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宋嘉祐六年(1061),登州知州朱处约迁广德王庙于西偏,重建为龙王宫,在广德王庙旧址上始建蓬莱阁;撰《蓬莱阁记》,言建阁目的是“将为州人游览之所”。今有新制碑石,全文曰:</p><p class="ql-block"> 世传蓬莱、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处。其言恍惚诡异,多出方士之说,难于取信。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莱,岂非秦汉之君东游以追其迹,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莱不得见,而空名其邑曰蓬莱?使后传以为惑。据方士三山之说,大抵草木鸟兽神怪之名,又言仙者宫室伟大,气序和平之状,餐其草木,则可以长生不死。长往之士,莫不欲到其境而脱于无何有之乡。际海而望,翕然注想物外,不惑其说者有矣。嘉祐辛丑,治邦逾年,而岁事不愆,风雨时若,春蓄秋获,五谷登成,民皆安堵。因思海德润泽为大,而神之有祠俾,遂新其庙,即其旧以构此阁,将为州人游览之所。层崖千仞,重溟万里,浮波涌金,扶桑日出,霁河横银,阴灵生月,烟浮雾横,碧山远列,沙浑潮落,白鹭交舞,游鱼浮上,钓歌和应。仰而望之,身企鹏翔;俯而瞰之,足蹑鳌背。听览之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上德远被,恩涵如春,恍若致俗于仁寿之域,此治世之蓬莱也。后因名其阁曰蓬莱,盖志一时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莱也。</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古建筑群的主阁为“蓬莱阁”,位于丹崖山极顶,登上主阁,环视四周,可谓海阔天空,是观海赏景、俯瞰古城的最佳场所。主阁东、西两侧前方各筑偏房、耳房,对称分布,有道路联结偏房及登阁石阶;阁西有避风亭,又名海市;阁东侧建有卧碑亭和苏公祠;苏公祠东有宾日楼、普照楼和观澜亭;阁后有仙人桥,相传为八仙过海的地方;阁东前部为白云宫,主体建筑是三清殿;三清殿东为吕祖殿,弥陀寺在南部山下,为独立建筑。</p> <p class="ql-block"> 景区正门牌坊上的“人间蓬莱”匾额,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题写。元丰三年(1080),50岁的苏轼到登州(今山东蓬莱)任太守,由于当时沿海一带经济落后,苏轼体察人民疾苦,向皇帝上书《乞罢登州榷盐状》,使登莱两州的这项盐税得以免除。后人摘苏轼的《遗过子尺牍》(该原件现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中的两句诗:“人间饮酒未须嫌,归去蓬莱却无吃。”趁尚在人间,想喝酒就赶紧喝,蓬莱是神仙所居,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可就没有酒喝了,坡翁的风趣可窥一斑。后人有诗颂曰:“游客到此须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就是依这一典故而作的。</p><p class="ql-block"> “人间蓬莱”坊,由清华大学古建筑设计院设计,为四柱三间冲天式单檐彩绘牌坊,高7米,宽12米,进深2.5米,两侧立柱分别有两幅楹联,内柱是由书画名家刘海粟所题:“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外柱是由书法家费新我所题:“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p> <p class="ql-block">“人间蓬莱”四字匾额,是北宋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手迹。据介绍这是后人摘自他的“遗过子尺牍”(该原件现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中的两句诗:“人间饮酒未须嫌,归去蓬莱却无吃。”意思是趁尚在人间,想喝酒就赶紧喝,蓬莱是神仙所居,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可就没有酒喝了,坡翁的风趣可窥一斑。后人有诗颂曰:“游客到此须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就是依这一典故而作的。</p> <p class="ql-block"> 走过“人间蓬莱”的牌坊,一路拾阶而上,先到了弥陀寺景点,弥陀寺始建于唐代,这里供奉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十八罗汉,这里的香火曾经盛极一时,是蓬莱阁景区内唯一的一处佛教寺庙。寺庙不大,但掩映在绿树山林中,很是清幽!匾额当为黄苗子题书。</p> <p class="ql-block"> 弥陀寺位于丹崖山南麓,北壁正中额题“天风海涛”四字,为刘海粟亲题。极目远望,海国天光十分壮观,“天风海涛”四字,对眼前的景象概括得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弥陀寺一侧的门楣上方,刻有一副“蓬壸”匾额,大多数人看到这两个字后都会脱口而出念成“蓬壶”,认为蓬莱阁的外观形似壶状,故称“蓬壶”,其实这个字的笔画与“壶”还真有所不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壸”字的下半部分比“壶”多出了一横,不是“业”而是“亚”,因此这个字是“壸”(kun三声)。