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半为烟火半为诗

<h3>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br> 一个多月前,禧梅老师找到我,希望我配合世界读书日的活动和大家聊一聊,接到任务后,我考虑了很久:从哪个角度谈呢?学校层面谈阅读活动的开展?这个我现在好像没有太多发言权。2021年,我交流到集团分校,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一切尚在起步阶段,而我分管工作也和阅读教学关系不大,虽说仍在一线教学,但面向的仅仅一个班,无论是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我都不如在座的很多同仁。那么,就从个人层面做个阅读分享?捋了一下近两年的阅读,发现底气不足。这两年,因为工作,因为疫情,因为家事,因为身体等诸多原因,阅读也懈怠了不少。我的床头有一本《凡尔登湖》,那是我从同学处半路拦截而来,曾经那样爱不释手的一本书,如今那枚精美的书签一直夹在了第92页;客厅的茶几上有一本张爱玲的《小团圆》,然而每天下班回家只想在沙发葛优躺;书桌上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购书的起因是发现自己阅读面太窄,希望可以多看看一些社科类书籍,增进一些对社会的理解,并拓展阅读面,如今,没拆封的书皮上已经蒙了一层的薄薄的灰尘;就连开学时心血来潮从班级书架上抽出来的那本《围城》,两个月过去,方鸿渐的脚还没有跨进三闾大学的大门-----聊点什么呢?思考良久,我决定还是结合几十年的阅读的阅读经历,聊一聊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吧。<br>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很多名人大家都有对这个问题得很精辟的见解阐述,远的有培根,近的有三毛、白岩松、网络大咖、专家学者,前几天我还看到身边的优秀教师公众号的原创文章。我给今天的聊天拟了一个比较诗意的题目,阅读,半为烟火半为诗。烟火是人间,诗是远方是未来是心灵层面的东西。通俗一点,就是既为了现实又为了理想。<br> 读书,是世上第一等好事。读书,能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短,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都不允许我们走遍地球。怎么办?读游记呗。柳宗元王安石徐霞客,不过瘾就跟着格列佛去小人国冒险,跟着尼莫船长潜入海底,还有鲁滨逊的荒岛求生,当然也可以是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游记》。美景看够了美食还没尝遍,那就读袁枚的《随园食单》,汪曾祺的《人间有味》,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蔡澜的《今天也要好好吃饭》。汪老虽然是江苏高邮人,但书中他谈起云南跟其他地方美食时,却依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尤其最爱他笔下的昆明街头,处处飘散着不同美食散发的香气,如烟如雾,缥缈却充满了烟火气,所以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很有一种跑去昆明走吃胖2斤才回来的冲动。梁实秋是北派的老先生,他巧妙地在谈小资吃货的同时,引入逝水流年的追忆,吃的是精华,带着的是记忆和乡愁。挑灯夜读时,难免会始终萦绕着一种饥肠辘辘感,但梁实秋幽默的描述,又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蔡澜的《今天也要好好吃饭》跟汪曾祺、梁实秋相比,从时代来说更贴合当下,他所倡导的观点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人生而有定数,能吃多少,其实早就决定了。所以美食当吃,若不如意,大可另觅它处再做饕餮。彷如人生之道,有人喜欢执着死扣,但其实退一步,换一种角度,或许会有更好的收获。因此颇具借鉴智慧。读书还能解决爱情的困惑。从前有位毕业了的学生找到我倾诉,暗恋了很久的中学时代的女神,该怎么表白?我给他推荐了沈从文《我在呼吸和想你》,让他从这本厚厚的情书中学习如何讲情话。还有人说,孩子太皮,有代沟,我推荐你看曾国藩,看傅雷,看卢梭的《爱弥儿》,看《窗边的小豆豆》看《小王子》。你看,吃的喝的玩的,婚姻还有孩子教育都齐了。有句话说得好:你想不通的问题,书中自有答案;你到不了的地方,书中自有天地。读书,是投资自己、富养身心最好的方式,是让我们在烟火的人间获得更多体验,解决诸多难题,收获更多底气认可得绝佳途。<br> 读书,能滋养你的容颜。我们平日囤化妆品,跑美容院,其实最能改变自己让自己永葆年轻的妙药灵丹还是读书。前些天和朋友聊天,他说清明回家乡见到了中学时代暗恋的女神,这一见真心失望,当年清秀可人的小姑娘怎么就成了庸俗不堪的街头大妈呢?倒是有一位当年很不起眼的同学,知性优雅谈吐不俗,很是让人惊叹。宋代黄山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书对一个人的滋养,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显现的。读书,不仅能让你的谈吐大方得体,也会让你的气质与众不同。杨绛是这样,董卿也是。正所谓: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人的皮相会衰老,但要相信:书籍可以让你永远坚定、充满自信地立于这世间。<br> 读书,能拓宽你的格局。一场采访中,有人问杨绛对于钱钟书的看法,杨绛笑着回答:“我觉得钱钟书跟我不一样,他什么事情判断的很快,一挑就挑出来了。因为他底子好,他看的书多。读书多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书读得多了,心胸就开阔了,遇到事情就不会再纠结了,看世界的角度也会与以往大有不同。读书的意义,就是让一个人从狭窄的空间里迈出步子,站到更高处去俯瞰世界。