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人民大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人百村”学生社会实践乡村调研手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傅煜翔</span></p> <p class="ql-block"> 星光荏苒,居诸不息。转眼间,年关将至,银白色的雷克萨斯又一次行驶在这条返乡的道路上。我看着不断倒退的树木和房屋,渐行渐远远的高楼大厦,不断放大的沙滩、古厝、平房,思绪不禁扯远。</p> <p class="ql-block"> 想起小时候和邻居小伙伴的嬉闹,想起过年时长辈的祝福,想起佛生日时庙口的布袋戏,想起红砖古厝飘荡而来的南音古韵《三千两金》,想起乡亲们一天天鼓起来的钱袋子和老人们一年年增多的白发……这些都是我的家乡。但是,它们也许都只停留在某一个时间里,只存在于我的某一段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 望着越来越近的村子,我惭愧地思忖着我竟然认不得这条回家的路。也许是儿时的记忆已然模糊,也许是成长的脚步绊住了游子的归途,也许是乡村的变化已经天翻地覆,也许……</p> <p class="ql-block"> 不过,所幸的是,我还能借“千人百村”社会实践的机会,回到家乡,走进家乡,去感受海边小村庄的乡土人情,跨过岁月去问候这位熟悉的陌生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大海的哺育</b></p><p class="ql-block"> 看,腥咸的海风吹散了云雾……</p><p class="ql-block">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p> <p class="ql-block"> 也许在湖尾村没有诗人想象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幽深景致,但是它有着一艘艘渔船迎着朝阳向远方行驶,也许没有画家笔下麦浪滚滚的黄金农田,但它有着一波波海浪肆意卷起的波澜壮阔,也许没有世人印象里乡村自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但是一座坐落在海边的小村落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曾经,大海是湖尾村的依靠。奶奶在寒冷的冬夜摘紫菜只为养活一大家子,年幼的爸爸已然挑起背牡蛎回家的重担,无奈辍学的大伯偷渡大湾区跨海讨生活,以海为生的邻居们冒着风雨赶海出帆,成群的孩子在浅水海域抓虾摸鱼捕蟹……</p> <p class="ql-block"> 大海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他们尽情嬉戏的乐园,尽管风浪代表了危险,但冰凉的海水同样带来了生存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而如今,大海仍是湖尾村的依靠。在海边,一家家大排档招揽着过路的游客,一张张成规模种植的紫菜、海蛎的订单早已从省外涌来,一群群年轻的姑娘们在“泳装嘉年华”上尽情展现魅力与风采,一对对小情侣在晚霞亲吻的海滩上互诉衷肠……</p> <p class="ql-block"> 湖尾村有名的“赶小海”的渔耕文化体验项目已经进行了五年了,在2022年还引进了专业的团队,正式成立为“晋江赶海一号”的旅游项目。由于广泛种植海蛎、海带、紫菜等带来丰富养料,海洋生物大量聚居,可以在海水退潮时,通过在近海水域布置拦网的方式,让游客下海拾贝、捡螺、捉鱼、捕蟹,体验赶海的乐趣。近距离接触各种海洋生物,观察各种贝类、螺类、鱼类等的生活习性,体验捕获海鲜之道,更是让游客上岸后就能直接品尝亲手捕获的鲜美鱼虾,令人倍感兴奋。</p> <p class="ql-block"> 赶海之余,还可以欣赏旖旎的滨海风光,水天相接,还有最浪漫“海誓”礁石,让恋人面向大海,许下最赤诚的诺言。</p> <p class="ql-block"> 然而,尽管“赶小海”的项目本身的确十分吸引人,村委也投入大量心血,但由于疫情的来袭、季节的限制、村庄本身力量不足等多重原因,项目几年下来的收益并不尽如人意。海边项目到冬天就会束手束脚,夏季积攒的人流量到冬天瞬间消失殆尽,单纯依靠微信公众号、报纸媒体的宣传与曝光难以长期维持较高的流量和收益。因此,现在有将海边餐饮移至海边古厝内以维持冬天经营的想法,但目前只是设想,仍未落地,“赶小海”的长期稳定经营之路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同时,湖尾村远近闻名的还有它的海鲜。这里的海鲜,鲜得出名,同时也贵得出名。因此,生意火爆的苏林、八塞、破厝仔等海鲜楼也是湖尾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收入来源。许多明星、知名政客都慕名来一尝湖尾奇贵的海鲜,最轰动四邻的是时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在老家著名侨领洪祖杭的力荐下光临破厝仔,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前女排教练陈忠和曾带着中国女排整队来到湖尾到海鲜楼里体验那舌尖上的美味——海蛎煎、小青龙、白灼明虾、清蒸石斑鱼、螃蟹虾姑加上一碗鲜美的鱼片粥,简直令人回味无穷!当村里阿姨提起这些美食与往事,眉间的褶皱似乎都舒展了不少,骄傲的笑意浮上脸颊,似乎那久违的记忆也正刺激着我的味蕾,忍不住一遍遍赞叹回味家乡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是在未来,大海依旧是湖尾村最忠实的伙伴,最坚强的依靠。辽阔的大海见证了湖尾村的发展,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尾村人,生生不息,不断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美丽的乡村</b></p><p class="ql-block"> 看,红砖白石燕尾脊在冬日的暖阳下闪耀……</p> <p class="ql-block"> 为了乡村的经济发展并响应美丽乡村建设,村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古厝修复与乡村景致的打造。</p> <p class="ql-block"> 凭借湖尾村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侨乡优势,村里人均收入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攀升。村里兴建欧式洋房成为一种风潮,传统红砖古厝一度无人维护破旧不堪;乡村内许多农田和自然景观被工业用地侵占。