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夏天天气格外炎热,汉服也热,满大街穿汉服的小姐姐是真养眼。我原以为这种现象只有洛阳才有,乃至最近去了浙江杭州才发现满西湖的也是汉服。一打听感情西安、开封、南京、北京亦是如此,当然大都集中在有特色的景点区域附近。笔者心中有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火的是汉服,而不是唐服宋服大明服或满清服呢?</p><p class="ql-block"> 查找资料关于汉服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汉服是华服的一支,是中华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独特的中国工艺美术。</p><p class="ql-block">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汉族各朝服饰某些地方虽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从西汉的深衣,到唐宋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p><p class="ql-block"> 由此才屡清汉服的原始定义,广义指代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非仅指汉朝人穿的服饰。</p><p class="ql-block"> 其实火出圈的不仅仅是汉服,许多漂亮小姐姐也有穿维吾尔服的,也有穿藏服的,还有穿一些其他少数民族服的。满眼望去景区就像个大舞台,各民族的演员都有。不但小姐姐穿,一些小伙儿也加入了戏装大军,甚至中年人老年人小朋友也有入戏。不但在景区有穿,公共交通工具里也有穿,各类市场里也有穿,日常生活中也有人在穿,妥妥的汉服流行季。</p><p class="ql-block"> 汉服和现代服装相比较而言,其实穿戴并不方便,但为什么有辣么多人穿呢?笔者认为:</p><p class="ql-block">一、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p><p class="ql-block"> 华夏文明传承了五千年,除了赤裸裸的年代外,之后在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所穿的传统服饰,而这些传统服饰也都继承了往昔的传统,并且为时代做了些许改变,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服装中所包含的传承之美。但近代由于战争、革命、工业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开始和国际接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自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服饰,这些服饰或多或少会暂时改变我们的审美观念,让我们的审美在传统化和国际化间来回不断的跳跃。比如民国年间的中山装热,文革中的军干服热,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以西装为代表的西式服饰充斥了我们的日常,港衫喇叭裤等也热闹了好一阵。</p><p class="ql-block"> 但人们求新求变的追求不会永远停留在一种服饰上,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先前的传统服装看起来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有内涵。所以汉服也就重新焕发了生机。</p><p class="ql-block">二、便利性和实用性在潮流上要让位于时尚</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的服饰会以休闲方便为主,那么逛街、聚会等户外活动则会以时尚为主。给自己穿和穿给别人看是完全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汉晋时期的汉服自带一种古朴之美,无论是直裾还是曲裾都有层层叠叠的衣摆,远远看过去能看到衣领翻滚的纹路,穿着它们走在街上时,衣摆会轻轻的划过地面,带来一种婉约之感。</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的汉服则和汉朝时期的略有不同,它大胆而热烈。无论是从其他民族文化中所汲取的坦领元素,还是带有非常浓丽色彩的裙服,无一不展现唐朝的强盛与繁荣,在搭配上典型的唐妆,看上去既独特又大方。</p><p class="ql-block"> 宋制汉服又和它们不同,是喜欢清冷风格和简约风格的人的首选。宋制汉服的颜色清淡且自然,多用印花。在服装搭配上也极其简单,单纯的一件褙子,加上宋抹和宋裤,在人群之中不扎眼但却让人无法忽视。</p><p class="ql-block"> 各个朝代的汉服都有它们的独特之美,无论你喜欢什么风格,你都可以从汉服大家族之中找到与你风格相吻合的服装。</p><p class="ql-block"> 虽说汉服是个老古董了,但流行了一圈之后兜兜转转的又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当今时代的新时尚。</p><p class="ql-block"> 哪个女人不爱美,哪个男人不愿帅,既然时尚,流行就必然啦!</p><p class="ql-block">三、官方媒体引导和企事业助力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今年官方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引导,鼓励人们去穿汉服,使这种时尚渐渐流行起来。如果说开始穿汉服逛街或进公园还多少有点扭扭捏捏,之后官方的宣传便打消了众人的腼腆。还有的企事业单位直接助力,有安排女公交司机穿汉服上岗,有酒店礼仪小姐姐穿汉服迎宾,一些景区趁热打铁,推出穿汉服进景区免门票活动等烘高了洛阳汉服热。</p><p class="ql-block">四、自媒体人的推波助澜</p><p class="ql-block"> 在多年以前,汉服还只是小众人的审美,人们所说的穿汉服也不过是汉服圈子中的一种文化活动。且开始仅有一些追求时尚的少男少女穿汉服招摇过市,并总有一种显摆的感脚。真正开始流行则是随着新媒体的推动而开始的。汉服达人通过小视频不遗余力的分享他们日常的穿着,引得线下的普通民众蠢蠢欲动,心里痒了免不了要实践一把,于是各种汉服店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笔者大眼留心估了下,仅洛阳的洛邑古城周边就有好几百家。</p><p class="ql-block"> 说点题外的话:</p><p class="ql-block"> 人类自打从猴子变成人后,穿衣戴帽也逐渐从遮羞避体、抵御寒凉的功能逐渐演变丰富到展示身材、吸引眼球、挑逗异性、表现威严等等,所以虽然汉服很美,但也仅仅适用于前述文字描述的场景,显然不适合现代工人在生产劳作时穿着,也不适合执法人员在公务活动中穿着,更不适合军人在战场上穿着。所以说服饰除了有日常的一些功能外,还有其他很不简单的强大作用。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就曾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胡服骑射的成语就很说明问题。</p><p class="ql-block"> 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段,杰出的社会改革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博奕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就要被别国兼并。</p><p class="ql-block">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一些达宫贵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呢。</p><p class="ql-block"> 赵武灵王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号令全赵国人把衣袖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待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使赵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与当时的强国秦、齐扛膀子,最终使赵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p><p class="ql-block"> 赵国所用的“胡服”,因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民族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其实赵武灵王在军装改制的过程中,还是没有忘记中原服饰的根本,保留了汉服右衽交领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年轻人日常穿汉服外出早已司空见惯,搭乘公交地铁、逛街串巷,完全不避讳旁人目光。而在洛邑古城、白马寺、龙门等景点,更是举目可见这衣袂飘飘,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笔者以为穿着的尽可大胆继续,没穿的也请理性宽容对待,抱着欣赏的态度。毕竟展示美是人类内心积极追求美的一种外在表现。</p> <p class="ql-block"> 为减少各方不必要的麻烦,所有图片均使用B面人像,还请各位看官见谅!</p><p class="ql-block">(图/文镶黄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