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才//大董印象

仄言

<p class="ql-block"><b>  2023年7月8日,我随大冶作协一些朋友,因大造书记邀请,前往刘仁八镇大董村采风。当看到大董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刷黑的柏油马路、路两边一栋栋红瓦白墙的房子(别墅),以及新建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和文化广场时,想起自己二十多年之前在大董村工作的一些情景,不由得让我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b> 那时,我被刘仁八教育组(现在是中心学校)调到大董小学当教导主任。记得那时的大董小学才破烂,是由大董湾一个上百年的破旧老祠堂改造而成,一个四合院,满满当当容下几百学生。</b></p> <p class="ql-block"><b>  教室黑暗潮湿,土地下碰到下雨,大雨大漏,小雨小漏。教室就被打着赤脚的学生(可见那时多么穷)踩得一片泥泞。第二天天放晴之后,老师就组织学生铲脚板泥。用锄头、铁锹铲去教室表皮一层又稀又黑又粘脚的泥巴。然后由我们老师一担担挑到校园后门外面菜园地去做肥料。下一次雨,铲一次脚板泥。因干的地方铲得少,老是漏雨的湿的地方铲得多,结果铲的次数多了,教室地上就坑坑洼洼,放一张桌子或者一条板凳都放不稳,摇摇晃晃。女学生心细一些,就找一些砖头、瓦片垫起来还好一些,一些粗心的男孩子满不在乎,结果上课一坐上去翘起脚,桌凳摇晃得厉害,一不小心不是“砰”地一声,往后一仰摔了一跤,弄得一身泥巴狗或者满身尘土,引来满堂大笑,就是把正在写作业的纸划了一个大破口子。</b></p> <p class="ql-block"><b>  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老师一般不批评学生,跟着学生一起大笑了一回,提醒那个摔倒的学生下次注意。摔倒的学生也不生气,跟着老师同学笑,爬起来拍拍衣服上的泥巴或者尘土,下一次不在乎的,不小心的还会摔一跤,引起哄堂大笑,给严肃的课堂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快乐。</b></p><p class="ql-block"><b> 所以我们老师每一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或者期中考试以后,都要组织学生平整一次教室地平,把校园后门外面山边的黄土,老师或大个子学生就挑,女同学或小个子学生就用蛇皮袋装小半袋,大家蚂蚁搬骨头一样,把黄土搬进来填补教室地上那些坑坑洼洼。但是过了个把月,下了几场大雨以后,教室就又坑洼不平了,就又周而复始地重复发生那些笑话故事。</b></p><p class="ql-block"><b> 当然,老师站在同样破烂不堪的讲台上,够着身子到黑板上写数学题或者写生字时,发生的摔倒或者扭了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前排的学生就赶紧跑去扶起老师。老师也不生气,摇摇头,红着脸,苦笑了一下,继续给学生讲课,或者在黑板上写字。</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学校条件差,还不止是教室,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操场,同样坑坑洼洼,晴天一层灰,雨天是无数个大小水坑,课间操都没法做,想组织老师打一场篮球也打不成。还有孩子们上学放学的歪歪扭扭的小土路,穿行在田间地头,同样是雨天,我们老师要到路边港边水沟处守着学生淌水过港过沟,晴天热天守着路边池塘或者港凼,生怕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私自去玩水,发生溺水事故。</b></p><p class="ql-block"><b> 可以想象,那时学校的教学条件是那么差,但是老师工作的劲头又是那么足。学校虽小虽破,但是处在大董湾最下面村头畈尾处,很安静,也很自在。随处可见不少祠堂的古石墩、石碑、石门框等,横七竖八散躺在校园各处。到了天热了之后,学校操场边沿还有一棵古樟树,可以覆盖很大一块面积,白天中午就给大家提供纳凉之处。到了放晚学以后或者晚上,老师们围坐在古树下青石板上,谈教学体会,或者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有时校长或者我这个教导主任也召集老师们坐在古树下开会,布置一些教学任务或者开展诸如备课、研讨课之类的比赛活动。那个其乐融融、虽苦犹乐的情景,至今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时学校有十几个老师,大多数是当地人,如万其荣、刘得早、查建容、董细容、卢坤国、董艳平、董业安、刘雄伟等,外村的如肖校长、郑正利、邹羽华、刘小青等,还包括我在内。城里来的或者条件好的外乡镇调来的老师几乎没有,因为这里的条件太差太苦,一般外地的老师来了不习惯,搞不了一两个学期,都想方设法找关系调走了。</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给我的印象是,大董村因为是山区,山高路远,非常落后,村民比较穷困,每学期到了开学的时侯,没有钱交报名费。校长就按照教育组要求,把老师分到每一个自然村去走访,要求把每一个孩子都动员到学校来读书。碰到家庭特别困难,报不起名、读不起书的,老师就自掏腰包,替那些学生垫付报名费,反正不能让每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这就是那时的老师。碰到一些家长脾气不好的,开消老师一句,老师还要忍着,陪着笑脸继续跟家长做工作。自己垫付的报名费,到了年底一分钱讨不回来不说,到了第二学期开学报名的时候,还要继续去走访,继续代垫那些学生的报名费。我记得,离开大董小学的时候,同其他老师一样,还有不少代垫的报名费,到现在都不了了之。老师们那时没有因此而影响教学,或者对欠报名费的学生怎么样。</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学校对学生负责,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教育。大董村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大革命时期共有26位革命烈士,万云山烈士是其中之一。万云山是当时大冶第五区果城区区委书记,他在大董村建立了大冶农村“第一个万七门党支部”。他利用教师身份,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后来被刘仁八大地主及其爪牙抓去杀害以后,才爆发了那场震惊全国的“六卅”刘仁八农民武装起义。