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丰碑—云岗石窟

大地情怀

<p class="ql-block">  北魏。让默默无闻的小小平城,成为中国历史名城。</p><p class="ql-block"> 云岗。让千年传承的古老大同,走向世界艺术之巅。</p><p class="ql-block"> 山西大同。古称平城。此称谓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此地平邑,平城几易其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386年崛起于黑龙江大兴安岭的鲜卑族首领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内蒙古牛川称代王后,398年七月,拓跋珪率部迁都此地,正式定平城为北魏的都城。建立北魏,国号—魏。正式称帝。改平邑,</span>复名平城。</p><p class="ql-block"> 北魏开国皇帝拓拨硅,统一北方的拓拔焘,实施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推进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拓拨宏等六位北魏皇帝。都在此理政治国。<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现在的大同有很多标签,但是北魏首都—平城。是大同历史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平城</span>不仅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魏的首都。后来还立为东魏、北齐等王朝的都城。还是辽、金、元三朝的陪都。</span>自古就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平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此大同不但与西安、南京、北京一样是中国历史名城。同时,</span>也成为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魏建国后,到436年北魏基本统一北方。战火暂熄,文化交融的时期来临了。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魏开国皇帝及其后任统治者,都非常崇尚佛教。所以北魏在定都平城期间,佛教有了很好的发展。由皇帝亲自下诏,国家耗费巨资,请来了大德高僧,能工巧匠开凿大型皇家石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古老的佛教,带着慈悲的内涵,与来自游牧民族的粗旷苍健,相融相合。东方与西方,跨越时空的不期而遇。力量与美学相见恨晚的柔情拥抱……</p><p class="ql-block"> 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西大同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诞生了世界奇迹—云冈石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来到云冈石窟,景区大门外的广场中央。一位身材修长,身披袈裟,面庞刚毅清秀,眼里炯炯有神的老者塑像傲然矗立。这就是云岗石窟的总设计师及开创者高僧—昙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是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这是为纪念这位高僧主持修建云冈石窟而修建的昙曜广场。正是这位高僧神灵附体的宏大构思,细致縝密的组织实施,加上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前后传承,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才有了名扬世界,流传千古的大同云岗。</span></p> <p class="ql-block">  进了山门,是一条宽阔笔直,两侧伫立着十二个佛塔的礼佛大道,道路两旁布满浮雕,著名的“帝后礼佛图”非常应景。</p><p class="ql-block"> 帝王,帝后前呼后拥,空城迎送的出行场面。在没有汽车坐驾,摩托开道的古代,场面浩大,轰轰烈烈,千年过去了,今天看来礼制传承,依然精彩。</p><p class="ql-block"> 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手持伞盖、长剑御林军的簇拥下,君临天下,气宇轩昂缓缓行进。</p><p class="ql-block"> 皇后莲冠霞帔,一手拈香,神态从容,贵气优雅。在众多头戴莲冠贵妇及宫女簇拥下迎风徐行。</p><p class="ql-block"> 清晨,虽然游人已多,但是走在这种氛围的礼佛大道上,原本活跃期待的心悄然而静。匆匆的脚步也似乎回到了1700年前,缓缓走在北魏朝圣的路上,欣赏着两侧的壁画,感悟着佛事浩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秘的氛围,</span>佛境佛语弥漫在飘缈的空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对佛的尊崇似也悄然蒙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大同世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念放下,万般自在,</span>众生安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参观线路前行,驻足观看,“古道车辙”。在金代以前这里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在岩石地面上遗存有铁轱辘车的轨迹,车轮碾压岀来的壕槽,最深的地方有十几厘米。这千年前的古驿道,铁轮与岩石的摩擦,留下的时光遗迹,让人不禁想起那黄沙漫漫,石路崎岖。牛马负重,艰难前行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的开凿,是一项跨世纪工程。