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根、继往开来——云南自驾游纪实

Ying

<p class="ql-block">追随清华学子的足迹,补上云南行踏古寻根的这一课。在职时曾多次到访云南,也总是在城市和景点的喧嚣中奔波,这种皮毛之举,怎能深入了解地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贵高原的云南?</span></p> <p class="ql-block">云南这地方很神秘,不仅风景秀丽,还有许多古迹。“人在路上,路在心中”,踏古寻根古城、古镇、古村、古桥,路从这里开启,红河州至云龙……</p> <p class="ql-block">古城巍山——位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span>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红河源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始建于元代,明代改为砖城,如今风貌依然。</p> <p class="ql-block">巍山古城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适宜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巍山人神闲气定的生活性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巍山还是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寺庙与多姿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巍山古城内街道以拱城楼为中心,呈标准的井字建筑结构。</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元代由大理国段氏总管开始建筑土城,到明朝才正式建城,至今整座县城依然较为完整的保持了600多年前建城的棋盘格局,古城内街道以拱城楼为中心,标准的井字建筑结构。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巍山的扎染具有民族传统工艺特色,出口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井字格局,是我们见到的自明清以来在建筑方面的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城内房屋基本保持了中式结构,南、北主轴线两侧的房屋是比较完整的明、清时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古城文庙表达子孙世代对万世师表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巍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span>是南诏道教发祥地,也是全国14座道教名山之一。浓郁的宗教风格造就了“巍宝仙踪”,每年农历二月十三至十五日这里举办巍宝山歌会成为附近彝族青年男女的狂欢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巍山主峰海拔2569米。该山南依太极顶、西邻阳瓜江、东连五道河、北与大理的苍山遥望,峰峦起伏,绵延数十里,前人认为山中有宝气放出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途径苍山洱海岸边景拍</p> <p class="ql-block">古镇沙溪——位于云南省剑川县东南部,地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大旅游区之间,东南与洱源交界,西北与剑川弥沙、羊岑、甸南相邻。</p> <p class="ql-block">沙溪古镇是滇西北地区早期汉族及苗族移民定居的重要地点,是建水汉苗文化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活的楼兰”。</span>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多样、风景独特,是物产丰富的水乡古镇。</p> <p class="ql-block">滇西北有个说法:“走过大理,路过丽江,别错过沙溪”。沙溪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随着茶马古道的衰落,这里也曾被遗忘,但也因此使这里更加安静古朴,更好的保留了当年茶马小镇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寺登街位于沙溪坝子中部,坐落在黑潓江北端“鳌头”之上,是沙溪最佳的一块风水宝地。寺登街上各家的铺面联袂,疏密有致,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这里民族服饰、旅游纪念品、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店主们顺其自然的淡定情志让游客来去从容,没人吆喝叫卖,没人为生意喧嚣招揽,这是一方净土,是一片“安定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黑潓江(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的重要支流)从坝子中央蜿蜒穿过,缓缓南流,纵贯整个坝子,江两岸聚居白族村落的散居人家,千百年来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剑川的粮仓”。</p> <p class="ql-block">这座完整的石头古街上的石板、石路、石桥、石门楼、石柱子、石窑、石楼等都是就地取材砌成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感受古老的历史气息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地古建筑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到村口你会看到大戏台</p> <p class="ql-block">老槐树</p> <p class="ql-block">玉津桥及岸边休闲纳凉的人们听歌賞景。</p> <p class="ql-block">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风景独特的古镇舒适安逸的让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宝丰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在清代曾是云龙州治所。宝丰的民居都是典型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依山傍水</span>白族民居,错落有致;是滇西最早与邮政相关的建筑物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研究古代云南邮政史不可多得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古村诺邓——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西北的山谷中。