根据字义解释,壸为宫中的间道,引申为内宫的代称。由于蓬莱被誉为“海上仙山”,故“蓬壸”在这里是指仙山宫殿中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弥陀寺东厢房是关公殿,供奉的是东汉末年西蜀名将关羽。佛教称他为“伽蓝菩萨”保卫寺院,道教称他为“武财神”,儒教称他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齐名。当我们从山西来此,得知有关帝的供像时,必定得拜一拜!</p> <p class="ql-block"> 出弥陀寺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第二道牌坊丹崖仙境坊,与“人间蓬莱坊”互相呼应,相映成趣。此牌坊据说原为木结构,名为“丹崖胜境坊”,后损毁。1981年,依原貌恢复,同样为四柱三间单檐彩绘木石结构牌坊,高6米,宽12米,进深3米,是典型的清代风格。但匾额名称改为“丹崖仙境”,它是由董必武在1964年登临蓬莱阁时特为书写的。由“胜境”改为“仙境”,改得妙。三山五岳、大江南北,可称做“胜境”的地方所在多是,而堪称“仙境”得少而又少;况且“胜境”二字太过平凡,难以突出表现蓬莱阁的神仙文化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在蓬莱阁景区,出了弥陀寺,左手边有一碑亭,就是万民感德碑亭,据说康熙皇帝在位的某年,登州地区旱情严重,颗粒无收,于是皇帝下令减免当地百姓赋税一年,百姓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镌刻了“万寿无疆”四个大字,立碑于此,后把这个亭子命名为“万民感德碑亭”。</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丹崖仙境”牌坊,就来到龙王宫,龙王宫供奉的是传说中四海龙王之首的东海王敖广,正殿门口有副对联: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上联是说渔民们在丹崖山上供奉龙王期望能得到它的庇佑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下联是说苏东坡当年因不能看到海市蜃楼而向东海龙王祈祷,没想到第二天龙王便让他愿望成真。此对联给龙王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p> <p class="ql-block"> 龙王庙前殿内东为定海神,西为靖海神,各持法宝,威风凛凛,两支明柱书联:"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殿额:“霖雨苍生"。西侧镶有龙王宫简介。殿中内塑东海龙王敖广金身坐像,殿北门扉联曰:“海邦万里庆安澜,五湖四海降甘霖。"</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的天后宫是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由皇帝颁旨所建,并亲赐额书“灵祥”,宣和四年(1122)落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清道光年间,不慎被香火烧毁,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并改额书为“显灵”。</p> <p class="ql-block"> 正前方经显灵门进入天后宫。天后宫是建筑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公元1122年。首先看到的是戏楼,每年正月十六天后宫庙会,戏楼会有戏曲上演,庆贺天后生日。上面的“观止矣”匾额意思是看了这里的戏,别处的戏就不需要看了。戏台前有一对联,上联为“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下联是“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p> <p class="ql-block">三台石为赭红色巨石,系开山建阁时留于原地的,共6块,分布于一进院落戏楼南北侧,两两相对;平面布局形似三台星座,故清乾隆年间山东学政阮元命之曰“三台石”,并刻石嵌于天后宫前殿东短墙南壁上;嗣后,清道光年间因此六石排列形制一如坤卦之象,又位处祀奉女性海神的庙观院内,故又名之曰“坤爻石”,并勒石做记,存于戏楼南侧。另有一说:古登州有航海至高丽者,遇异人,得六松,归来植于庙前,一夕皆化为石,即今三台石,郡人建亭以记,立《松石亭记》碑,碑今存于戏楼南侧。</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位于蓬莱阁的“丹崖仙境”牌楼后正中,建筑结构是四进院落,南北朝向,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钟鼓楼、戏楼、前殿、垂花门、东西庑、正殿东西耳房、后殿。据历史记载,蓬莱阁天后宫始建于宋崇宁年间(1102~1106),庙额为“灵祥”。宋宣和四年(1122)路允迪出使高丽,因遇路风“八舟溺七”后获妈祖庇护,唯路允迪坐舟有惊无险。路允迪奏明圣上,扩建成四十八间规模。道光十六年(1826)毁于火灾。第二年重修,把原来“灵祥”改为“显灵”,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之一。门上的匾额“福锡丹崖”四个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费心我先生题写的。