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甘肃

黄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醉蓬莱·甘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大漠连戈壁,山地高原,岭围峰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张掖丹霞,陇上江南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麦积泥雕,崆峒道教,洞窟敦煌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泉月沙鸣,炳灵寺盛,峪关雄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石匣城仙,官鹅沟魅,拉卜楞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软梨园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洮砚青铜,古虫宁河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百合玫瑰,黄芪干白,矿藏繁而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拉面呱呱,草莓橄榄,杏桃佳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最复杂的省份,几乎是我国的自然缩影,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形成自然的地理分界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张掖丹霞,指张掖市的七彩丹霞地貌。其境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该处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色彩缤纷,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2013年,七彩丹霞景区被评选为“全球最刻骨铭心的22处风景”,2020年7月7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批准张掖地质公园为“张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3:陇上江南,特指甘肃陇南地区。境内气候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江河纵横,小溪密布,森林广覆,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全省一流。距今7000多年前该地就有人类活动,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我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他们和汉族及其他民族,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其境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艺术走廊”;有称为甘肃省的西双版纳的阳坝亚热带生态区,有“中国北方第一洞”武都五象洞,有水澈如镜的文县天池,有小九寨之称的宕昌官鹅沟;有陇南西狭颂摩崖、深山林区的云屏三峡等等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4:麦积山,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系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建有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齐名。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经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石窟造像以泥塑为主,高大者有十余米,小者仅十多厘米;有的魁梧强健,有的慈悲宽悯,有的笑意盈盈,有的“窃窃私语”等等;特别是北周时期创作的“薄肉塑”伎乐飞天,将绘、塑技法结合在一起,使整幅壁画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石窟充分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5:崆峒山,位于平凉市,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5米。其境雄奇秀美: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崆峒山以丹霞地貌为主,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等地质现象典型清晰,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罕见的地貌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史记》等古籍中,有记载黄帝在崆峒山见广成子请教“至道之要”的故事,就有了“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后经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东部一般为佛庙,西部为道观。自古以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莅临,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霞蔚壮观。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5:洞窟指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始凿于366年,後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735个,分南、北两区,布于高15至30多米高的壁崖上,各个朝代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莫高窟塑像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题材丰富、手艺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主要系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画作;敦煌飞天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凭藉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是敦煌艺术的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延续近两千年的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7:泉月沙鸣指鸣沙山和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为12.79平方千米。呜沙山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二是,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会痕迹全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月牙泉处鸣沙山环抱之中,南北长100米,东西宽达25米,泉水最深处有5米,东深西浅弯如新月,因而得名。月牙泉内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芦苇茂密,四周被流沙环抱,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堪称“沙漠第一泉”。