自唐代南诏时期1000多年以来“诺邓”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千年白族村”的传统。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诺邓古村是“有盐的地方”。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有两千余年,这口井深21米,古代人们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p> <p class="ql-block">盐局旧址——古代煮盐的灶户将制成的食盐交到盐局,盐官把盐分发到各地行销,运盐马帮在此出发,<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络绎不绝</span>走向大理、保山、腾冲、缅甸、丽江、西藏等地,这座藏在深山中的千年白族古村,曾是盐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因为盐业的开发,成了滇西的商业中心。富裕的诺邓村出过上百名进士举人,可以说是云南的一块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康乾年间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曾被誉为“滇中一儒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分布在山腰的</span>白族民居台阶相接,此起彼伏,这里的村民从容谦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善良淳朴。</span>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孔庙建筑精巧。过去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是非常明显的。</p> <p class="ql-block">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数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其二),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60余名,秀才则有500多人。</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道教建筑群是诺邓古村的镇村之宝,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崇祯十年(1639)维修扩建,清道光又陆续修建。</p> <p class="ql-block">诺邓玉皇阁建筑群,是云龙县境内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宗教建筑群。主体建筑包括三层阁楼大殿及静室是古代著名的道教宫观。我们到来时,正逢江苏华南建筑学院的老师带领学生对古建筑进行现场测绘。</p> <p class="ql-block">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在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天文、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p> <p class="ql-block">诺邓是云南最古老的历史名村;是云南最早的经济特区;诺邓是通往滇西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诺邓有保留得最好最集中的明清建筑群;诺邓的人文与生态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剑川千狮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精美壮观,聚集了</span>东汉时期白族民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收集的明清时代狮纹。</span></p> <p class="ql-block">古桥崇化桥——(又名南熏桥)在历史上是巍山县城通往南面和西部漾濞、永平、保山而进入缅甸古驿道上的重要通道,是南锦溪河上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座重要的</span>铁索古桥。</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大理人杨国用重建,清宣统二年改建。著名文人李元阳曾题写碑记。</p> <p class="ql-block">寻根古桥途中忘不掉攀登石宝山的辛苦;</p> <p class="ql-block">忘不掉那景观建设者的勤劳;</p> <p class="ql-block">忘不掉攀登石钟山石窟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更忘不掉那些可爱的猴子🐒</p> <p class="ql-block">沘江,是澜沧江的支流流经5个乡镇,径流面积1888.4平方千米,辐射了全县三分之二的乡镇,是云龙古盐井群所在地,也是古代云龙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这里分布着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沘江古桥梁群”就是其中一组极具代表性的且目前仍在使用的文物。大理的古桥集中在云龙,特别是大跨度的古梁桥垮在纰江上,雄伟而感人。</p> <p class="ql-block">沘江上的古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从原始简单的小桥到跨度大、建筑工艺复杂的大桥,几乎可以形成一部古代桥梁发展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云龙先民们在江河上建造了近百座古桥,有藤桥、浮桥、拱桥、吊桥、铁索桥、伸臂木梁桥等,种类繁多,造型多样。</p> <p class="ql-block">因此云龙有“滇西桥乡”“桥梁博物馆”“世界古桥梁艺术博物馆”“云龙古桥冠全滇”等美称。</p> <p class="ql-block">在云龙古桥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伸臂桥。在河面较宽、水流湍急,不能在中间架设桥墩时,从两岸桥墩层层架叠木枋,依次向河中心延伸,就像伸出的手臂,撑起整座桥梁。桥架上还盖有瓦片,为行人挡风避雨,又被称作“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沘江上的古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从原始简单的小桥到跨度大、建筑工艺复杂的大桥,在沘江古桥梁群中,有明确年代记载的桥梁多为明、清及民国初期的桥,其中代表性的伸臂木梁桥有通京桥、彩凤桥、永镇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铁桥的桥体用料精良、造型简洁美观,是当时工业水平的完美典范。