在这个院落里,有一个极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在东西厢房的屋檐下藏着四句诗,是清朝乾隆时登州知府陈葆光写的:“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云山千里目,海岛四时秋。”</p> <p class="ql-block"> 子孙殿主要供奉的是送子娘娘。相传送子娘娘是周文王的夫人,他们一共生养了99个孩子,后来又收养了一名义子取名雷震子,所以民间就有《文王百子图》广为流传。如今这里成为“无子求子、有子保平安”的地方。送子娘娘身边还供奉着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她们是保佑孩子心明眼亮、身体健康的。</p> <p class="ql-block"> 子孙殿门上有匾额“熊罴赐梦”,取之《诗经小雅·斯干》篇,“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熊罴是凶猛的野兽,象征着勇敢的武士。因此,“熊梦”或“熊罴入梦”为祝人生子的吉祥语。</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吕祖殿位于宾日楼南,坐北朝南布局,由重门、正殿和东西两底组成,皆为庙宇式建筑。清光绪三年(1877)知府贾湖、总兵王正起倡建。殿内设高台神龛,中祀吕岩(吕洞宾)坐像,左右侍立药童和柳树精。 吕洞宾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p> <p class="ql-block"> “鼻祖”,意思是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出自《汉书·扬雄传上》:“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这里的“元门鼻祖”,指的是吕洞宾。吕洞宾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也是元门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生活在宋代的元朝时期,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学术思想以“无为而治”和“不拘泥于传统”为特点,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景区三清殿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是供奉道教最高天神的地方。殿内中间是玉清元始天尊,东边是上清灵宝道君,西边是太清太上老君(老子)。他们手中拿的宝器分别象征着三个不同的时代。元始天尊手拿红珠,象征红元时代,灵宝道君手拿太极图,象征混元时代,太上老君手拿扇子,象征太初时代。这座三清殿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殿内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的神灵一一三清,香火颇旺。</p> <p class="ql-block"> 这棵槐树传说是当年铁拐李和吕洞宾在此下棋,烈日当头,酷暑难当,为了遮阴随手将一截树枝插入地下,瞬间树枝长成大树浓阴宜人,当然,这棵树究竟是何人所种,史书上并无记载,后人谁也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矗立于丹崖山巅,极山海之胜,规模宏伟。阁内崇碑巨碣,鳞次栉比;诗歌刻石,琳琅满目。陈抟老祖书写的“福”、“寿”二字刻石嵌于天后宫前殿北壁东西两侧的外壁,东为“寿”字,西为“福”字,虽同为行书,但风格迥异。</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上的这个寿字,它是由五代末北宋初的道教老祖陈抟所写。陈抟,是河南鹿邑人,生于晚唐,仙逝于北宋,享年118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寿道人。作为一名养生专家他对长寿有着怎样的见解,当年又为什么写下这样一个形态独特的寿字呢?有人认为,这个寿字采用了道教传统的组字法,是“青龙蟠玉柱”,由“富、弗、林”三字组成,寿字的下半部分为树林的“林”,上半部分好像富贵的“富”,如果把林和富的宝盖去掉,中间部分像是佛去掉单人,为“弗”,这样就可以理解为“要植树造林,善待自然环境,达到富足时要常施善道,才能益寿延年”。</p> <p class="ql-block"> “福”字碑原在蓬莱阁北墙,清道光十八年(1838)有人根据华山陈抟“寿”字碑拓本勒石,与“福”字碑并移于今址。陈抟老祖书写的“福”字,特色独具,是“白鹤踏芝田”,为后世所推崇。此字内含田给予福,福禄添寿。内蕴哲思,理义自然,为历代所看重。</p> <p class="ql-block"> “寿”高“福”丰,一篆一行。“寿”字工整凝重,结构严谨,透着仙风瘦骨之气;“福”字笔力饱满,布局如画,流露着孩童顽皮活泼之态。此二字造型独特,国内罕见,陈抟在书写时即赋予寓意:篆书出现早,喻老者,即希迁;行书出现晚,喻少者,即自己。一老一少,尽在笔墨间。</p> <p class="ql-block"> 宋庆“虒"字刻石位于二进院落西侧,字为清末四川提督、蓬莱人宋庆所书。虎字碑东侧还有道光十七年(1837)立的《重修天后宫记》碑。唐槐在垂花门内西侧,己有一千多年的树龄,树干中空,现以水泥、砖石补实,但仍树叶婆娑,生机勃勃,相传为当年铁拐李所栽。</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如今雄居丹崖之顶,坐北朝南,高十五米,为双层木结构建筑。四面有回廊,阁底环列十六根大红楹柱。