</b></p><p class="ql-block"><b> 每年到了清明节那天,我们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烈士墓前去献花和祭扫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至今每年还在继续开展。</b></p> <p class="ql-block"><b>  给我的印象中,那时大董村虽然穷困,但是村民或者学生家长都非常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碰到家里有人结婚或者嫁姑娘或者生孩子做满月等喜事,都要在放学以后拉我们老师去吃饭喝酒。我们不去,村民或者家长拉破了衣服,也要请我们去,“你们老师对我们孩子这么关心,吃一餐饭,喝一杯酒,也是应该的,犯不了法!”我们也就在教学之余,被东家请来西家请去。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老师们上课教学不得不认真负责,怕误人子弟,也怕对不起那些热情好客的村民或者家长。还有那时,老师们的教学任务重,生活苦,为了改善这个生活条件,给老师们增加一些营养,天稍热了之后,我们组织晚上住校的男老师,结伴而行,提着水桶,拿着针琢,打着手电筒,到校园外面农田里去针泥鳅黄鳝。那时农田农药用得少,这些泥鳅之类的东西真多,一针就针大半桶,拿回去洗干净,放一点菜油进去,烤得黄邦邦的,吃起来香脆脆,至今想起来,都有满口余香未了。</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时,学校也给路途较远的学生提供中午搭伙。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还免费提供午餐。那些学生就跟我们老师一起品尝这些美味。</b></p><p class="ql-block"><b> 因为那时学校教学环境太差,记得那时学校校长以及我这个教导主任,还有其他老师或者学生,都迫切希望能建一所新学校,改善这一切。到96年“普九”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全省上下都在搞“普九”。“普九”验收分硬、软件两部分,硬件设施就是指教学楼、宿舍楼等八大室要达标。</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时,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整个暑假没有休息,晚上忙软件资料建设,白天走村串户走访每一个学生家长(学生)。万映龙书记就带领村委会的干部负责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董太平老书记,人虽然退了,但是碰到“普九”关键时刻,他一样退而不休,跟着村干部一起忙,高高瘦瘦的个子,走起路来一样带风。经常听见他说的一句话是,“为了大董村孩子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将一把老骨头拼了,苦点累点,还吃得消!”</b></p><p class="ql-block"><b> 因为村里实在太穷,拿不出钱来盖教学楼,万书记就带领村委会干部早出晚归,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找领导找当地老板,集资化缘,然后叫来挖机拆去原来老旧祠堂改造的教学楼,购回一砖一瓦重新建成规范的新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还有平整操场以及围墙等。</b></p> <p class="ql-block"><b>  我记得那时村委会的办公地点是在学校两里远的红山一个老式二层楼上,房间又小,大家挤在一起办公,冬天还好一些,但是到了热天,就像烤干鱼一样,烤得大家臭汗出了一身又一身,那个滋味,可以想象得出。</b></p><p class="ql-block"><b> 万书记因为身高体胖,大热天的,为学校教学楼建设的事情,跑来跑去,大汗淋漓,硬硬晒去一层皮。但是再苦再累,万书记带领村委会一班人,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为了大董村“普九”能够一举达标过关,大家顾全大局,不辞劳苦,倾其村里所有,经过大半年的建设,终于把大董小学建设成为一所标准的乡村小学。至此,大董村的教学条件才有了彻底的改善。老师们也不再为每个学期组织学生搞几次铲教室地上的脚板泥了......</b></p> <p class="ql-block"><b>  七月流火,任重而行。二十年以后的我,再次重返大董村,走在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上,看见如今的大董村,仍然那么山清水秀;看见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仍然那么纯朴厚道;看见村容村貌,已经焕然一新;看见万云山烈士墓高高耸立;看见大冶古代第一贤士万止斋石雕像......大董村,你现在给我的印象,好美哟!这些都是现任村支部书记万大造同志的功劳,他到上面争取资金,找当地老板捐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借乡村振兴这股东风,耗资四千万元,着力打造大董村,搞乡村建设,搞环境整治,搞垃圾分类,创建全省三个农村“第一”。大造书记,善莫大焉!</b></p><p class="ql-block"><b> 相信在万书记领导下,大董村的明天会更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作者秦立才: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冶市和黄石市两级政协文史研究员,黄石市第二批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人才。曾获北京市《东方少年》2018年年度重点文学作品扶持项目文学奖。在《散文选刊》《东方少年》《阅读与写作》《海外文摘》《今古传奇》《小说月刊》《黄石日报》《东楚晚报》《今日大冶》《铜草花》《富川文学》等县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过大量小说散文,尤其喜欢收集整理果城里的民间故事,被称为果城里的“蒲松龄”。著有《桂花巷》《永远的外婆路》《果城里民风民俗趣谈》《果城里老话俗语百句趣解》《鬼故事来了》等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