而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继提出后,晋江各级政府逐渐从经济产业的盲目扩张中走出来,希望通过合理的政校合作,以“节点式”的景观改造为切入点,将美丽乡村从宏观层面带入具体策略中。其中,“一村一景”创建活动,主要是由镇政府牵头,以景观“微更新”为途径,以局部物质空间的改善和村民参与意识的培育为基础,组织高校的师生参与其中,从而带动整体的美丽乡村建设。</p> <p class="ql-block"> 而湖尾村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对部分破损老旧、废弃多年的古厝进行修复和改造,在庭院中整理出相衬的景致,挖掘有价值的乡土文化信息,将其美学、人文价值融为一体,使乡土景观发挥最大积极作用。并且,借鉴了晋江市著名景点“五店市”的发展经营模式,在征得户主同意的前提下对内部进行规划建设——引进餐饮或打造研学机构等,为打造文旅结合的产业打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已经在打造的村史馆。当见到只剩布馆的村史馆时,我不禁感到惊讶同时又感到无比自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即将要拥有属于它的历史记录馆,在这里外乡人可以看见我们村世世代代是如何一步一步走来,在这里我们的后辈可以看见自己祖先们的摸爬滚打、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p> <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自2019年以来,湖尾村更是以“绿盈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优化乡村环境,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在村内设置了15处垃圾分类站,培养村民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打造美丽家园,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p> <p class="ql-block"> 同时,村庄四处可见砖墙上有许许多多的3D彩绘壁画——有宣传乡风文明、党建爱国的,有描绘乡村生活、唤醒乡愁记忆的,有鼓舞乡村振兴、振奋农民发展信心的……一幅幅线条流畅、色彩鲜明、生动朴实的壁画出自学生们的手,取代了杂乱无章的小广告,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与墙面整治工作相结合,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变“脏乱差”为乡村微景观,把美带进了乡村,把奋斗与希望送进了家家户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乡村的治理</b></p><p class="ql-block"> 听,是村委的声音,是让我们过得更好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湖尾村并不是一个大的村庄,人口也不到两千人,农民们也大都朴实善良,治理起来似乎并非难事。互联网时代,村里几乎人人(包括老人)都有手机,村里管理和联络主要依靠微信群网格群进行通知,同时也方便村民有事进行及时联系。在社会保障方面,村委也提供通俗易懂的解释,便于村民们理解和办理。疫情期间,村里消毒工作做得十分到位,每日两次道路消毒,还制作“便民卡”,详细记录了各个商店超市的联系方式,并且可以送货到门,实现让村民足不出户购买生活所需,并且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降低感染风险。同时,村委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打通村民参与议事的多个渠道,主动回应村民诉求,公开村财务,接受村民监督。</p> <p class="ql-block"> 但是,缺乏人才以及根深蒂固的习俗观念,似乎是这个闽南小乡村治理的痛点。</p> <p class="ql-block"> 村委的人才招揽机制似乎相对传统,仍是只有在村民中选举及镇里分配,门槛也只有基本的年龄及学历(至少高中),在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待提升。在闽南这样重宗族重亲缘的人情世俗社会背景下,应该发挥资源优势,让能人参事。针对群众诉求的战略引导问题,充分抓住血缘、姻缘、地缘、情缘纽带,激活华侨、企业、公职人员等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到乡风引领、基层治理、公益事业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 而在重宗族势力的环境下,闽南小乡村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难以消除的陋习。比如红白喜事上的讲究排场,一年一次的“普渡”的铺张浪费,对不会闽南语的外地人的排外心理……当然,在村委的强有力的执行力与多年的坚持努力下,湖尾村已成为英林镇唯一一个“禁燃烟花”成功的村庄,并且在村规民约颁布后,排场和浪费现象也在逐渐减少,村里人对外乡人的接纳度也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进步,渐渐不再拘泥于陈规陋习,意识到浪费的危害,逐步走出传统的阴影,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队伍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乡村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 听,是村民们的呼声,是向往幸福生活的呼声……</p> <p class="ql-block"> 一个乡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便是:教育、医疗、养老条件,在当今时代,还包括物流与科技条件。但很遗憾的是,除了全晋江都畅通的物流之外,其余的基础条件并不算好。</p> <p class="ql-block"> 本村的孩子大多到邻村的实验小学就读,中学更是要到镇里才有;村里没有医院,只有可以满足简单治疗普通病症的乡村诊所;养老院倒是近两年有在兴办,但是因为疫情原因具体开办的时间不算太长;村里的耕田种植业不是主业只有零星散户,缺乏规模经营,大多农户采用的还是相对简单原始的农具,在喂养鸡鸭和种植蔬菜谷物上的产量也基本只能满足自给自足。</p> <p class="ql-block"> 医疗和教育上的欠缺,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和资金上的不足。