阁楼的上层绕有一圈精巧明廊,可供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最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厅悬挂的“蓬莱阁”金字匾额,是清代铁保所书。铁保(1752~1824),清代满人中公推第一的书法家,位列“清四家”之一。他的书法取法王羲之、颜真卿、张旭等古代大家,“临池功夫,天下莫及”,因此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p> <p class="ql-block"> 1981年冬,当代著名书法家聂成文先生游览蓬莱阁时,应蓬莱阁负责人的邀请,为蓬莱阁主阁题写“浴日沐月”(意为受到日月的润泽),点画精严,结字稳健,气息高古,在同代书家中卓然凸显,独树一帜。1983年该题字被制成匾额悬挂于蓬莱阁一楼檐下。</p> <p class="ql-block">进入阁内,一楼正中是根据“八仙过海”而创作的“八仙醉酒”的场景塑像,八位仙人各执自己的宝器放浪形骸,各种醉酒的状态,传说他们就是因为在蓬莱阁喝醉了酒才各显神通地从这里漂洋过海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登阁成仙”的匾额,是著名画家吴作人题写的,就挂在登阁入口的门楣上,看着她,竟如故人般的亲切。转到阁后,啊!大海!高阁临海而据,虎踞山巅,一望无际的辽阔海疆,极目所望,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普照楼耸立危岩之上,建筑风格国内仅有,与比萨斜塔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近看危楼悬空,摇摇欲坠,远观如鹤立云端,飘然如仙。它与宾日楼、吕祖殿等共同组成仙境蓬莱的特征性标志,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建筑。</p> <p class="ql-block"> 面朝大海的宾日楼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座八角双层木构建筑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北影厂拍摄的大型历史舞蹈史诗《东方红》,片头日出的画面就拍摄于此。</p> <p class="ql-block"> 普照楼又名灯塔,位于蓬莱阁东北角绝壁上,该楼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当时普照楼夜晚使用燃油灯发光,作为夜间航行船舶导航的灯塔。普照楼为三层砖木结构,楼身六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为木结构六柱支撑,形状似亭子。上世纪50年代普照楼西部老北山灯塔重建启用后,普照楼助航功能结束。1958年普照楼重修,成为蓬莱阁古建筑群的重要建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七年(1868),登州府同知雷树枚倡建灯塔于蓬莱阁东北丹崖山绝壁上,是为普照楼。</p> <p class="ql-block"> “碧海清风”,是清代书法家、山东登州知府鲁琪光的墨宝,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 “海不扬波”,书写者为清道光年间的山东巡抚托浑布,该石刻被嵌入在蓬莱阁主楼的后壁之上。仔细看“海不扬波”四个字,其中的“不”字是经过修补的。据蓬莱阁志记载: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蓬莱。1895年1月18日,日军吉野号等3艘战舰开到蓬莱阁外海面,炮击蓬莱城。一发炮弹正好击中了这个“不”字。这是一颗哑弹,没有爆炸却穿墙而过,把半个“不”字打飞了,伤痕至今可见。内墙的灰皮也遭震落,墙上南海才子招铭山所绘墨竹图壁画被毁,从此绝迹人间。后来,人们用灰泥把弹洞堵上,并把“不”字笔画补上,就成了现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寰海镜清”是清代书法家、山东督学、东阁大学士裕德的墨宝,保存至今,极其珍贵。“寰海镜清”出自唐代裴度《铸剑为农器赋》:“皇帝嗣位之十三载,寰海镜清,方隅砥平。”比喻清明太平。</p> <p class="ql-block"> “碧海丹心”刻石四个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写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主张抗日救国,受到蒋介石的压制和排斥。1934年5月,国民党元老李烈钧邀请冯玉祥到蓬莱游玩,共商抗日之计。冯玉祥瞻仰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祠堂后,感慨万千,为表达捍卫祖国河山的赤胆忠心,题联一副:</p><p class="ql-block">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p><p class="ql-block">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p><p class="ql-block"> 爱国儒将李烈钧也题联一副:</p><p class="ql-block"> 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p><p class="ql-block"> 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p><p class="ql-block"> 李邀请冯将军为楹联补个横批,冯玉祥遂提笔写下“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后人敬重冯将军的爱国豪情,把“碧海丹心”这四个字单独刻石嵌在蓬莱阁南边的矮墙上。