<br>    读书,可以治愈你的内心。《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提到过一个观点:这个时代太喧嚣了,喧嚣到我们无处可逃,有时候我读书就是为了逃到书里去。灵魂是喜欢独处,而不喜欢热闹的喧嚣。确实,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心安定下来的过程。现如今,娱乐的方式有很多,可太多时刻,人心都是浮躁不安的。疫情来临时,有人怨天尤人,在网上到处发泄情绪;而有人利用闲暇,静坐家中安静读书。人生低谷期,有人深陷其中,再也看不到半点光亮;而有人选择自救,从书中寻求新的路。村上春树早年也经受过一段负债累累,被压力裹挟的岁月,但读书和听音乐让他实现了自我的救赎。人生漫漫,苦乐并存,读书,终能让你明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岁月变幻,泥沙俱下,读书,终会让你看到:烦恼处处有,看开自然无。<br> 读书,最终还能强大你的灵魂。60年代末,木心蒙冤入狱,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每天吃着爬满苍蝇的馒头和发霉的咸菜。在日复一日难捱的夜,他在写检讨的纸上,写出了65万字的《狱中笔记》,手绘了钢琴的黑白键,无声地弹奏着莫扎特。满目疮痍的岁月里,他用文字疗愈身体,用艺术安顿灵魂。他出狱时,穿着一件大衣,戴着一顶礼帽,腰板挺得笔直,皮鞋擦得光亮,干净如初,优雅依旧,仿佛苦难的风从未吹拂过他。<br> 阅读,就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它可以让你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也可以让你逃脱人世间几乎所有的悲哀。生活的一切不解与疑惑,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无论是驱赶迷茫,对抗平庸,还是消解苦难,读书都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方法。<br> 我认识很多热爱阅读的人,他们是我的师长,我的同仁,也有些是我的晚辈,他们每天都在读书,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取知识的玉露琼浆。每当我在朋友群里看到他们诗歌朗诵会,读书分享会,每当我与他们交流时看他们神采飞扬,听他们侃侃而谈,我都有种发至内心的羡慕。我喜欢与他们交流。他们博学而广识,他们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从八卦周刊讲到经济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阅读不仅让他们拥有知识,更是让他们拥有魔力。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高,懂孙子兵法的甘地。我膜拜他们,他们的内心是如此的丰盈。当众人拥抱孤独、或被寂寞拥抱时,他们的生命却毫不封闭。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体验不同的事情 。他们与世界上最聪明最高尚的人对话,在书本的世界里尽情地体验不同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的支持着他们,也丰富着他们。他们脸上的自信,他们眼里的光彩,会让你忘记他们的年龄,他们的性别,让你觉得眼前的这张脸,便是世间最高贵最好看的那一张脸。<br> 是的,一个人最高贵的气质,是书香气,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在人间的烟火里占据思想的高地。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以谋爱。阅读的世界里有着红尘俗世最温暖而笃定的幸福。<br> 也许有老师会说,我也读了不少书,怎么就体会不到你说的这么些妙处呢?其我只能说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br> 阅读要注意积淀。阅读,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读一本书,你可能感受不到什么变化。读百本书,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各种问题。读千本书,你的见识和胸怀打开了,遇到再大的波澜,也能从容应对。<br>这一点,我深有体会。<br> 我生在一个教师之家,在我记忆里,我们家最多的就是书。小小的两室一厅的房子,靠墙的部分,除了两个衣柜,剩下的全是书架,连客厅都不例外。有时候,书太多了,书架上放不下,父亲就一本一本整理,将不常用的书一捆一捆扎好,放在床底下、桌子底下。那时候,物质匮乏,不要说家电,就是像样的家具也是不多的。但我们家有四张书桌,父母一张,我们几兄妹一人一张。自然,书桌上堆的,还是书。这些书,有父母上大学时的课本,中学语文教材、古今中外名著、诸子百家著述、文学研究专著,也有历史典籍、人物传记等等。<br>    那时的业余生活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但外在的诱惑也不是没有。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既没有电视可看,也没有QQ、微信可聊,干点什么好呢?隔壁的男孩子在外面疯跑,唿哨声此起彼伏,小姑娘在跳皮筋,捉迷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我的哥哥在练习书法,年幼的小妹在背诵“更有潺潺流水”,我则抱着心爱的书,陪主人公哭哭笑笑,与他们共度起伏跌宕的人生。<br>    是的,我们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书中度过。父母见我们爱读书,几乎订阅了所有适合我们的书刊杂志。记得每年年末征订,母亲将刊有所有书报名称的报纸交给我们,想要的就打勾。