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痕 墨记 --戴仲文书画篆刻作品大观

梁溪書人…戴仲文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书法札志总编朱培尔题字</h3> <h3><br></h3><h3>当代著名书法家张锡庚题字<br></h3> <h3><br></h3><h3>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题字</h3> <h1><b style=""><font color="#b04fbb"><br></font></b><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b04fbb"> </font></b></h3></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b04fbb"> 字中见功力 笔底起云烟 </font><font color="#808080"> </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808080"></font></b><b style="font-size: 15px;"><font color="#808080"> --戴仲文书法艺术管见 </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 孙璘 /文</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5><b><font color="#808080"><br></font></b><b><font color="#808080"> 书法家戴仲文出生于镇江,四岁即随父母定居无锡。镇江与无锡百余公里,遥相呼应,前者北倚长江,后者南临太湖,生活习性略有差异,然皆承袭江南文脉,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宜人。生活在文风兴盛的江南,自觉或不自觉、经意或不经意间便受到滋润陶冶,天时地利,两地环境对他日后书法创作影响颇大。 戴仲文自幼胸怀艺术之梦,苦于无缘实现。1969年初春,17岁的戴仲文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来到灌云五图河农场,五年中先后干过连队通讯员、文书、电影放映员——多少有机会与美术沾上点边。1974年回城,分配在无锡市教育局教研室当电教员。那年他24岁,其时其境,学艺术尚不为晚,于是立志于书法,经友人相荐,拜时居南京的安徽书法家冯仲华为师。他与冯先生大多数时间难得一见,仅能靠书信往来点拔迷津,饶是如此,还是为他奠定了扎实的根基。20世纪80年代在中学做美术教师期间,考取了无锡教育学院美术系。当时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傅军显正在学院担任老师,教他们书法。傅军显又名傅重,字大森,是位很有才华的艺术家,书法、绘画、篆刻均能无师自通、自成一体。其书法作品承继魏晋书风之清雅,独创别具一格的“狂草”书法,造诣甚高。傅军显比戴仲文仅长数岁,但作为科班出身的学院派,为戴仲文日后的书法创作指明了方向。戴仲文对这两位老师一直感恩在心,视他们为启蒙者、引路人。 <br></font></b><b><font color="#808080"> 戴仲文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早年专意研习“二王”中的王献之。关于“二王”的区别,明人何良俊在《四友斋书论》中曾进行比较,认为“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而“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沈尹默认为用内擫和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他还进一步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内擫近古,外拓趋今,古质今妍,不言而喻”(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从戴仲文的作品来看,他对于小王的“外拓”是有深刻体会的。众所周知,宋人米芾对小王书也极有心得,能临得形神兼妙。所谓“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米芾是尚意的杰出代表,他学习古人,不固步自封,有所学必有所得。米芾有独特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其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故米芾临小王,在传承中能有变化,不仅仅停留在对外在“形”的理解,更体现出对内在“神”的感悟。我们在戴仲文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米书的影子,说明他对于“外拓”的理解,是逐步推进和深入的。他学到了米书在传承中求变的精神,所以能在师古人时,舍形而求神,自得真趣。从这个层面上讲,戴仲文在同阶段的学书人中确实胜人一筹。当然,我们从戴仲文的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北魏的书法用笔,据此不难窥见其老师傅军显的影响。 <br></font></b><b><font color="#808080"> 由于取法高,加上长期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对于汉字结体和章法的掌控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戴仲文很快就在书坛崭露头角。1988年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1990年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戴仲文小试牛刀,脱颖而出,作品先后入展。