相比于大城市里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高材生不愿问津、志愿服务乡村的人寥寥无几的小村庄的教育条件可想而知。由于资金的欠缺,无法打造更为良好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自然相对不足,也竞争不过相邻村落的学校,同时也陷入多米诺骨牌式的恶性循环,教育条件只能是一日不如一日。因此,只有从源头上——资金投入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着手解决,才可能有更好的成效。</p> <p class="ql-block"> 更何况,从我访谈的结果可以明显得知,乡村的大多孩子学历普遍不如城市里的孩子,很多都是止步大专就步入工作岗位,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十分期待自家孩子能考上本科——谈论及此时,一位母亲看向我这个人民大学的大学生的神情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是欢喜,是羡慕,是向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教育能创造更好的未来,但是贫瘠的教育资源似乎就是天生的限制,不均等的资源分配更是雪上加霜。</p> <p class="ql-block"> 也许当前教育制度是相对公平的,它有照顾弱者,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但是,在当今社会教育方面城乡差异依旧显著现状下,这样的教育制度在现实面前也不禁黯然失色。而医疗条件的差异的原因与改善方式也是类似。</p> <p class="ql-block"> 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应该反思农村教育医疗条件匮乏的问题的原因,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标签式观念,资金不足,竞争之下的恶性循环,还是其他的因素……总之,我们需要思考,也需要行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投入,给农村的孩子们有谋求美好未来的更大机会,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人情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 听,是乡亲们亲切的问候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 年关将至,回到家乡,又能够再一次重温团圆的温馨。沸腾的火锅冒着香气四溢的蒸汽,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喜气洋洋的红包被塞到我的手里,映入眼帘的是满桌的美食和家人的谈笑,耳边回荡的是邻里的呼声和诚挚的祝福。这是农村才有的热烈,这是家乡才有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城市里邻里之间只有点头之交,有时甚至连邻居换了都不知道,农村的人情味浓得多。走在路上,乡亲们会和过路的人打招呼,无论双方是否相熟;每每傍晚,海边总有三五老人在谈天说地,开开玩笑,聊聊生活;当遇上红白喜事,村里的亲朋都十分自觉地相互帮助,甚至无需多加言语,就主动地出钱出力,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和心照不宣的默契;过年回家,拜访亲朋,茶烟缭绕的桌边是大人们在聊天,谈的都是身体最近是否康健,疫情防护要注意什么,或是催着谁谁家的小伙子赶紧娶媳妇,或是恭喜谁谁家的乖孙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都是生活里很平淡的小事,却是那样令人感到放松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 犹记我到一户农户家里调查时,家里的奶奶不动声色地打开一小盒饼干,特意摆在了离我最近的位置,谈话间几次喊我的名字,似乎是会忘记,又似乎是怕忘记。临走前,老奶奶又从里屋拿出两盒零食塞到我手里,中间还夹了一包红彤彤的红包。那只是一个与我素不相识的老人啊,看着老人有些迷离却满是慈爱的眼神,我悄悄红了眼圈。</p> <p class="ql-block"> 湖尾村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守望相助、互相温暖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归根的游子</b></p><p class="ql-block"> 听,是久违的乡音“哇系哦美郎”(闽南语:我是湖尾人)……</p> <p class="ql-block"> 湖尾村,是中国一座东南沿海的小村落,亦是著名的侨乡,其中前往菲律宾的华侨尤为知名,并且都有成立相应商会。这次调查的时候,也有遇上在菲律宾做生意的湖尾村人,他们慷慨热情,兴奋地讲述着在外生活的趣事,但是也无比怀念家乡——他们笑着看着面前金灿灿的炸鱼“菲律宾可没有这样香的沙鮻鱼”,他们每年过年几乎都会回来,会会许久不见的老友,尝尝思念已久的茶香,他们甚至翻新了老家原来的房子,从崭新的现代式房屋的大厅望去,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 同时,湖尾村作为位于晋江市南部内海港湾围头湾的半弧形中心地带,西南遥对大金门岛,最近距离仅15公里的村落,天气晴朗时,隔海遥望,金门岛就在面前,近得一步就可跨过去。但这一步的距离,又是需要无数坎坷艰辛才能真正到达。祖国和平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身为湖尾人的我们更是期盼两岸关系融洽,台湾真正回归祖国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 