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乡村记忆之捉泥鳅</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一向是公平的,七十年代物质严重匮乏,父亲也都能让子女品尝纯天然,原生态的食物。早春时节就带着子女到田园采摘草莓,孟春就上山采小笋;初夏,上山采鸡枞菇,挖笋,山上有一种黄笋,类似绿笋。总之,山上有取之不尽的珍馐野味,稻田也有让人开荤的泥鳅、田螺、黄鳝。</p><p class="ql-block"> 在旧镇老宅的阁楼上,放着许多的工具,大多不认识。那年大夏天,好久也没开荤了,父亲看看面黄肌瘦的我们,从阁楼上把形状类似“虾”的竹编工具拿了下来。看到那个形状古怪的工具,我不解地问:“爹,这是干什么的呢?”父亲笑了笑说:“等下你就知道有什么用了。”后来,我知道这个像“虾”的竹编工具就是“泥鳅笸”,专门用来捉泥鳅的。泥鳅笸形状就跟虾一样,口大大的,肚子慢慢地缩小,最后形成一个钝角,出口就是小小的。父亲背着泥鳅笸,腰间绑着一个竹篓,当地人称为“湖鳅䉪(读音lei4)”,一种装泥鳅的专用竹篓,口小肚大。然后,递给我一顶斗笠,叫我跟他一起去。路上,父亲告诉我,要带我去捉泥鳅,我兴奋极了,原来经常看到父亲带着泥鳅回来,养在小水缸,偶尔都能吃到泥鳅,意想不到还能跟着去捉泥鳅。之前,我几次要求父亲,父亲都拒绝了,他就一句话,你就在家好好地做作业吧。</p><p class="ql-block"> 那是夏天中午,我们父子俩经过上塘庵巷,大约几十分钟,就到了目的地——长衿头水井下面的一片水田。这是夏天的首伏,太阳无遮无拦肆意地照射着大地,路边的辣蓼草低垂着头。稻田的水仿佛都被煮沸了,平时呱呱叫声也都停止了,一切安静极了。这时,父亲沿着田埂走了一圈,并不急着下手。我急切的问父亲,怎么不去捉泥鳅呢。父亲并不理会我的心情,依然不停地沿着田埂巡视,那一片稻田的秧苗也都刚刚播种的,大约半尺来高。过了半小时,父亲终于拿起泥鳅笸开始动手了,父亲蹑手蹑脚地踩下稻田,根据刚才找到的泥鳅窝,就把泥鳅笸投下去,然后,父亲就用手伸进泥鳅窝驱赶泥鳅,泥鳅受到骚动,慌不择路,纷纷钻进泥鳅笸。父亲迅速提起泥鳅笸,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泥鳅就在泥鳅笸里翻滚着,父亲就把泥鳅笸的小口对着“湖鳅䉪”的小口把泥鳅往下倒。可是,我依然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大热天出去捉泥鳅。后来,父亲告诉我,秧苗此时还没长大,可以观察到田里泥鳅窝,等到秧苗长高长密,那就无法捕捉到泥鳅。天气热,泥鳅就会钻出来呼吸透气,就可以看到哪里是泥鳅窝。父亲走过几条田埂,有的投放泥鳅笸下去,一条也捉不到。有的也就一两条。在父亲指导下,父亲看准泥鳅窝,就让我试试,结果,还没等我把泥鳅笸放下去,泥鳅早就四散逃跑,瞬间,无影无踪。带着半篓的泥鳅,回家后,把泥鳅先养着,过了几天,就可以吃到美味的泥鳅。当时,我就最喜欢把泥鳅炸的酥酥的,连泥鳅骨刺都吃的光光,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父亲偶尔也会带着毒鱼藤辅助捉泥鳅,“毒鱼藤”当地称作“赖藤”的藤类植物,据说,这个藤泡的水,能使泥鳅等鱼类短暂缺氧,泥鳅、小鱼就会浮上水面,等到泥鳅鱼虾漂浮水面那一刻,用渔网直接捞。后来,我也曾用毒鱼藤去捉泥鳅,因为这个毒鱼藤不好找,也不安全,基本就不用。</p><p class="ql-block"> 捉泥鳅方法挺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手段。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剧头这个小乡村,也体验一回当地人的“钳泥鳅”,“叉泥鳅”的趣事。剧头村有名的产粮村,农田多,学校周围都是大片的稻田。当时,当年缺老师,学校就聘请当地的初高中毕业生来代课。后来,在聊天中谈起捉泥鳅,她们都兴致勃勃地说起叉泥鳅,钳泥鳅的趣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十九岁,师范毕业分配到一所完小,那是一个古老的村居,也是我老师生涯的开端。在那里,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教师,在那里更多地感受乡村教育的重要。那年春季开学,春寒料峭,那个村子的村民基本以种田为生。开学了,他们就开始进入备耕,村民下田开始筑田埂,翻稻田,平整稻田,等待插秧。这个时候,正是叉泥鳅好时候。那天晚上,没有月亮,学校代课的女老师带着我去叉泥鳅。当年,完小老师基本是村里请来的民办、代课教师。依稀记得,那位代课女教师,留着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一笑起来两个小酒窝特别迷人。只可惜,初中毕业就被她爸唤回村子种田。一路上,她告诉我,其实读书是她最大的愿望,很希望通过读书也能当上一个老师。她在说这些话时,低沉的语气透着淡淡的忧伤。那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天边几颗眨着眼的星星,天黑黢黢的,一阵阵山风吹来,阵阵凉意朝我袭来。一会儿,我们就到了稻田,我们举着火把,就下田了。虽然,也曾下过田,可是,黑黢黢的稻田,也看不清田埂,在田里跌跌撞撞,不一会儿,一身泥,一身水。我拿着泥鳅叉,在小玉老师的指导下,看到田里的泥鳅,对着叉,可惜啥也叉不到,贱起泥水满天飞。同行的老师都说,泥鳅被我赶跑了。后来,换了钳子,最终无果而终。她们看着我满身泥水,哈哈大笑,还不停调侃我,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叉泥鳅的活都没经历,后来想想也是,因为父亲总是用弱小的肩膀为我扛了生活的许多磨难。</p><p class="ql-block"> 乡村记忆,点点滴滴,融在心里的事,烙在心里的人,深埋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