</p> <p class="ql-block"> 胡仙堂建于明代,门上的楹联为“入深山修心养性,出古洞得道成仙”。殿内这三尊塑像,中间为胡仙,身边是他的两位药童,一位手拿灵芝,一位手拿葫芦。相传明朝登州府内有一姓胡的人家,家中有三位公子,但他们三人自幼无心读书,淡薄名利,到处寻求民间药方,进深山采药为老百姓治病。兄弟三人中数胡三医术最高,不管什么样的疑难杂症,他都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因此被人尊称为“胡仙”。后来他潜修仙道,得道成仙。人们建此“胡仙堂”纪念他的功德。东面墙上有《深山采药图》,为山东省画院高级画师王汝霖所作。</p> <p class="ql-block">避风亭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建筑物。它坐南朝北,面对苍茫大海,立于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三面没有窗户,而面对大海的北面门窗却全敞着。但是不管外面刮什么风,风力有多大,在亭内只闻“风声满楼”,却丝毫感觉不到有风。亭内有明登莱巡抚袁可立撰写的《观海市诗》石刻,是记录海市的重要文献,为海天增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到避风亭前,一对烫金的题联首先闯入我们的视线。短短两句话道出了此处的神奇,句为:</span></p><p class="ql-block"> 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p><p class="ql-block"> 开轩秉烛,烛光固小竟常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四年(1865)七月,“风雨暴作,阁前山城忽隳十余丈,阁亦岌岌欲坠焉”;知府豫山募资修缮蓬莱阁,修补山城,并将苏公祠由蓬莱阁南迁至蓬莱阁东;又于避风亭西北建屋三楹,为澄碧轩。</p> <p class="ql-block"> 澄碧轩旁一面粉墙上嵌有一块“锈迹”斑斑的方石,方石上方嵌有“镜石”二字刻石。该石原物原来放置在别处,据说石面光可鉴人;思乡者照此石,可在石面上看到家乡的山川风物。</p> <p class="ql-block"> 狮洞烟云是指蓬莱阁北峭崖下有隐仙洞,天将雨时,洞中每有雾气逸出,状若轻纱,缭绕丹崖山腰,煞似一幅绝妙的丹青。前人诗云:“怪石纡回一径深,阴阴古洞纳潮音;仙人丹灶知何在,分得烟云拥碧岑。</p> <p class="ql-block">袁可立观海市诗刻石嵌在避风亭内壁,共九方;袁可立是河南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诗题为《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描述海市最为真切得体,细读其序其诗,即可对海市免生望尘之叹。字为明代书家董其昌书,温如玉刻。董始宗米芾,终自成家,其书圆润苍劲,诗后有跋,自称“以米家法书之“,对苏轼的书法“犹不欲让“。</p> <p class="ql-block"> 施闰章《观海市歌》手迹刻石嵌在避风亭内西壁;施闰章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曾主山东学政,慧眼赏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观海市歌》诗中有“大竹盈盈横匹练,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圆断续忽易位,明灭低昂倾刻殊”的描写,当是目睹海市奇观之作。</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年(1877),山东巡抚丁宝桢、登州知府贾瑚、总兵王正起于宾日楼南接建殿庑,为吕祖殿。其制:正殿三间,附设东、西两庑。又于东庑南端谷楼旧址建望海亭(观澜亭)。</p> <p class="ql-block"> 苏公祠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祠原在蓬莱阉前,始建时间不详。据豫山《重修蓬莱阁记》载,今存者为清代移建。苏轼知登州不过五日,即上《乞罢登莱榷盐状》,登莱百姓因苏公之请,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清末。清代的盐政碑记中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把之,盖非以文章把,实以治绩也。”词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榕寺)。内外壁嵌历代刻石20余方,其中内壁之苏拭《海市诗》、《望海》,薛殖《观海》和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尤为珍贵。 </p> <p class="ql-block"> 卧碑亭坐落在丹崖山古建筑群的东北侧,面北而立。虽然名为亭,其实是与其他建筑相连接的一座卷棚庑式屋宇。</p> <p class="ql-block">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总兵刘清、登州知府杨本昌又因“高阁欲坠,危梯不登”而倡议重修,当年工竣,杨本昌撰《重修登州蓬莱阁记》,认为“壮丽逾前”,并详述增建项目曰:“阁外有回廊,东偏作室如舫,为登临所由;前两翼对启数楹,为憩息之所。”