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8:炳灵寺,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依五台山圆照寺格局兴建,占地面积为1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最早名唐述窟,后改为炳灵寺,谐藏语“十万佛洲”之音。炳灵寺石窟由下寺区、上寺区和洞沟区三部分组成,现存窟龛216个,各类造像800余尊,藏、汉两种风格的壁画1000多平方米,佛塔56座,藏品438件。窟内现存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的墨书题记,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有明确造像纪年的题记。万尊文殊宝塔内供铜铸鎏金佛一万零八百零八尊、佛教经典书百部和寺内珍存高僧大师所赐墨宝和书法匾联。2014年6月22日,作为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9:峪关,指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其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边陲锁钥。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宽阔纵深百多里,扼守两条古道,多处山口,集中了所有长城种类和形态,名副其实的长城文化标志地,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经典的防御体系,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0:石匣城,指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益哇乡,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海拔3000-3300米,周围最高山峰海拔4500米。东边是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峻峭岩壁;南边两峰相峙并立成石门;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宛如仙境。扎尕那由四个村寨与一个藏传佛教寺庙拉桑寺组成,按山势从低到高依次为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代巴村。居民以藏族为主,原生态的藏式榻板房层叠错落,与雪山、圣湖、蓝天、河流、原野森林、牦牛绵羊交相辉映,一幅远离红尘喧嚣的世外桃园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1:官鹅沟,为官珠沟和鹅嫚沟合称,位于陇南市宕昌县城郊,和木隆沟、庙沟等景区组成总面积4.2万公顷的国家森林公园,最低海拔1780米,最高海拔4153米,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夏天一路攀行,能感一天内四季的变换。官鹅沟自然山水优美独特,被称为“九寨沟的姊妹”。景区内幽谷纵横布奇峰怪石,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草甸雪山映杜鹃花海,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湖泊和直泻而下的瀑布20余处。官鹅沟拥有白唇鹿、金钱豹、云豹、斑尾榛鸡等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毛冠鹿、苏门羚、黑熊、林麝、红腹角雉等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700多种植物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2:拉卜楞,系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从康熙年间始建,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房屋不下万间,壁画类型繁多而生动,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现今寺内有着近20尊佛像,其中最高度达20米,有的金质,有的铜顶,艺术高超。拉卜楞寺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闻思学院是其中心。拉卜楞寺的古籍超过了8万部,来自于宗教大师的编写的中医学、历史等各个种类达到了10多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3:软梨园,指皋兰县什川镇古梨园,面积1.2万亩,盛产软梨。古梨园百年以上古梨树9000多株,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梨花开时,什川似披上薄薄的雪花,洁白透亮,林间雪涛滚滚,花香弥漫,蜂蝶纷飞,隔河远眺,只见梨花,不见古镇,置身梨园,令人心旷神怡。有学者赞为“植物界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2013年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什川镇软儿梨种植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软儿梨是香水梨的俗名。其果秋时色青黄,味微酸,藏至冬末春初变软变黑,肉悉成浆,甘如蜜。有诗曰:“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4:洮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洮砚产于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砚以其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据地质专家测定,洮砚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距今约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细泥板页岩石,其石粒径为0.01毫米以下,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04克左右,质硬而不脆,经久耐用。砚石因经水长期浸润,含水量高,又具多种金属离子,故磨墨快而细腻发光,有虽酷暑而倾墨不干;其颜色有翠绿、赤紫、暗红、黑等十多种,其色泽之美居诸砚之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5:我国青铜业辉煌于中原,却初萌于河陇大地,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渊薮之地,是研究中国青铜器起源的重要地区。在甘肃出土了诸多世所罕见的早期青铜器,青铜文化独具一格。目前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器,是1977年出土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林家村马家窑文化遗址的一把青铜刀,经碳14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甘肃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农耕、游牧文化圈在境内相切相交,形成了甘肃青铜器类型、风格的多样性和特异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6:古虫,古代生物;宁河,和政县古称。和政地区是欧亚大陆上最大的一个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产地,这里产出的化石迄今已创造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最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纪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化石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化石巨鬣狗。