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明长城拾影

李 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历史留给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存,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中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长城,在万里长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蒙古境内分布着战国燕、战国赵、战国秦、秦、西汉、东汉、北魏、隋、北宋、金、明等王朝政权的长城,分布于长城墙体之上及附近单体建筑、关隘、城堡和其他相关遗存多达万余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统计,内蒙古地区各个历史时期修筑的长城总长达7570千米,为中国长城的三分之一。内蒙古长城修筑朝代之多、长度之长,成为中国长城之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蒙古长城特色鲜明,与八达岭的景色壮观、老龙头的惊涛拍岸、嘉峪关的雄关漫道不同,内蒙古长城展现的是石块、石板、黄土夯筑等长城、古堡和烽燧。星罗棋布、古风古韵,保持了原汁原味,有一种原生态之美,更有一种沧桑悠久的历史感和真实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著名散文作家余秋雨说:“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一带,凛冽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人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走在内蒙古的古长城沿线,放眼望去,黄土高墙蜿蜒,堡寨烽燧星列,空寂和苍凉之感扑面而来,雄浑悲壮之美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的冬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会让我们感同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城的修筑是为了最终的融合与和平。内蒙古处于边塞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北部中国交通要道,多元民族文化汇聚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漫长的风雨岁月里,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它成为长城内外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岁月变迁,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烽烟散去,兵火消弭,长城内外,祥和宁静。内蒙古长城有一种宁静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创造的文明奇迹之一,是华夏儿女值得自豪的古代伟大建筑。内蒙古是中国长城最多的省区,呼和浩特市阴山脚下修筑有战国赵长城,包头发现了石筑的秦汉长城,绵延在北部草原的是金长城。大明王朝由于与雄踞广阔草原的北元-蒙古政权长期对峙,并不断受到强大的蒙古铁骑侵扰,朱家王朝不惜以举国之力防御蒙古人的威胁。明廷历经百年,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酒泉,在绵延万里的崇山峻岭、大漠草原中,修筑了高大坚固的明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长城从河北怀安进入内蒙古,于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的贺兰山绵延逶迤,横亘于内蒙古大漠草原、高山原野长达 900多千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沧桑,被中华儿女讴歌传唱,长城又是艺术家、摄影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经典主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长城是中国历代长城中修建时间跨度大,建筑工程精湛,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最复杂、最雄伟的系统建筑工程,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还是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长城内外的气候特征、土壤条件、植物种类明显不同。为了更加深人研究长城的历史文化、明长城的知识,经教研究长城的专家学者,力求将长城宏伟壮丽的雄姿、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巧妙结合的地形变化、构筑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记录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城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关隘 关隘是长城防线上最为密集的防御据点,一般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较少兵力来抵御敌人,通常建于长城以内,是屯兵之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烽火台 又称烟墩、墩台,分布于长城墙体的内外,在城堡之间也有修筑,是长城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传递军情,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传。烟墩一般相距5-10 里左右,驻有守台士兵 3-5 人不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城墙 城墙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主要分布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一般要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而建,凡在平缓之处或要隘之处所筑城墙十分高大坚固,而在地形险要之处所筑较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物力,此外在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往往采取山险墙、劈山墙的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障墙 障墙是在长城的一些险要地段,特别是在通往敌台的马道上加筑十几甚至几十道布满射孔的墙体。主要用途是敌兵一旦攻到城墙边,守城士兵可凭借障墙进行节节抵抗,保护自己,消灭敌人。障墙突出于长城前沿,最易受到攻击。长城险要之处均有障墙修筑,但遗址保存较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羊马墙 也称拦马墙、挡马墙,是在长城外侧的山坡进行削铲,用砖石砌筑的较短的墙体,以减缓敌人马队进攻的速度。另一用途是在驿道的险要处以防马匹失足跌落而砌成的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垛墙 又称雉堞或城堞,设在城墙外侧,一般厚48厘米。垛墙上半部开垛口,下半部砌礌石口,与垛口相错排列。