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果斯口岸,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大的陆路与铁路综合性口岸,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口岸之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隔霍尔果斯河相望。<br> 霍尔果斯口岸是伊霍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起讫点。 第五代国门<div><br></div><div> 2023年3月17日12:42,游览完赛里木湖后,自驾一直向西,用时1小时22分钟,行驶113公里到达新疆口岸之首——霍尔果斯口岸。<div> 临近口岸前,有一十字路口,路这边变成了绿灯,路口对面全部还是红灯。我以为对面的红绿灯坏了,我又是第一辆车,不敢走。但是等了一个灯光循环段,对面还是红灯。后面的很多车辆都鸣起了喇叭,催促我。我不敢闯红灯,就左转50米后,停止路边的一家商场停车位。</div><div> 我再看那里,还一直是红灯,真是奇葩!如果禁止驶入,应当有进入的标志牌呀!</div></div> 清代18号石碑 324号中哈界碑展示品 324号中哈界碑在边防部队营区内<div><br></div><div> 当时,我站在观景台上对324号界碑拍照。马上有边防战士从营房内出来制止拍照,并问是否已经拍照,如果已经拍照,请删除。</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一代国门</h3><div><br></div><div> 20世纪60年代的霍尔果斯还是一片荒滩戈壁。第一代国门的联检厅是一座五六间房连为一体的平房,几乎没有什么人来往。<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代国门</h3><div><br></div><div>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霍尔果斯口岸正式恢复开放。为了有效满足当时通关过货的承载需求,国门迎来了第一次“升级”。“第二代国门重新选了址,进行了扩建。国门前窄窄的一条马路上每天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很热闹。<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代国门</h3><div><br></div><div>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20世纪90年代初,第三代国门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建立霍尔果斯口岸边民互市市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内陆边民贸易市场,也是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边贸市场,被誉为“西部口岸第一市”。<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代国门</h3><div><br></div><div> 外贸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第四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霍尔果斯第四代联检厅投入使用,比第三代国门前移了一公里多,是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通道国门。<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代国门</h3><div><br></div><div> 2000年以来,霍尔果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霍尔果斯口岸在第四代国门基础上拓宽加高过货通道,改造成第五代国门。<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代国门</h3><div><br></div><div> 中哈合作中心的免税购物游、跨国边境游的独特优势,不仅吸引了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的大批游客前来,各国“淘金者”也不断涌入。2018年9月27日,位于中哈“双西公路”交汇处的霍尔果斯南部联检区——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一辆接一辆满载的货车在这里跨越国界往来穿梭。<br></div><div> 第六代国门启用后,年通关能力出入境人员达到500万人(次),货运达到300万吨,极大地推动了霍尔果斯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的水平。</div><br>霍尔果斯的“六代国门”,见证了新疆的历史巨变。 这里,远在隋唐时代就是古丝路北道上的重要驿站。 元明清时期,是蒙古族游牧带,蒙古族政权经历了察合台汗国、卫拉特(瓦剌)联盟、准噶尔汗国,这里称为霍尔果斯。 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伊犁河谷是蒙古准噶尔部的核心区,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之后哈萨克族才从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东进于伊犁河流域等处,清朝是按蒙古说法而使用霍尔果斯之名的),“驼队经过的地方”在此应该是驼站,驼队中途休息的地方,而非普通的经过之地。 乾隆皇帝时期这里的周围,直达西方很远的范围,都属于大清,不是口岸。清代这里有中国的驻防哨,是伊犁索伦营驻防的6座卡伦之一。 同治年间,中俄划界后,才成为边境哨卡,旧称尼堪卡。《新疆图志》载:“尼堪卡伦,在河之东岸,驻稽查委员一,镇守哨弁一。西岸属俄,有俄卡。”历史上的伊犁,是传统的自由贸易区,中亚民族主要是通过民间贸易的形式与中国贸易。当时的中俄贸易,主要是中国茶和俄国棉、毛、皮革以及金属等制品的交易。 1851年,中俄两国代表在伊犁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正式开放伊犁、塔城两个口岸,霍尔果斯被指定为中俄通商通道之一。 1881年,左宗棠从沙俄收回被“代管”11年的伊犁,在此设立了口岸。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签订后,规定两国边界百里之内的贸易概不纳税,通商贸易扩展到新疆省及内地,也成为两国商旅过往的驿站。 1920年5月27日,新疆省政府同苏签订了《伊犁临时局部通商条件》(又名《伊犁会议定案》),双方分别在伊宁和阿拉木图互设商务交涉机关,同时规定所有进出口货物均走尼堪卡(即霍尔果斯)一地,尼堪卡成为当时新疆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新中国成立后,尼堪卡正式改称霍尔果斯口岸,双方的对外贸易已完全国有化,霍尔果斯口岸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苏贸易的西部最大口岸。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苏联共同明确霍尔果斯口岸为两国间的正式通商口岸。1950年至1962年,霍尔果斯口岸以及三道河子口岸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1962年两国关系的恶化,两国贸易进入冰点,进出口贸易额急剧减少,到1967年,霍尔果斯口岸基本呈关闭状态。4年后,霍尔果斯口岸对外贸易机构正式撤销,除保持通邮外,进出口贸易完全停止。直到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