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长安之六---佛缘

王建华

<p class="ql-block">古代长安,自东汉以后就逐渐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历史上,佛教发展的兴衰都与这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北魏到唐代,长安寺院林立,宗派众多。佛教造像随之大量出现,雕凿细致,造型精美。我馆所收藏的佛教石刻造像,年代跨度大,品类丰富,风格各异,代表着长安地区的典型样式,展现出雕刻艺术之美,是研究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脉络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交脚弥勒菩萨头戴高宝冠,面庞略长,双目呈丹凤,五官秀美,面容慈祥,充满笑意。帔巾于座前交叉,呈动感之状。右手上举胸前施无畏印,左手下置膝侧结与愿印,双腿交叉,交脚而坐,整个身躯挺拔、修长,形象秀美。</p><p class="ql-block">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交脚坐姿应当是早期印度和中亚等国帝王和贵族采用的一种坐姿,是帝王和贵族的尊贵身份象征。古印度的弥勒菩萨造像类型在魏晋时期陆续进入中土,国王的交脚尊贵坐姿也一同被传入,并逐渐被中土信众追捧。</p> <p class="ql-block">释迦立像</p><p class="ql-block">唐(618-907)</p><p class="ql-block">陕西省礼泉县卫生院出土</p><p class="ql-block">菩萨,梵文音译作"菩提萨捶",略称"菩萨",意为求道求大觉之人。在佛教中,菩萨等级仅次于佛,是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将来必能成佛的修行者。菩萨像,也遵循佛典与仪规雕刻塑造形象,同样有衣饰、印相和量度等规定。菩萨一般头戴宝冠,身披天衣,下着裙,佩戴璎珞等饰物,通常作为佛的胁侍立于佛之左右。自隋唐以后,中国佛教信徒对菩萨的单独信仰开始流行,逐渐形成了对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菩萨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 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52年山西省太谷县白城村广化寺征集</p><p class="ql-block">菩萨身躯微微倾向右侧,右腿微屈,左腿直立。虽头、臂已残,但肌肉、骨骼刻画非常准确。身体造型采用富于变化的“S”形,更显生动优美。其腹下至腰际有明朗的弧线,肌肉线条匀称优雅,结构合理,肌体丰腴柔和而具有曲线美。颈佩串珠如意形项圈,身披绶带,绶带成两股斜披于胸前,下着裳,衣纹褶皱繁复流曲,裙似濡湿般贴于躯干。跣足立于扁圆石座之上。无论是其“S”型的结构造型,还是近裸的上身塑造,以及体现时代特色的衣纹处理,都充分彰显了唐代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时代气息,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质感。这些造像是唐代菩萨造像中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当然,唐代统治者对佛教的利用、限制和利用政策也是有区别的。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佛教只是一种统治工具,因此,他们对佛教采取的是利用和限制政策;而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佛教则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旦涉其根本,便予以限制,总而言之,在唐代前期,统治者们利用和限制佛教进行统治的时间很长。从唐高祖李渊开始到唐中宗为止,期间总共有14位皇帝曾对佛教进行过信仰上的支持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唐代后期则由于受到武周政权的影响,而使得对佛教进行控制也成为了一种常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一边积极宣扬佛教,大造寺庙,于是佛像石雕形象更为生动,臻美。一边限制民间建造寺庙,不准僧人还俗,穿着僧服,正规法律,不得借庙赖以生存。</p> <p class="ql-block">佛是"佛陀"的简称,也有译作"浮屠"、"浮图"等,梵文原意为"觉"、"觉者""知者"。小乘佛教专门用于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并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等。</p><p class="ql-block">佛像一般按照佛典和范本来雕刻塑造形象,在衣饰、印相等方面遵循一定的仪轨。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就是对佛像体貌形象特点的具体要求。</p> <p class="ql-block">千佛石雕,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但时间的消磨,使其残缺不全,甚至破损断裂,甚为可惜。</p> <p class="ql-block">金刚造像</p><p class="ql-block">唐(618-907)</p><p class="ql-block">1958年西安市安国寺旧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唐(618-907)</p><p class="ql-block">1958年西安市安国寺旧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头戴通天冠,发结高高耸起,浓厚的卷发垂落在两肩上。璎珞上嵌满密密麻麻的白点,形象文睿大方,面目清秀,亲切感人。</p> <p class="ql-block">降三世明王像</p><p class="ql-block">唐(618-907)</p><p class="ql-block">1958年西安市安国寺旧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不动明王像</p><p class="ql-block">唐(618-907)</p><p class="ql-block">1958年西安市安国寺旧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不动明王寓意为理性的象征,能够默默保护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知错知过,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机遇,很好的利用自身的智慧,应付种种困境,使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吉祥如意。同时,不动明王还具有趋吉避凶、辟邪守正、吉祥如意等作用,能够扫除障难,使众生于修行路上不致动摇善念菩提心</p> <p class="ql-block">唐武宗大举灭佛的原因在于:当时佛教的发展已严重阻碍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秩序。为了稳固皇权,发展经济,武宗一边推行尊崇道教之风,一边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政治因素。朝中以仇士良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强盛,而宦官与佛教联系密切,使皇上感到了危机。</p><p class="ql-block">为了剪除宦官势力,他以灭佛之举削弱宦官的经济、政治势力,最终迫使仇士良辞官致仕。从此灭佛举措愈演愈烈,导致“会昌法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