北京电子管厂职工运动会开幕式。</b>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工厂生产文化齐头并进,各类职工夜校、工业学院先后建立,卫生医疗体系逐渐完善。</p> <b>1959年,到酒仙桥业余工业学院上课的职工们背着书包,鱼贯而入。</b> <b>1959年,工人们在酒仙桥业余工业学院上课,座不虚席。</b> <b>1960年,在北京市酒仙桥职工医院肝炎隔离病房治疗痊愈的病人,大夫们来欢送她出院。</b> 文艺方面有京剧团,评剧团、话剧团、曲艺团、舞蹈队、歌咏队、口琴队、民乐队、西乐队、锣鼓队,甚至越剧团,当时能有这样完整的文体团队的,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 <p class="ql-block"><b>职工京剧团在演出传统京剧《淮河营》。</b></p> <p class="ql-block">  职工京剧团的青年演员演出传统京剧《落马湖》。</p> <b>电子影剧院后台化妆室,中国评剧院的评剧名家李梓森在为评剧团的演员们说戏,导演评剧《夺印》。</b> <b>  职工京剧团演出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b> <b> 朝气蓬勃的职工舞蹈队。</b> <b> 电子影剧院内电子管厂乐队在演出。</b> <p class="ql-block"><b> 1972年秋天,苹果丰收的时候,电子管厂乐队在昌平为南口农场和南口机车制造厂演出间隙,正在农场驻地排练新编配的管弦乐合奏《阿瓦人民唱新歌》。</b></p> <b>电子管厂乐队在电子影剧院演奏交响组曲《海霞》。</b> <b>电子管厂的女声独唱。</b> <b>女声小合唱。</b> <b>电子管厂职工文艺汇演,供应科的合唱正在参赛表演中。</b> 在文体设施方面也是名噪一时,在电子管厂有足球场、灯光篮球场、健身房、游泳池、溜冰场、露天影院、俱乐部、文体活动室和电子影剧院。 1959年建成的电子影剧院,即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仍不失水准,标准的舞台,标准的乐池,标准的灯光音响,标准的电影放映室,观众席上下两层,还有休息厅、化妆室、接待室、库房、售票房、前广场等配套设施。 <b>历史悠久的坐落在酒仙桥红霞路上的红霞电影院,几代人看电影的地方。</b> 我搜集到的,能够推荐给大家的酒仙桥的老照片就是这些了。历史留给我们的总是些琐碎的残片,乃至更多的缺憾。有些看上去已经不觉得美好和现代了,这很正常,时代在发展过程中,新旧更替是无法改变的。唯一不能改变的是:当斑驳中留有你的身影,残碎中记录着你的青春,总会油然生出一丝丝怀恋和不舍…… <b>  本文作者、图片提供者 闫志祥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音乐著作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