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当饭,以走出迷茫

晓风拂年华

<p class="ql-block">  上一年级时,年龄太小,总是跟不上阵,拼不好拼音,把“别人”的“别”拼成了第四声,于是读句子“你不小心碰掉了别人的东西”时,总觉得读得很别扭;对词语也不是很了解,读句子:</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扫墓。</p><p class="ql-block"> 整整齐齐排好队,</p><p class="ql-block"> 献上亲手做的花圈。</p><p class="ql-block"> 回家以后,不停地在脑海里琢磨:“‘献上’是谁呀,花圈是一个叫‘献上’的人亲手做的,这个人真厉害,还会做花圈。”</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学习语文懵懵懂懂,有时候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的。这让我想到我在教学“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时的情景,因为我小时候有过一样的想法,所以能明白学生们的心思,果然,他们以为的是“一个叫朝霞的人不喜欢出门;而一个叫晚霞的人走得快,一走就是一千里”。毕竟,以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经验来看,“霞”是以身边邻居或亲戚的名字的方式出现的,那“朝霞”和“晚霞”一定也是人的名字,毕竟我们对早上晚上灿烂的天空都统称“云彩”。</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懵懵懂懂回想起来都构成了小时候美好的回忆,书本带来的美好的回忆也正是从我们上学开始学会认字开始。语文课本是最早给我启蒙的书,影响自不必说,那些读不好的句子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影响,因为后来我陆续认识了很多字,读了很多书。从同学和高年级学长那读了很多当时流行的画册,如《西游记》《霍元甲》等;也读了很多神话故事是民间故事。记不得书名,只知道那些故事开启了我小时候的美好想象,想象着田螺姑娘收拾好的屋子是怎样的;想象着梁山伯是怎样傻笨,竟然三年同窗共读竟看不出祝英台是女子;更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牛郎养的牛竟然会说话,是一只怎样的神牛呀……一本民间故事书让我在孩童时代多了好多天马行空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生活不能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是要走到现实,观察当下。父亲总会用他微博的工资为我们买书,也会给家里订报纸和杂志。带有一个个故事的科普书,以及司马东、巡华的钢笔字帖;《做人与处事》《演讲与口才》等杂志中刊登的人物故事和语言技巧读起来颇有道理,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文摘周刊》里一篇篇时评、一个个充满传奇和古怪荒诞的故事,也为《恋爱婚姻家庭》的一个个家庭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命运唏嘘不已。在一篇篇文章、一本本的杂志阅读之中也渐渐地形成了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或许不能轰轰烈烈,但绝不能甘于平庸。那时阅读带给我最直接的益处就是我的语文成绩不知从几年级开始就从来没有低于前三,记忆也超好,随便一首古诗、一篇文章很轻松就能背诵下来。但在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阅读带给我的意外收获,因为在那个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里,没有一个老师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而我只是一个误打误撞闯进书堆的小孩儿而已。但也正是这些没有限制的阅读滋养我后来好多的干瘪的日子,以至于在社会上闯荡几年,再加入高考的大军时,语文依然是我不用太费劲却能得分的学科。阅读是我当时的无心插柳,后来却让我受益匪浅,看上去有些功利,但阅读绝对是学习语文的捷径和佳径。</p><p class="ql-block"> 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前,我读的很多内容,都是来自于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有人说这样读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或者叫轻阅读。但是,我觉得读杂志倒是给我带来了很多益处,在我不能确定人生专业的时候,或者还很迷茫的时候,杂志里的人物故事的成长历程给我了很多思考,杂志里的其他内容让人增长知识,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并产生爱上生活的热情。而不间断地读,也是在不间断地沉淀自己。那时年少的自己读不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只觉读完我和渡边一样对人生充满了迷茫;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突然的,我产生离开上海,结束打工的日子,回家乡为“我的奶酪”进行一次拼搏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工作后,仿佛一群人在前行,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人在前行,拿起课本,不知道从何教起,也不知道找谁请教,仿佛每个人都匆匆忙忙,是因为羞于开口,不敢让人知道自己的浅陋呢?还是放不下自尊,担心被嘲笑呢?最后还是请教了书本。作为老师,我们大概都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一些教师发展的专业书籍,后来我从一名历史老师成为了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为走进学生,也弥补自己的阅读空白,也阅读很多儿童文学如曹文轩的《草房子》,杨红樱的一系列小说。为了能呈现孩子一堂精彩的课,我研读了干国祥老师编著的《构筑理想课堂》,学习《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和《教育走向生本》。近几年来,也在不断地研读一些专业类的书,如《儿童文学概论》《儿童读写三十讲》《教育的目的》,但是还是研读的不够深入,囫囵吞枣。</p><p class="ql-block"> 昨日读《教师成长力》,郝晓东老师说“阅读,是‘吃饭’,不是‘吃药’”,从认识字开始,我可能读了很多书,就像吃饭一样,我忘记了都吃了什么,但是,这些“饭”却一点一点的让我有了自己的思想,也促进我努力的向上生长。之前读了的仿佛都忘了,但总会在某一刻又被唤醒,让我在某一段时间里,走出迷茫,重又爱上生活,爱上工作,爱上自己。时至今日,仍感力有不逮,不敢放松,唯有不断读书,方能心安理得地生活。</p>

阅读

语文

杂志

很多

小时候

老师

故事

迷茫

想象

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