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位于和政县城关镇梁家庄新村。该馆分一期馆和二期馆两个部分,占地面积65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馆藏各类古动物化石30000多件,分三纲8目150个属种,其中一级品50多件,二级品180多件,三级品350多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7:甘肃兰州百合始植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生长在海拔1800米至2200米的七里河高原山地,因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气候冷凉湿润、土壤疏松排水好,土地富含丰富有机质,产出的百合鳞茎常重在0.4千克以上,色泽洁白如玉、肉质肥厚香甜,品质极佳,是我国唯一一种药食同源的百合,堪称世界第一,故有“兰州百合甲天下”美誉,系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榆中县百合种植面积达到7.6万亩,产量2.9万吨,实现产值3.4亿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8:玫瑰,指永登苦水玫瑰,是钝齿蔷薇和中国传统玫瑰的自然杂交品种,中国四大玫瑰品系之一,世界上稀有的、生长在海拔1600—2400米之间、富硒清香型、食药兼用的高原玫瑰品种,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苦水玫瑰以它迷人的芳香而闻名于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天津酒厂用苦水玫瑰酿的玫瑰酒,在巴拿马展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从此苦水玫瑰驰名中外,系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永登县出产的玫瑰花及玫瑰油都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出油率万分之四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与世界著名的保加利亚的玫瑰香精媲美,被称为中国的“玫瑰之乡”。2022年,永登县苦水玫瑰种植面积10.16万亩,产值14.7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玫瑰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19:参,党参;芪,黄芪;白干,当归。甘肃盛产中药材,以定西市为最,有“千年药乡”著称,辖下岷县、陇西、渭源三地,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稳定在七度左右,土壤没有污染,适合种党参、黄芪和当归,“岷归”早在1500多年前就是贡品;陇西盛产黄芪,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之说,被中药材界誉为“芪中精品”,如今产量、质量、出口居世界第一。2022年,定西市种植中药材180万亩以上,形成了以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党参为主的三个道地中药材种植带,产量54万吨,总产值达到78亿元,当归、党参、黄芪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20%和40%。2019年到2021年甘肃省当归、黄芪、党参的出口额分别为1.17亿美元、8.07亿美元、2.8亿美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0:矿藏繁而贵,指甘肃矿藏丰富,截至2020年底,甘肃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80种(含亚矿种),在已查明的矿产中,甘肃省资源储量名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有11种,居前5位的有33种,居前10位的有58种。其中镍、钴、铂族、硒、铸型黏土和饰面用蛇纹岩等矿种居全国首位;水泥用红土和黄土、岩棉用玄武岩居全国第二位;铊、碲和水泥用砂居第三位;锌、铜、铬、重晶石、伴生硫、冶金用石英岩和饰面大理岩等7个矿种居第四;锑和菱镁矿居第五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1:拉面呱呱,指兰州拉面和天水一带的传统小吃。兰州拉面,原名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从河南省引入,后经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 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食客的好评,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呱呱,甘肃天水的传统风味小吃,起于西汉,以荞麦淀粉制作。首先将荞麦等原材料石碾磨浆,然后将磨浆过滤、浸泡,滤掉淀粉中的杂质;三是将过滤后的淀粉加温水,小火慢煮,不停地均匀搅拌,到锅内形成一层厚厚的锅巴时出锅;出锅后装入盆内加盖,进行回醒,最后用手捏成碎块,放入碗中,配上油泼辣子、芝麻酱、食盐、香醋、蒜泥等十几种调料,食之香、辣、绵、软,被赞为“秦州第一美食”。技艺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2:草莓橄榄,野草莓,也称瓢子, 蔷薇科草莓属植物,主要分布在陇南的大山里,花以白色为主,果实有红、白两种颜色。每年阴历四月底开花,待花蒂脱落,青黄果露头,随着十几个毒日头过后,变成了红似玛瑙和粉嫩银白的颗粒,椭圆如小拇指肚大小,象是点缀在山坡野地上的星星。野生草莓的果肉是浆状体、多汁,味道酸甜,沁人心肺;有清热止咳、利咽生津、健脾和胃、滋养补血等功效,所含的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防癌抗癌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陇南市武都区纬度、气候和土壤条件与国际油橄榄主产区地中海沿岸非常相似,属于世界顶级油橄榄黄金产区, 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2017年5月份,武都橄榄油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国际橄榄油大赛上,特级初榨橄榄油荣获金奖。 2022年武都油橄榄鲜果产量、橄榄油产量均再创新高,鲜果产量达4.5万吨,产油6200吨,产业综合产值已达28亿元,种植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注23:杏桃佳味。杏,李广杏,又名“敦煌李广杏”,得益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果皮金黄色,色泽油光鲜亮,皮薄肉多,平均单果重38.4克,最大45克,核小,味美汁多,香气四溢,被誉为敦煌“水果之王”。2023年,敦煌市李广杏种植面积1.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5万亩,产量预计在2万吨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甘肃桃,有3000年历史,原为野生,后经人长期培育,成为花鲜果美的家桃。据《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献鲜果,有湘核桃、紫纹桃、金城桃”;到了明清,兰州东岗还盛产一种实大如碗、醇甜芳香的焦桃,被列为贡品。甘肃桃属于我国特有的独特物种,也是古老的孑遗落叶树种,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甘肃的桃发展很快,仅兰州安宁区就拥有桃园7100多亩,植株20多万株,200多个品种,产桃850万斤,此中以兰州蜜桃、秦安蜜桃为最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