又说:“阁之东西宾日楼、海市亭皆久废而更立。唯避风亭不改旧贯,第易檐以为新。”</p> <p class="ql-block"> 卧碑亭因为放置卧碑而得名。卧碑正面刻《题吴道子画后》,背面刻《海市诗》,两件手迹都是苏轼写给河南史全书的。卧碑背面有隶书小字题记,说明此时已非原碑,而是金代皇统年间照原碑重刻。卧碑亭匾额题字布局奇崛,特立独行。尤其是署名让人惊艳。如此不同凡响的题字出自画家、书法家贾平西之手。</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炮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海防炮台之一。该炮台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经明、清、民国、抗战等时期的变迁,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蓬莱阁炮台原名“海门炮台”,后因炮台内建有一座仿照蓬莱阁而建的楼阁,故改名为“蓬莱阁炮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炮台作为中国古代海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探索。</p> <p class="ql-block">海门浩荡云雾间</p><p class="ql-block">天阙迢递绝尘烟</p><p class="ql-block">一望白云归未得</p><p class="ql-block">色流沧水意悠然</p> <p class="ql-block">海中回首望云开</p><p class="ql-block">天际鸿飞万里来</p><p class="ql-block">一片青山归未得</p><p class="ql-block">色连沧水去悠哉</p> <p class="ql-block"> 1993年,田横山与丹崖山之间架起了一条跨海索道,这里成为蓬莱阁旅游区的一个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这一刻石小品上的“天风海涛”四个大字古朴苍劲,大方美观,是书画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的真迹。这里地势高峻,面对大海,视野开阔。极目远望,海国天光十分壮观,“天风海涛”,对眼前的景象概括得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田横山又名老北山。公元前202年,齐王田横因逃避汉将韩信的追杀,率五百壮士东赴胶东在此山筑寨为营。后来田横不愿事臣刘邦,自刎身亡。在田横山踞守的五百壮士忽闻田横死讯,高唱葬歌,歌罢相继自尽尽忠。威武不屈,气高节烈,惊天地动鬼神的田横与五百壮士壮举,后人因之命此山为田横山。</p> <p class="ql-block"> 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或置于宗庙用以铭记功绩的礼器,一向被视作立国之重器。为纪念田横誓死不屈的壮举,于此处立齐王鼎纪念,表现了齐王田横志在问鼎齐鲁的决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被称为胶东一绝的田横栈道。栈道全长220米,高2米,离崖壁地面20米,东起回仙洞,西抵老虎洞。这条栈道,使珠玑岩的悬崖绝壁成了坦途。游人行于栈道,如同凌波漫步,脚踏万顷碧涛,头顶危岩绝壁,既惊险又刺激。在这里依崖观海,烟波浩淼,抚今怀古,情趣盎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八仙礁位于田横山,因形似八仙而得名。一部分延伸至海,八仙礁傲立怒海、接受海浪的洗礼,镇守蓬莱的一方安宁。站在此处瞭望,大海的美也尽收眼底,你会惊叹大自然的“ 鬼斧神工”,也会沉寂于这一方的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合海亭,一座八角十六柱的双层楼阁式建筑,飞檐斗拱,气度非凡。因地处黄、渤海交界处,所以寓意为二海龙王之神力。亭上置合海巨钟一口,铭文由书画家范曾题写。合海钟被敲击时,声似钧天广乐,闻之如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 这块海礁的形状很象一只乌龟,所以称为金龟礁。传说两位龙王在这里聚会,划定两海界限之后,商定让他们的一位下属金龟在这里盘踞,以作为渤、黄二海的永久性标记。于是,这只金龟便恪尽职守地蜷缩在这里,最后化成了一块礁石,形成了“金龟探海”的天然奇观。在它的背上,还留有“一足跨二海”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 黄渤海分界坐标,设计新颖精巧,独具匠心。两条盘曲而上的巨龙,象征黄渤二海,二龙共衔一珠,象征蓬莱,同时也是黄渤海分界点。二龙戏珠,吉祥如意,黄渤海分界坐标,呈现了华夏图腾艺术的美感,为田横山增添了神韵。</p> <p class="ql-block"> 田横山的顶部建有灯塔,它与渤海对岸,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二海分界线,素有“一山分二海”的美誉。这条“黄渤海分界线”,也是田横山最引以为傲的一道风景线,每年旅游旺季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在此拍照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