这对戴仲文来说,既是激励,更是动力。对于所获得的成绩,戴仲文并不满足,他回顾自己的学书过程,意识到自己在书写的动感和笔墨的丰富性上仍略显不足,于是又开始揣摩王铎的草书。他认为,从小王到米芾再到王铎,是一脉相承的,他希望通过猛下功夫,在这条脉络上找到自己的突破点。他成功了。1992年,经过生活历练的戴仲文已届不惑,迎来了艺术上的丰收季节,其行草作品荣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这是对他15年来书法学习的褒奖,也是对他书艺探索成果的高度肯定。这之后,戴仲文仍未止步。他取法更加广博,思考更加深入,也更加注重字外功夫。2009年,戴仲文的篆书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此时,距其1988年行书入展全国青年展已有21年。他对书法创作的持久热情和良好的创作心态,可见一斑。 <br></font></b><b><font color="#808080"> 戴仲文认为,行书以气为主,其势如水流云行,有“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之妙;“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他的成功体现在对传统经典的选择和整合,从实践中体味古人之法,由技法层面转化为创作的驾驭能力,潜能不断得到释放。戴仲文对先秦古籀中金文和秦诏版的拙朴率真及汉隶中宽博雄正,对王献之、孙过庭、米芾、王铎朴茂之旨的化裁和清逸之气,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故尔从内心流露出崇古、尚古的审美趣味。经常能读到其发在微信朋友圈里书法感悟,看似零散,其实颇有见地:“尝试隶书单字构成,体现笔墨的原创性、率真性、书写性,將古典原素和现代视觉结合。”“以书入印,篆书风格化,统领治印的全程”“明了草书开合收放之理,并于层出不穷的生发过程中把握好抒情,雅化和墨色变化。”“中国之写意精神,最能体现之形式莫过于草书。”“学书旨在传统、时代、个人三位一体的交汇点上建立风格,缺一不可。”所论甚夥,不一而足。戴仲文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艺文兼修,活到老,学到老。戴仲文在书法之外,于诗文、篆刻、国画无不涉猎,且都有一定造诣。对这些字外功夫,他没有什么功利性目的,但这些字外修行,于潜移默化中丰富着他的笔墨语言,也拓展了他的作品内涵。 <br></font></b><b><font color="#808080"> 我与戴仲文相识近三十年,平日虽少有交往,但彼此间都关注着对方。协会每有活动,他总是积极参加。可贵的是他从不以获奖者或年长者自居,而是以平常心待之,作为协会组织者,很感动于他的热情与温度。近日欣闻其作品结集并即将付梓,余虽力有不逮,但情意难却,乐于遵嘱为序,犹恐郢书燕说,未中肯綮,期就教于同道也。</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5><b><font color="#808080"> (孙璘:中国书协理事,无锡市书协主席)</font></b></h5> <h3>书法作品</h3> <h3>1</h3> <h3>2</h3> <h3>3</h3> <h3>4</h3> <h3>5</h3> <h3>6</h3> <h3>7</h3> <h3>8</h3> <h3>9</h3> <h3>10</h3> <h3>11</h3> <h3>12</h3> <h3>13</h3> <h3>14</h3> <h3>15</h3> <h3>16</h3> <h3>17</h3> <h3>18</h3> <h3>19</h3> <h3>20</h3> <h3>21</h3> <h3>22</h3> <h3>23</h3> <h3>24</h3> <h3>25</h3> <h3>26</h3> <h3>27</h3> <h3>27</h3> <h3>28</h3> <h3>29</h3> <h3>30</h3> <h3>31</h3> <h3>32</h3> <h3>33</h3> <h3>34</h3> <h3>35</h3> <h3>36</h3> <h3>37</h3> <h3>38</h3> <h3>国画作品</h3> <h3>40</h3> <h3>41</h3> <h3>42</h3> <h3>43</h3> <h3>44</h3> <h3>45</h3> <h3>46</h3> <h3>47</h3> <h3>48</h3> <h3>49</h3> <h3>50</h3> <h3>52</h3> <h3>53</h3> <h3>54</h3> <h3>55</h3> <h3>56</h3> <h3>57</h3> <h3>58</h3> <h3>59</h3> <h3>60</h3> <h3>61</h3> <p>62</p> <h3><font style="">  </font><font color="#b04fbb" style="font-weight: bold;">戴仲文艺术大事记</font></h3><h5> 1982年 书法获江苏省青年书画展二等奖<br> 1986年 书法送展日本相模原市,作品为相模原市博物馆收藏。 <br> 1988年 入选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br> 1990年 入选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br> 1992年 选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书展 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获一等奖。 入选中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篆刻家精品集。<br> 1993年 “书法艺术”杂志作“真情、修养、功夫”专题个人介绍。 <br> 1994年 入选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 入选浙江美术出版社“历届全国书展、全国中青年书展获奖作者作品集.