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纪行之七:探源佛教天台宗祖廷——光山净居寺

一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信阳光山县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寺。它群山环抱,绿树掩映,依山面水,曲径通幽,称得上是一处佛门的清净之地。寺院看上去虽然比不上国内许多古寺名刹那么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也没有游人如织,香火缭绕的热闹景象,但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它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净居寺,历史上也称“梵天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齐天保年间,高僧慧思来到大苏山,在此结庵修行说法。在长达14年之久的岁月里,他造金字般若27卷及法华琉璃宝函,为僧众宣讲法华、般若二经,完成《法华安乐行》、《立誓愿文》等著作。传法之余,还率徒开荒种茶,辟池种莲,并在大苏山一处石壁上,刻下“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的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公元567年,慧思方丈委派智顗法师率法喜等27名僧人前往金陵传播佛法。公元575年,入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中,曾创建、入住三十六座寺院,被尊“天台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天台新宗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据说中国佛教寺院供奉关公,也是他倡导的。他的佛著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日本天台宗佛教徒盛赞他为“中国的释迦牟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师道岸率鉴真和尚等弟子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为追念天台“二圣”(慧思、智顗),亦为报恩家乡,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寺院,始名净居寺,并在山顶建紫云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净居寺集山、光、水、色、园林、寺庙于一体,不仅佛像众多,藏经丰富,是豫南一带首屈一指的佛门圣地。寺院分三进两院,一进天王殿,二进观音殿,三进大雄宝殿,东、西两院以寺庙中心线呈对称分布,建筑规模宏大,风格古朴典雅。但由于兵火战乱,多次被毁,屡毁屡建。道岸圆寂后,其弟子鉴真以净居寺为主要道场,在江淮一带传播南山律宗,后去扬州,并不畏艰险六渡东海到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因此,净居寺又是律宗的祖庭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当年赴任黄州途经光山,曾慕名前往山净居寺一游弄写下《游净居寺诗并序》,此间还有诗《梅花二首(光山度岭作)》,是为诗坛千古名唱。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慕名来过净居寺,并留有《新息渡淮》七律一首:“京尘无外可轩眉,照面淮滨喜自知。风里麦苗连地起,雨中杨树带烟垂。故林归计嗟迟暮,久客平生厌别离。落日江南采苹去,长歌柳浑洞庭诗”。清光绪七年(1881年),皇帝敕赐梵天寺合院大众改换佛祖金身,大苏山一带僧人茶园种植规模也随之扩大,“苏山茗芽”成为茶中上品。目前这里还生长着光绪、宣统年间所植茶树300多丛。寺院后山顶上的“紫云塔”,是2016年底重新复建竣工的。塔高七层27米,为八角叠檐,仿宋代徽派建筑形制,下设塔刹和地宫。寺院的山门前,有重建的石牌坊和绿树环抱的池塘及大面积的茶园。美丽的湖光山色,伴随着寺院中回荡的悠悠钟声、梵乐声和青烟缭绕的香火,不禁令人对这座千年古刹的变迁,发出由衷地感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游净居寺(并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宋 ·苏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净居寺, 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 小苏山之北。 寺僧居仁为余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齐天保中, 僧思惠过此, 见父老问其姓, 曰苏氏, 又得二山名。 乃叹曰: 吾师告我, 遇三苏则住。 遂留结庵。 而父老竟无有, 盖山神也。 其后僧智凯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 则世所谓思大和尚、 智者大师是也。 唐神龙中, 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 广明庚子之乱, 寺废于兵火, 至乾兴中乃复, 而赐名曰梵天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十载游名山, 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 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 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 陷阱损积威。 遂恐死生隔, 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 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 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 八部犹光辉。 愿従二圣往, 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 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 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 岁晚将焉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寺院山门外的千年古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6年,静居寺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有关部门拨款对静居寺毁损建筑进行了大修、重建。2015年,包括净居寺在内的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被中国林业部正式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就是这样一座曾经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光辉一页的千古名刹,如今看上去却远不如南方寺院的金碧辉煌,反而有一种被世人遗忘的沧凉之感。也许是因为河南的文物古物太多了。但不管怎么说,这里也算得一处佛门的清静之地,春夏时节,来这里小住几日,到寺院一游,看看大苏山森林公园的山水风光,品一品大苏山的毛尖“明前茶”,尝尝当地的信阳菜,也别有一番感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净居寺附近的茶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净居寺附近的旅游度假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