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那一抹旧绿】我与乐曲《梁祝》及其背后的故事

子涵

<p class="ql-block">  要问我最喜欢听的乐曲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第一次听到它的旋律,距今已有五十年了。那时是厂里的一些年轻的小提琴爱好者拉的其中一些片段,初听就被其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第一次完整听到全曲是十年动乱结束后,在西安上学时,那是一个冬季的傍晚,从食堂打了饭回宿舍,走着走着,突然从学校广播里传出《梁祝》开始曲那熟悉的旋律,我不由停下脚步,伫立在寒风中静静地聆听,如痴如醉,一曲终了,许久才回过神来,手里的馒头和玉米糊糊,早已冰凉冰凉……</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毕业设计在上海,在南京路的一家唱片商店,我买下了人生的第一张唱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尽管当时连唱机也没有。从唱片上知道了曲作者陈钢,何占豪,小提琴演奏者于丽拿。</p> <p class="ql-block">  其实真正听懂了《梁祝》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里逐段解读《梁祝》,才弄明白整部乐曲的含义。曲作者用一段段极具民族风格的华丽乐章,把整个《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从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直到投坟,化蝶,如歌如泣般娓娓道来 ,曲作者采用中西合璧的手法,用小提琴协奏曲这一西洋演奏形式,完美地诠释了梁祝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凄美爱情故事。当时的曲作者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在校大学生,《梁祝》从此成了享誉中外的名曲。它从问世未改过一个音符,不得不赞叹曲作者的才华。</p> <p class="ql-block">  可以这样说,它伴随了我五十年。这么多年我收藏了于丽拿,盛中国,西琦崇子,吕思清等不少演奏家的《梁祝》版本,他们对乐曲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形式,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韵味,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梁祝》是一部悲剧,而同样的悲剧发生在曲作者陈钢身上。陈钢的父亲陈歌辛是旧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经典之作《夜上海》流传至今。解放后,他的作品被列为黄色歌曲,57年被打成右派,送去一农场劳改。一天,他从广播里听到《梁祝》那优美动听,摄人心魄的声音,并得知是自己儿子作曲,激动万分,要求陈钢把曲谱带给他看看。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陈钢无法满足。没过多久他父亲就郁郁而终了。多年以后,在荧屏上,陈钢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这辈子他最后悔,最遗憾的就是未满足父亲这个要求……</p> <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陈钢的爱情也在风雨中飘摇,陈钢与心上人纯真的爱情无法冲破世俗的屏障,姑娘的家人一致反对和一个右派的儿子交往,尽管姑娘情深似水,她的家人却始终不同意。陈钢忘不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北海公园里一片寂静,心碎的陈钢不得不与他心爱的姑娘诀别。就在这时,公园的广播喇叭里竟然飘出了“梁祝”的旋律,此情此景,竟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诀别,“梁祝”竟成了他初恋的绝响</p> <p class="ql-block">  一曲《梁祝》,不朽的作品,见证了时代的风雨,也陪伴自己一生,这么多年,已经数不清听了多少遍了,每一次听,还是能打动,感染自己,尤其是楼台会那段乐章,大、小提琴委婉凄凉,充满忧伤与哀怨,如诉如泣般互述衷肠,仍会触碰到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本来只想写《我与梁祝》,还是忍不住写了后面的,来了个狗尾续貂,没办法,只想说,逝者如斯夫,过去有的东西是不应被遗忘的。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阿弥陀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