也有两个垛口砌一个礌石口的形态。礌石口是便于滚动礌石之用的洞口,墙顶和垛口上加一层封顶砖,做成坡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垛口 两个垛子间的缺口,面向迎敌方向。一般垛口有2米高,上部有一小方口为瞭望洞,下部有一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射击城下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马道 建于城台内侧的漫坡道,一般为左右对称,从地面通向城墙顶,便于人马、车辆上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敌楼 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供戍卫守卒瞭望,起藏兵、存放武器、粮草、起居之用,战时又可用于掩体。一般重要的长城关隘附近的敌楼设置较为密集,通常相距100-150米左右,地势较复杂的地段,有的间距仅50-60米,均在火力射程之内。在京津冀地区,明代敌楼一般还保留有编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箭窗 城上为射箭而设的窗孔,亦称箭眼,民间根据箭窗数量又有“三只眼楼、四只眼楼”之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军堡 明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城堡,是按照一定军事等级和军事制度设立的屯兵城,是镇城、卫城、所城、堡城等的统称,这是伴随战争需要而相应修筑的守边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蒙古明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驰骋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一道道长长的隆起,如盘卧的巨龙,若隐若现。明长城是内蒙古历代长城的集大成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由东向西跨越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五个盟市,多处为内蒙古与周边省区的接壤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明代,分属于当时九边重镇中的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和宁夏等军镇管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乌兰察布市和呼和浩特市境内的明长城分布于其南部地区,地质地貌和气候类型大体相同。这一地区为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间有高山,海拔多在1000-1800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明长城主要分布于鄂托克前旗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南缘,为毛乌素沙地, 地势较平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乌海市地处北流黄河两岸、贺兰山北端、鄂尔多斯高原西南缘,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高北低,平均海拔 1150 米。黄河由南向北纵穿市区而过,形成了狭长的河滩湿地和农业绿洲。河东有桌子山、甘德尔山和千里山,明长城即分布于这些山地的斜坡或山间平地上,与北流黄河大体平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拉善盟境内的明长城主要分布于阿拉善左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地带的贺兰山麓,这里的明长城主要倚贺兰山脉修筑,或建于连绵起伏的崇山之间,或建于山脉边缘与宁夏平原交界地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蒙古自治区明长城主要有两道,一道是分布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境内往西到老牛湾的这道长城,它修筑最早,明初被称为大边、极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一道是当时所谓的二边或小边,分布于大边之南,大部分地段成为蒙、晋分界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道墙体在明朝早期洪武年间开始修建,一直到明弘治年间。二边的修筑时间和大边差不多,应在洪武、永乐两朝修建,后世曾多次增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在明与北元-蒙古对峙格局中作为双方的军事分界线,将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分割开来,通过长期的演变,以长城为主线,在北部边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长城区域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长城并非单单一道城墙,还相应地配合墩台、城堡等,明人所谓“城堡以便保聚,墩台以明烽火,边垣以限华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者相互配合,构成一道横贯万里、纵深几十至数百里的防线。经多次反复修筑,便形成了今天绵延于北方崇山峻岭之中的万里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明长城总长 706332.6 米。长城沿线有敌台 670 座、马面 366 座、墙体其他建筑5处、烽火台 391座、营1座、堡 23座、挡马墙8段、砖窑2处、采石场2处等。其中蒙晋边界加上山西等省区调查部分,明长城长度为 923 千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呼和浩特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多样、民俗特色鲜明。敕勒川、阴山下,万里长城与滔滔黄河在这里紧密握手,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共有战国、秦、汉、北魏、金、明历代长城达657.97千米,单体建筑及相关遗存1096余处,这些是我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呼和浩特地区长城时代跨度大,分布区域广,历史文化内涵极为深厚,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长城历经时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呼和浩特地区的长城迄今已有2300 多年的历史,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长城的传说和故事,包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始皇跑马修边墙、昭君出塞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故事被一代代人讲述下来,形成了呼和浩特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成为长城穿越时空联系古代与现代的文化纽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新时代,长城保护工作被赋予新的内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