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30日 月山寺景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原古刹月山寺位于河南焦作博爱县境内,面积9平方公里。景区内仙山琼阁,胜迹荟萃,景致奇异,是一处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月山寺始建于唐代,时名“清风寺”。明永乐三年改为月山寺,沿用至今。月山寺依山而建,雄伟壮观,主要有连环井、七星塔、望景台等景点。月山寺历史上曾与白马寺、少林寺并称为中原三大名寺,为豫北地区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中华三大拳之一的“八极拳”即发源于此,武林中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span></p> 概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月山寺位于河南焦作博爱县境内,面积9平方公里。景区内仙山琼阁,胜迹荟萃,景致奇异,是一处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月山寺始建于唐代,时名“清风寺”。</span></p><p class="ql-block"><br></p> 地理位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月山寺始建金大定17年(1177年),原名“清风庵”。大定二十年,赐名“大名禅院”。元至正六年,永乐三年,都曾重修,天顺戊寅赐名“宝光”。清代以后更名“月山寺”。民国17年改为“中山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月山寺依山而建,雄伟壮观,主要有连环井、七星塔、望景台等景点。月山寺历史上曾与白马寺、少林寺并称为中原三大名寺,为豫北地区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的八极拳术,曾引得不少帝王将相到此观光朝圣,文人墨客前来驻足赏景。明永乐皇帝、大乐律学家朱载堉以及乾隆皇帝都曾到此游历,并留有“日晒青色色愈翠,月照禅堂寺更明。曲径幽雅赏不尽,不辞劳苦晚登程”名句。</span></p> 发展历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月山寺的第一个官名——大明禅院就是金世宗赐的。月山寺建于金正隆三年,最初称“清风庵”。因建于兵荒马乱的金代初期,没有官府的批文,是没有得到官方批准的寺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历代统治者为利用佛教来束缚人们的思想,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对佛教实行有效的管制措施。一方面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如免除赋税、徭役等措施,大力提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方面又怕僧尼、寺院过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对僧籍、寺籍、度牒管理极严,对没有寺籍的寺院,轻则责罚,重则驱赶僧尼,勒令取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开山祖师空相为名额一事四处奔走。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完颜雍“诏访寰宇寺院,有名迹者,咸敕名额。”于是,空相禅师风餐露宿,一路化缘,徒步行走至中都(北京)陈情,几经周折,终于恭请金帝完颜雍敕得大明禅院名额(详见《明月山大明禅院碑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风庵被敕为大明禅院后,便成了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寺院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通过医治病痛、舍医送药、设棚舍粥、救济难民等广结善缘,使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涌向大明禅院,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座座殿宇,一排排寮舍在明月山上相继建成。据金大定十六年(1176)立的《明月山大明禅院记》中载:“在碧溪岩畔,于清风谷内,修一所精蓝,大小屋舍,一十四年功将了毕,永为圣迹,将作选佛之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上,月山寺为中原四大佛教寺院之一。即东有开封相国寺,西有洛阳白马寺,南有嵩山少林寺,北有月山宝光寺(月山寺原名)。月山寺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当时寺院规模宏大,有房舍千馀间,寺僧数百名。除正寺外,在寺东山坡上(即现在的铁路学校,月山火车站一带),还修有东西下院,兴办义学。东下院习文、学医,西下院习武,传授“八极拳”。整个寺院除山水秀美,环境优雅外,寺内还有“清风殿、连环井、凤凰台、苍公洞、大士阁、望景台、将军柏、课蜜泉”等8大景和“迎风壁、七皇塔、钟鼓楼、水龙头”等7个小景。因此,历代文人墨客,甚至皇帝常来此游览,拜佛者甚多。传说元末朱元璋遭厄运时曾在此为弟子,其四子朱棣亦在此屯兵(现尚存藏兵洞);明末大书法家、政治家王铎也曾为“大士阁”题匾“极目中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乾隆皇帝与圣母皇太后也曾到此游览、拜佛,曾赐匾额和对联。对联为:功德水周环金客印月,吉祥云飘渺宝界凝香。匾额为:慈意云垂,无尽光明,六通圆满。并题诗一首,即有诗为证:“月地由来号月山,蜿蜒一径入云关。真成七宝光无定,消受三秋趣以闲。平野色含菁峭外,飞泉声在翠微间。心疑开土幽居处,欲辨残碑藓已斑。”“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span></p><p class="ql-block"><br></p> 05月31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目的往郭亮村和红旗渠,两个景区是我最大的盼望已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坡度越来越多,挑战真不小,并且我的信心度和自我控制非常强大,能闯过各种各样的困难。</span></p> 郭亮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万仙山的第一分景区。</span></p> 历史沿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东汉末年,连年灾荒,加上地主和封建官府的剥削压迫,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儿子——郭亮,率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反抗压迫,农民纷纷响应,跟随郭亮,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慌了手脚,屡次派兵镇压,只因山高路险,皆遭失败。后来,就采取了封官许愿的办法加以利诱,当时郭亮手下有一将领名叫周军,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率领官兵前来镇压。因寡不敌众,郭亮只得退守西山绝壁,后因周军围困,粮草断绝。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一自然村(今“会逃站”)。这个悬崖上的山村,人们为纪念郭亮,在建村时便将村名取为“郭亮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郭亮村人多姓申。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回原,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当年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河南,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 。