精英翰墨卷”。<br> 1995年 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br> 1996年 论文“墨池锁谈”在“书法艺术”杂志上发表。 无锡日报作“奇拙生高雅,率真出古意” 专题个人介绍。<br> 1997年 为唐城公园“唐诗书法碑廊”创作书法。 书法篆刻入选“无锡国画院作品集”。并赴上海展出。<br> 1998年 书法入选江苏省美术节。<br> 1999年 入选西苑出版社“历届全国书展、全国中青年书展获奖作者作品集.”。<br> 2000年 入选江苏省历届全国展、全国中青年书展获奖作者作品展。<br> 2001年 江南晚报梁溪画坛专题个人介绍。<br> 2002年 论文“书法创作心得谈”入选“国展获奖书家谈创作”一书。 <br> 2003年 无锡日报“居高声自远”专文个人介绍。 入选河南三门峡市当代书家唐诗碑廊。 为选无锡蠡湖公园水镜廊书画刻石创作书法 。<br> 2004年 入选“江苏省书法精品晋京展”。 <br> 2005年 应聘为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 入选皇威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精品展。 为明高攀龙水居苑创作书刻楹联和勒石书法。<br> 2006年 在无锡市西水墩市文化馆举办“戴仲文书法作品展”。 应聘为市书画院特聘画师 入选中日韩高等院校书法展。 入选“中国书协会员百人作品精选集”。<br> 2007年 应聘为江苏省国画院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 为江阴市徐霞客碑刻文化园创作勒石书法。 在江南书画院论文研讨会作“徐生翁艺术欣赏”专题演讲。 在惠山区文化馆艺术沙龙作“书画锁谈”讲座。 <br> 2009年 “江南墨韵”六人书法展参展者 入选“历代无锡籍著名书法家邀请展”。 惠山日报作“耕云种月在艺术园地里” 专题个人介绍。 在无锡市文管中心夏令活动营中作“书法欣赏”讲座。 入选“市书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作品展。 主办参加“金石古韵”十三人篆刻展。<br> 2010年 正式发行个人书法篆刻作品集。 入选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作品展 。中国书法网推出“戴仲文书法网展” 。 入选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 。<br> 2011年 出版戴仲文扇面书画作品集 策划并举办“金石古韵、方寸天地”江南书画院第二回篆刻展 在惠山区法院作“书法欣赏”专题演讲。<br> 2012年 中国书法网推出“戴仲文书画扇面网展” 。<br> 2013年 中国广电网、环球文化网推出“戴仲文书法网展” 分别为市小娄巷、荡口古镇创作楹联。<br> 2014年 江南晚报文艺坊专版介绍个人书法、篆刻作品。 获市老年大学年度书法篆刻教学论文一等奖。 <br> 2015年 中国画参加民革中山书画院山西张家山采风写生作品展 无锡教育台空中老年大学滚动播放“戴仲文篆刻系列教学”十集讲座。 先后在无锡图书馆面, 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三蠡文化新馆面向全市作“中国书法的文化、审美和创作”专 题讲座。 <br> 2016年 随市民革中山书画院赴泰国曼谷举办书画展并与当地艺术家交流。参与三蠡文化协会参加在市文渊坊金匮山房的9人书画联展 <br> 2017年 代表三蠡文化协会参加在市苏伽美术馆举办的9人书画联展 。江南晚报文艺坊整版推出个人艺术评论及作品 。随市民革中山书画院赴台湾花莲市举办书画展。 代表无锡书家与四川书家举行的两地书法联展 。<br> 2018年 参加江苏省民革中山书画院举办的纪念孙中山诞辰书画展 <br> 2019年 参加纪念扬州八怪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入选江苏省民革建国七十周年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书法报、中国艺朮报相继推出个人作品专辑。新华在线网,华夏访谈网相继推出亇人专辑。 无锡市文化馆西水展览中心举办戴仲文书画篆刻作品展 出版戴仲文书画篆刻作品集。</h5> <p>抗疫作品</p> <p>善待生命</p> <p>精准施策</p> <p>安康</p> <p>关爱</p> <p>化笔为力量</p> <p>送瘟神</p> <p>庚子祭年</p> <p>中国画近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戴仲文,1952年生,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中国书协会会员,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常务理事,市书画院特聘画师,无锡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滨湖区书协艺术顾问,西神印社艺术顾问,横云书画院副院长,子艺名师书画培训中心主任, 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首任研究员。 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四、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四届获一等奖)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 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等全国重大展览。论文 “国展获奖作者谈创作” 及诸多论文在书法刊物上发表, 曾举办“戴仲文书法作品展”;戴仲文书画篆刻展,戴仲文书法网展、扇面书画网展,出版”戴仲文书画篆刻作品集”。“戴仲文书法篆刻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