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滇缅公路的全面开通,小铁桥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横跨澜沧江支流沘江,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唯一陆路通道,承担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军民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略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通京桥——位于云龙县长新乡包罗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后毁于洪水,乾隆四十九年道光十五年分别重修。桥跨沘江,东西走向,为单孔伸臂式木梁风雨桥。全长40米,宽4米,高12.5米,跨径29米,是云南省同类桥梁中单孔跨径最大的梁桥。</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云南省境内的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桥,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桥梁建筑造型,<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种精工奇巧的建筑方式雄伟壮观,</span>体现了白族先民们在桥梁建筑方面的智慧、成就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桥梁文化遗产的活教材。</p> <p class="ql-block">安澜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云龙境内现存的单孔铁索吊桥跨径最大的古桥。云龙八景中“长春三渡”,说的就是从安澜桥附近山坡高处往下看,可以看到非常精美的三座古桥渡口:安澜桥、阳春桥和永镇桥。</p> <p class="ql-block">《我从青云桥上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云龙县诺邓镇石门社区的</span>青云桥,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扬主持修建为铁链吊桥。传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道光三年杨名飏母丧回乡,见沘江水涨,为谋生人们不避危险,仍乘筏过江,“为念先人成梁之意”,遂捐资倡建,桥建成后,取名为“青云桥”。全长36米,宽2.2米,东西两端建有</span>桥头两端建有桥亭,上有石刻“石门关”青云桥是云龙县古代的重要桥梁,现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太极山奇观</p> <p class="ql-block">从群山之中奔流而来的沘江,在庄坪坝子和连井坪坝子之间绕出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从高处望去,山水之间,俨然一幅天然雕琢的“太极图</p> <p class="ql-block">这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然地貌奇观。</span>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在这天然太极图东面有诺邓河流入,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是一条被誉为“筑路史奇迹”的公路,是载入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代表性符号。为修通这段抗战“大动脉”,云南各族人民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如今滇缅这段路仍保留了20公里的石子路以让后人们体验其中的艰辛,让自驾车在滇缅新旧路分界线上留痕。</p> <p class="ql-block">人们用锤头把石头砸碎后铺在路面上形成路,逐渐演化成了如今的弹石路曾经担负着运送抗战物资、打击侵华日军的重担;上世纪30年代这段路修建时因坡陡路滑非常艰难,在世界筑路史上创下了每公里死亡 3名以上工人的悲惨记录……</p> <p class="ql-block">惠通桥~始建于明末是滇缅公路咽喉要塞上的铁链索桥,是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民国二十五年,由新加坡华侨梁金山捐资修建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桥。</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经沧桑</span>曾被6次炸毁,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高巅峰之上俯瞰惠通桥——这座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履立战功的古桥,那么气势磅礴,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咸丰七年毁于洪水的惠民桥,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全桥长60米,宽4米,高8米。由于建桥处江面较宽,江心设有桥墩,最大一孔孔径21.3米,第二孔17米,桥用底链6根,上铺木板组成桥面,左右各有一根铁链作为扶手,三个桥墩建有瓦顶桥亭,东西两端为牌楼式样,并有7米长的甬道连接。惠民桥为当时沘江下游的唯一人马驿道桥,也是通往澜沧江边汤涧、鲁庄渡口的重要桥梁,对当时州治的生活物资供应运输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西南边陲修建的齐虹大桥是滇缅公路茶马古道上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命脉。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此均有题词。</p> <p class="ql-block">走一回茶马古道,体验一把滇缅公路上的艰辛,深为先古的勤劳和智慧感动,正是这一步步的积累才成就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图的”变革。</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当车子驶入云贵高原那千山万壑、茫茫无际的群山深处时“天高皇帝远”的感受悠然而生,只觉得人在崇山峻岭中是那么渺小,知道了什么叫“沧海一粟”;当我登上太极山峰制高点观景,体会到了什么叫“一览众山小”;当穿越联袂的隧道群走出大山时只会觉得公路、桥梁、隧道对于山里人与外界的沟通有多么重要!!“我的祖国,风景这边独好”!我将把这份冰山一角的微薄感受珍藏于心,由衷为祖国锦绣江山建设者们的伟大奉献点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