于是哥哥订了《美术》《富春江画报》《读者》《青年文摘》,我订了《少年文艺》《少年报》《演讲与口才》,小妹则是《儿童文学》《儿童时代》《少儿爱科学》的忠实粉丝,母亲再给我们加上《当代》《小说月报》《诗刊》之类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发现,这些杂志几乎就是当年文学刊物的精华所在。到现在,我的哥哥写一手好字,能填词作诗,古典现代,样样拿手,小妹是单位离不开的笔杆子,而我在语文的世界里徜徉,优哉游哉,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年的阅读。<br> 记得那时,我是一个十足的书虫。小学阶段就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家里那套书是线装繁体。大约是五年级吧,把那部大部头搬下来,硬着头皮啃。实在是理不清那繁杂的人物关系,于是从最喜欢的林妹妹开始,将与林妹妹有关的情节挑出来读,什么黛玉进府、大观园诗社、黛玉葬花、黛玉焚稿。后来读出点味儿来了,找个暑假,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细读一遍,整个情节就理清了,重要人物也了解了。看完第三遍,终于弄清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闲暇之余,还会找点红学方面的文章看看,以加深理解。第四遍之后,我收获了一本《红楼梦》诗词摘抄本,还能绘声绘色的给人讲述荣国府里茄子的做法了。第五次读《红楼梦》是在08年,那时我帮母亲旧房重装,当时,房间里烟尘弥漫,工人在客厅里抡着大铁锤敲墙,我坐在另一间房里读红楼,一天下来,灰头土脸,却眼明心亮,神清气爽。走上讲台后,开始读语文教学艺术,读班主任带班艺术,读教育心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渐渐地,课堂灵动了,班级管理也越发得心应手了。<br>  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从青葱的少年时代到忙碌的三尺讲台,无论学习多么紧张,无论工作多么繁杂,即便生活到了一地鸡毛的境地,阅读始终是心头最明亮的月光。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下来,前行的步伐渐渐稳健,浮躁的心境变得淡然,单调平面的生活也日益立体多彩。<br></h3> <h3> 要体会阅读的妙处还应该拓展阅读面。说实话 ,这一点我做得是很不够的。平时读书多凭个人喜好,文学的多,社科类少,中国的多,外国的少。这就像吃饭一样,仅凭个人喜好,营养是不全的。<br> 小时候受家中藏书所限,所读之书以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古典名著、书刊杂志为主,中学时代受港台风影响,钟爱三毛的浪漫、琼瑶的唯美、席慕蓉的清新、亦舒的飘逸优雅、金庸大气恢弘,大学迷上唐诗宋词,还有北岛、顾城、汪国真,工作后,读朱自清、萧红、汪曾祺、张爱玲、毕淑敏等作家的小说散文。这一切都强化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偏好。中学时代,正处于世界观初步形成也是写作风格初步定型的阶段,这些文学作品对我的创作和文章风格影响是极大的,同时,也确实限制了我的阅读面。读大学的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阅读面的狭窄,正好流行叔本华、弗洛伊德、李敖、柏杨、戴尔卡耐基,也赶潮流从图书馆借了来读,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在,终究没能坚持下去。除了社科类,外国文学也是我的短板,大学开始读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呼啸山庄》《约翰克里斯朵夫》,但阅读习惯已经形成,缺乏发至内心的热爱,这样的阅读终是浮在表面也不长久。记得那时很不喜欢这些大部头中景物和心理描写,觉得太过冗长,现在我才知道这也是外国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可惜现在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重温这些经典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所以说,阅读是和一个人的年龄和阅历有关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可乐,年岁渐长才会爱上清茶的回甘。这些缺憾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我的文章内容往往以个人日常生活为主,极少涉及宏大叙事和社会政治经济,抒发的也多是小情小绪。因为阅读面的狭窄,造成了视野的狭窄,还有深度的欠缺。现在,我试着读《乡土中国》《时间简史》,也读人物传记,像《曾国藩传》《胡雪岩全传》,虽然还是有懈怠,但后续我会努力补上这一课。<br> 其实,阅读面狭窄的问题在现在的学生当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应引起重视。有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阅读,其目标、动机等较大程度地受兴趣的左右。此类学生可能喜爱读书,但所读之书比我当年还要单一。应当说对成人而言,读得专一,可以研究得深刻,更易出成果,但对中学生而言,阅读中的偏爱心理不值得提倡。还有些学生根据考试要求来阅读,他们的做法是考试考什么读什么,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中高考必考的,其他一概不涉略。更有甚者只是有针对性地做大量习题,总结阅读题的技巧,考试中得个高分,如此而已。这是典型的假读书。<br> 网络文学盛行的时代,学生的阅读良莠不齐。我就看过我班上风靡一时的玄幻穿越风,我好奇地翻了翻,有的满纸刀光剑影、南拳北腿,有的通篇花前月下、情海扬帆,有的全文上天入地、下海通山,有的笔下不离阴谋诡计,两面三刀。有些文句确实有新奇之处,但结构混乱,情节脱离实际,这样的阅读对学生是弊大于利的。