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善寺 <p class="ql-block"> 活动的首站,我们来到了兴善寺</p> <p class="ql-block"> 兴德法师对兴善寺历史的简要介绍</p> <p class="ql-block"> 兴善寺始建于西晋太康十年(289),西域僧人幽闲溯澄潭江至穿岩十九峰下,结茅奠刹,初号新建寺。历史上数度重建,唐会昌年间(841-846),兴善寺因武宗灭佛而废,大中元年(847)重建,改称兴福禅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英宗赐额“兴善寺”。清乾隆己卯年(1759)重建,改称祖印寺。现在的兴善寺系本世纪初重建。</p><p class="ql-block"> 兴善寺为浙东早期佛教生发地之一,比新昌大佛寺早二百多年,是新昌历史最悠久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兴善寺不仅见证了东晋支遁法师与王羲之的情谊,还保留了唐代著名诗僧灵澈法师与司空曙、马戴、李端、李洞等诗人的诗歌唱和。支遁25岁的时候可能在此出家。后来30岁去余姚创建支山寺,39岁来新昌买山建小立岭寺和新昌栖光寺。</p> <p class="ql-block"> 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树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支遁(314-366),字道林,25岁出家,曾游于京师。支遁虽出家为僧,却擅长书法,好吟诗文,颇具当时玄学名士的风采。支遁入剡弘法之时,大江南北道佛文化正盛,他兼融儒佛道,是复兴佛玄的第一人。他曾在新昌多处佛寺驻锡阐禅,是兴善寺继幽闲大师后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同时兴德法师在介绍支循法师时提到百度上介绍兴德法师是366年逝世,但是据留下的文献记录,兴德法师在380多年仍有留下的痕迹</p> 镜岭西坑 <p class="ql-block"> 西坑盛产青石。青石,是地坑壳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在海湖盆地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p> <p class="ql-block"> 青石是各种石材中最环保的石材,有吸水吸热、保温隔热、防滑防潮的效果,并且耐磨、耐风化性能也非常好。是建筑、景观中常用材料,还可以雕刻成各种装饰品或景观小品。</p> <p class="ql-block"> 西坑古村的建筑材料由木、石为主,石就是青石。在参观西坑古村的台门过程中,我注意到台门基本上都是青石做的。与之前梅渚古村的台门相比,西坑古村的台门相对保存更完善</p> <p class="ql-block"> 在游览过程中,吴老师提到木头易燃,西坑古村是如何保护的?徐老师介绍道,西坑古村拥有消防志愿队并且定期开展消防演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坑古村人才辈出,居住的村民大多姓陈,且筑有陈氏祠堂。</p> 外婆坑 <p class="ql-block"> 林书记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我们简要介绍了外婆村的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外婆坑非常贫困,村里流传着几句俗语: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跟耕,缺钱缺粮缺姑娘。</p><p class="ql-block">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兄弟间只有一条裤子,裤子只能轮流穿;冬天里因为穷只能赤着脚穿着单薄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 外婆坑的地形偏远交通不便。林书记提到,之前路还没挖好时他们要走八个小时的路,从凌晨开始走到下午才到。</p> <p class="ql-block"> 可林书记心中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开路。他不放弃,磨破了两双鞋子,一年之内跑了80多次县城,就是为了能修一条路。</p> <p class="ql-block"> 付出是有收获的,外婆坑现在是江南少数民族第一村,打出了品牌效应,民宿,旅游,玉米饼,茶叶产业蓬勃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关键人物--林金仁</p> <p class="ql-block"> 外婆坑村既有保存完好的古台门、石头墙、黄泥墙等富有江南古村的古朴建筑,又有红军挺进师某部途经外婆坑村的遗存及嵊新东游击基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 红色足迹由石碑和长廊展陈馆组成。石碑一面刻着红军在外婆坑村的故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红十三军行军路过外婆坑村,向村民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救国”等主张,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款待。</p> <p class="ql-block"> 外婆坑村保存了完好的林氏家训,由先祖林则徐传承下来,共有二十四条,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主要是教育林氏子孙修身齐家,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p> 结尾 <p class="ql-block"> 特别感谢鼓山中学徐红素老师的精心策划和吴一龙老师的陪伴,以及兴德法师和林金仁书记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古今之行史学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高二六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潘怡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