从公元440年起,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几代,耗时百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西绵延约1公里的武州山,</span>石窟依山开凿,佛阁耸立。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大小佛龛1100多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共有佛像51000余尊。</p><p class="ql-block"> 这一大型石窟雕塑,凝聚了佛教历史、帝王寄托、信仰、哲学、艺术…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一体。交相辉映,惊世骇俗。</p><p class="ql-block"> 由此,<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群”。</span></p> <p class="ql-block">  浩大的云岗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最早开凿的洞窟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16-20窟。</span>即昙曜五窟。早期的“昙曜五窟”因为是皇家主持的开凿,雕像大气凛然,宏伟壮观。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风情。</p><p class="ql-block"> 中期石窟题材更为广泛,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最为精彩,有代表性的是第12窟,即音乐窟。据介绍雕刻中有排箫、腰鼓、琵琶、琴、笛、筝、瑟及我们不熟悉,甚至没听说过的,共五百多钟乐器,加上乐工伎艺,飞天舞蹈,组成一个上天世界,阵容强大的佛乐仙音。</p><p class="ql-block"> 那些音乐中的故事虽然我们不懂,但是抬头仰望,星空中那场面宏大,载歌载舞,鲜活生动,佛舞佛乐,在宇宙中荡扬飞升。见证着北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朝浓郁的佛教信仰。也反映出</span>北魏皇室的富丽华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辉煌自信的历史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  西岩绝唱。这是云岗石窟皇家建造最后的輓歌。</p><p class="ql-block"> 从早期的昙曜五窟,到中期的音乐窟,万佛洞,这些留给世人千年赞美的精典洞窟。都是北魏立都平城时期,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石窟是帝王的意愿,是集国家之大成,展示着国家最高文化水准的华丽盛宴。</p><p class="ql-block"> 而随着孝文帝494年正式南迁都城到洛阳。从国家层面,大规模的石窟建造已宣告停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继续在新都洛阳开凿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的晚期建造的主体,已从官方改为民办。这一时期的建造,多由民间资本延续,基本上是个人行为。所以不论从规模,形制,题材和雕刻艺术已经完全不能和先前的皇家石窟相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晚期窟室的开凿规模,因属个人行为,资力所限。所以相对较小。没有了早,中斯的宏伟贵气,洋洋大观,俯瞰民间的气场。但是石窟造像的自由度却有了明显的变化,</span>人物形象更贴近民生。小巧而清瘦,单薄而不失俊美。</p><p class="ql-block"> 简而言之,如果说云岗石窟的早期,中期建造艺术,是一席皇家大餐。那么晚期的零散谢幕之作,则为一碟百姓家常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在武州山前,仔细端详着北魏浩大久远的云冈石窟。再缓慢的脚步,面对1700多年前的诉说,也是短暂一留,匆匆而去。历史的过客不就如此。</p><p class="ql-block"> 我和绝大游客一样,虽然听着讲解,但依然是一知半解,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不懂佛教,不懂艺术,曾读史书,合页即忘。但是云岗石窟依山而建的宏大规模,巨型佛像的大气端庄,优美敍事的精琢细雕。令人震撼,过目难忘。</p><p class="ql-block"> 走过历史长河。漫天的大风<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沙,吹散了佛堂的经书万卷。经年不变的冬寒夏暑,消没了旧时的宫殿楼阁。</span>历史似乎在远方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中国的北方,在大同武州山。一直与岁月的侵蚀,与风沙的抗击的云岗石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年前敲打岩壁一斧一凿,叮铛做响的锤钎声,在逝去的远方,依然隐隐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王朝的兴衰更替,宗教的兴盛衰落,壁画的净土乐园,都镌刻生生不息的云岗石窟。昙曜五窟的佛家前辈率领着他们的佛子佛孙,至今在哪里傲然矗立。一千七百多年依然雍容华贵,神情安详。风云岁月,历历在目。<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韶华年轮,</span>尽刻在容。</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历史与现实、豪华与简约、佛教与众生、爱恋与憎恨、都交融其间。武州山前的时光印痕,可闻可见。</p><p class="ql-block"> 千年黄沙掩不住的瑰丽传奇,仍继续着她的时空穿越,不负使命的盛装出场。召唤,期待来自远方朋友的拥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