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几日,《历史的天空》这首歌总在心里回放…… 是因为不知不觉就已到了2023年7月,到了海龙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周年的日子,从8年前的那一刻起,海龙屯已成为贵州省首项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此刻,在欢庆海龙屯申遗成功8周年之际,一件与海龙屯相关的往事突然涌上心头。2019年,是在海龙屯申遗成功后的第4年,那年7月的一天,我们几姐妹约好想再次去攀登海龙屯,主要是想去领略一下申遗成功后,海龙屯周边建筑设施的风光,谁能想到,那一天突然下起暴雨,我们的计划差点落空,后来在我的坚持下,我们还是冒雨来到了目的地,也不曾想到,那雨居然一直下个不停,登山的计划只能取消了,幸好在申遗之前,我们都曾经登上过海龙屯的最高处,领略过它的沧桑和险峻。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就只能在山下一处还在修建中的彩色石头墙边上照起像来。看着从山上往下流的雨水很快形成水沟,能感觉到一种涤荡,一种痛快。我们就在山下左拍右拍,你拍我拍,非常惬意,尽管屋檐滴下的雨水打湿了我们的衣衫,可我们拍照的兴致一直很高,不知不觉,一个下午3个多小时眨眼就过去了。 </p><p class="ql-block"> 今年7月的一个晚上,我正在翻看关于纪念海龙屯成功申遗8周年的相关文章时,突然就想起了我们那一次冒雨在海龙屯山脚下拍摄的照片来,看着那些4年前的摄影作品突然心生感慨,不过距照片拍摄时间才过去4年,而四年后的自己再也拍不出当年的感觉,于是决定,为纪念海龙屯成功申遗8周年,大胆呈现几张照片,以表达自己对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的凝望与尊重,也借此机会重温与土司文化相关的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海龙屯,被定位为亚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军事防御城堡。它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距市区20公里,海龙屯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是在抗蒙背景下修建的军事屯堡。海龙屯是中国元明时期土司制度的产物,它见证了我国少数民族政策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演变。</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是著名的“平播之役”的主战场,它见证了杨氏家族统领下播州的辉煌与覆灭。自唐末至明末,从杨端到杨应龙,杨氏统领播州达724年之久,传27代30世。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总督李化龙率八路大军平播,四月中旬会师海龙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就此展开。</p><p class="ql-block"> 1600年农历四月十六,杨应龙仓皇退守海龙屯。四月十八,24万明军合围,环而攻之,50余日被攻破,杨应龙自缢。从此,杨氏对播州的统治随之灰飞烟灭。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朝廷在播州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地方军政官吏由中央任命,异地交流使用,宣告了统治播州725年的杨姓世袭土司制度彻底结束,也从此拉开了全国土司地区“改土归流”的帷幕。</p><p class="ql-block"> “平播之役”四十四年后,明朝廷的大厦轰然而倒,江山从此易主。远眺海龙屯,历史上那些刀光剑影似都已被铭刻在那些残垣断壁间,等待着考古者和历史研究者去一一发掘。</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破灭后的四百余年来,凭吊者络绎不绝。特别是2015年申遗成功后的今天,来此地参观游览的游客数不胜数,这里早已成为遵义旅游的重要景点。每年初夏时光,当漫山的杜鹃花开得正艳时,游人如织。那些苍凉的断石峭壁,在满目苍翠的自然风光掩映下,愈发壁垒森严、宏伟精妙。</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是目前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作为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遗存,海龙屯完整地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的历史已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活的“历史文献”,它不光填补了贵州省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更是装点着历史名城遵义,使遵义的历史文化更加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2023.7.1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