有许多湖尾村人也曾移居至台湾,大部分都还有回来认祖,甚至有许多老人,年轻时出门打拼,在外地过了小半辈子,到了年老之时却愿意回到乡村来安享晚年,选择在故土逝世,葬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也许这就是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情怀吧,游子远游,可游得再远,终究是要回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福礁誓石舟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里烟波随潮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蓝蓝的海蓝蓝的穹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晴时凌波亭里抒乡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雨里凫美滩头赏美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里,是胜境,也似仙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片片渔舟归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落霞与孤鹜共天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闽南与金台隔海遥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晨船儿出海去撒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暮归来鱼虾满船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里,是侨乡,也是渔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厝番楼牌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雕梁画栋极传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晨起老厝天井听细雨纷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傍晚的海边一起看落日西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埕内小伙伴把酒慰风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里,有亲人,也有故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叔伯爷孙兄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海为家各东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不五时齐家来团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庙口听叔公讲天捉皇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祠堂里拜公敬祖谈乡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里,是摇篮血地,也是归根祖地</p> <p class="ql-block"> 似箭的光阴,海风侵染的土地又一次送走了一个陌生而熟悉的故人。从车窗向后看,只见低矮的平房慢慢消失在视线,最终只剩匆匆一瞥。</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临海的小村庄里,孕育着最美的乡土,最暖的人情,最赤诚的希望,最虔诚的祝福,如海水般浩渺,如波光般闪耀。相信,终将,凛冬散尽,星河长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傅煜翔,</b>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22级大一学生,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湖尾村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后 记</b></p><p class="ql-block"> 湖尾村,是我从小长大的老家——一个在东海边上的小村庄,古时虺湖向西南方向延伸的窄长的尾部,称为“湖尾”。我对它更多的记忆停留在儿时,但现在的湖尾村早已焕然一新,记忆里落魄的小村庄的模样早已无影无踪,新的印象在奋斗的岁月里被一次次刷新。</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发展,响应时代号召,湖尾村的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已取得了不小成就——道路基本全部实现硬化,汽车可以在路上平稳行驶;村里花费30多万重金将村里卫生承包给专业环卫队,为村民们搭建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学生们手绘的壁画代替了杂乱无章的小广告,通过多彩的线条大力宣传乡风文明和农村特色;整治后的古厝庭院呈现“微景观”“小型园林”的特点,变“脏乱差”为美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有名的“泳装嘉年华”在海滩举办,大家在七夕夜里穿着泳装一展风采,在大海的注目下深情表白;农业局提出的“趣味跑”项目将在明年降落在湖尾村,将打通沪厝埯、湖尾、嘉排、三欧四村,连成以湖尾村为中心的一条线路。</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湖尾村获评“福建省乡村旅游村”、成功推荐申报“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其中,赶小海是当地的特色旅游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重山·赶小海》</p><p class="ql-block"> 乘风追日赶小海。谁家儿共女,携眷来。白叟黄童玩得嗨。落日下,余晖映鱼排。</p><p class="ql-block"> 围网半弧开。鱼虾蟹贝鲎,滩上捭。一湾之隔望金台。黄昏后,八赛胜蓬莱。</p> <p class="ql-block"> 赶小海的过程,是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亲自下海动手捉鱼虾,丰衣足食;亲身体验闽南渔耕文化,开阔视野;在与海水的嬉戏中感受劳动的成就感,快乐而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泉州左手国际旅行社负责人颜向荣在采访中曾说:“在我们整个闽南,赶小海基本上算是比较具有独一性的一个目的地、景区。我们晋江的这个滨海城市,其实是非常缺少这种元素的景区,所以我们作为旅行社行业来讲,我们也很重视这个景区的推广。”</p> <p class="ql-block"> 落霞逐日送归航,孤鹜齐飞景未央。千里烟波随暮淡,一曲渔歌共天长。湖尾,是渔乡,是侨乡,更是我们的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