有的学生作文文句不通,叙事不清,却醉心于小说创作。我曾经翻看过他们的大部头著作,厚厚的一本,都是上课或晚上躲在被窝里写的,说实话,真是不知所云。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应该告诉他们,读怎样的书?怎样读书?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br>几十年的阅读虽然有缺憾,但收获还是挺大的。我总结了一下,阅读绝对能满足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三大层次: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br>  首先是感情需求、尊重需求。打小,每天给小伙伴讲不同的故事,就让我收获了一大帮粉丝。讲故事又锻炼了口才,学校讲演比赛,毫不怯场。课外书读得多了,语文考试也不算个事儿。作文不用说了,那时候读《东周列国志》,读《庄子》(因为小故事有趣),基本上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是没有问题的。记得第一次考课外文言文,我还记得是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的故事,班上的学霸考得一塌糊涂,唯有我几近满分,那种超越学霸的感觉别提多爽。这样的阅读是一个良性循环,越读越爱,越爱越读。大家回去不妨先拿自家孩子做做试验,检验一下效果。<br> 阅读还能满足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语文老师,阅读能让学生爱上你的课,能让你不光能评点学生的文章,还能写示范文章,让你挖掘潜力,使自己渐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br> 我从《红楼梦》中得到的这些知识,后来也常见于我的人物写作指导课。当我大段的引述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黛玉的“娴静如娇花映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刘姥姥的“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学生们瞪着钦佩的大眼睛,听得不愿下课。订了二十余年的《读者》,那些朴实而流露真情的文字,那些充满着哲思智慧的语言,极大的影响着我,我的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读者》的影响。我的学生很多也爱上这样的文风,每一届,我班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自称唐门弟子,自诩文章为“唐氏风格”。过年的时候,收到从前课代表寄来的原创年历,那画风那文字美得让人心醉,她是上海的公务员,从事着与文字没有太多关系的工作,但她依然热爱阅读,热爱写作,她说,这是她生命中最璀璨的星辰。<br> 我常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拍下来记下来发个朋友圈,有朋友说喜欢看我的朋友圈,也有人和我交流说,那些看似普通的景物,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为什么在我的镜头和笔下会有不同的韵味?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都和阅读有关,因为阅读,你的心灵丰富了,你的触觉敏感了,你的审美提高了,你的视角与众不同了,你的思想也深遂了。后来,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把多年的阅读积淀化作了十五万字《研墨时光》。化作了对往事时光的怀想,对亲人师友的感念,诗情画意的美景描述,也化作了对生活日常的感受以及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余晖社长评价这本书:感情真挚,不媚俗,不矫情。真是这样的,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说过:“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br> 我常常和孩子们谈我的读书经历,谈我的得,也谈我的失。我曾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一读就到天明,也曾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我把这段经历告诉孩子,告诉他们如何甄别,如何吸取养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学业和阅读的关系。<br> 工作琐碎,日子庸常。阅读能将我们从琐碎和庸常中升华,它能让我们触摸温凉如水冷暖交织的记忆,书写生命里的悲欢离合,也笑看花开花落山高水长。所以,热爱阅读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热爱阅读,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近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死的智慧,让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br> 花影淡逸萦书简,竹叶扶疏映砚池。一片昏晓读书日,正是人间最乐时。老师们,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尽力放下所有的繁冗,怀揣一颗恬淡的心,在烟火的世界寻找远方和诗。愿我们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书香文墨之中,润泽生活的枯燥,充盈自己的灵魂。<br>  与大家共勉,谢谢!<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