整个郭亮,只有申明富一人于60年代参军后离开了郭亮村。每逢夏季村民总要受到山洪、滑坡的侵袭,房屋倒塌。但事后村民又痴情地垒起“新家”,死守在这里,汲取着祖辈的先训和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2年为让乡亲们能走下山,13位村民在申明信的带领下,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钎。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手力,历时五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2万6 千立方米的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于1977年5月1日通车。为此,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条绝壁长廊,被日本裕田影视公司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 06月01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气非常热,连续上微坡快二十公里,感觉不是一般的小微坡,坚持到底。这是最后一站了,可以说在此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br></p> 红旗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旗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27],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span></p> 建设背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元代山西潞安知府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0年后,红旗渠漳河水源减少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极为严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2年1月10日至13日,水利部副部长严克强到冀、豫、晋三省沿浊漳河察看水利工程及水源利用情况,对红旗渠水源减少及工程老化极为关注。[13] [13] 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的河南省代表团,在代表王宝莲(女,林县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文广积极倡导下,32位代表联名提出红旗渠急需更新改造,要求国家给予扶持的议案,引起水利部的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对红旗渠一干渠向化肥厂、火电厂工业供水工程动工复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英南分干渠第一期翻砌铺底技改工程动工。该工程从小店乡油村起,到采桑乡大石岭止,全长18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上游蚕沟渠段被炸,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及时组织复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南省计委下文批复,同意红旗渠进行技术改造,国家给予一定扶持。整个工程工期5年,总投资7224万元,干渠以上列为国家计划投资299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00万元,省补800万元,市县自筹1199万元,干渠以下列为地方自筹4225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2年8月22日,红旗渠总干渠盘阳段两处渠墙同时破炸,炸毁长度33米,60米严重裂缝,盘阳村遭到渠水袭击,损失惨重。中共林县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及县人民武装部领导赶赴现场,分头做群众工作,组织救灾。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及时组织抢险,昼夜不停,冒雨奋战,恢复通水。此事件为建国以来罕见的爆炸破坏水利工程案件,在沿漳河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三县(平顺县、林县、涉县)反映特别强烈。事件震动全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4年6月26日凌晨3时许,林州红旗渠总干渠赵所管理段35+700处出现坍塌,附近村庄受湮,发现险情后,相关部门随即通知疏散人员并开闸泄洪,尚无人员伤亡报道,各项抢险救援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渠道管理员发现该情况后,当即通知赵所村用喇叭广播疏散人员,同时上报红旗渠管理处、林州市防汛指挥部、林州市政府及漳河上游局,第一时间启动上下游五座泄洪闸泄水。林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村镇、水务局、红管处、民政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先后赶到现场查看情况,掌握灾情信息,组织力量抢救群众财产,指挥抢险救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6年2月17日,安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红旗渠申遗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7] 借助红旗渠通水50周年的机会,林州市召开了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动员大会,这标志着酝酿多年的红旗渠申遗工作正式启动,清华大学建设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已经加紧对红旗渠文物保护的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 建设过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面临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今林州市)。 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3.粮食(只有3000万斤)</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span></p> 错估形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林县县委开始对引漳入林的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上7万人,每人1米,2月初动工,大干3个月,5月1日就能通水。”开工后不久才发现,已有近4万人摆在水渠的沿线上,却看不到有多少人。领导、劳力、技术力量分散,漫山放炮,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炸坏了渠底,急需要抓紧干的关键部位的工程却不能按时拿下来,工程质量、安全都没有保证,进度十分缓慢。特别到山西段,群众意见很大,纷纷反映“白天黑夜炮声不断,碎石满天飞,毁了树,砸了瓦,牲口吓跑了,房也震裂了”。 原想着几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才清醒地意识到,这么浩大的一个水利工程,必须要打持久战。</span></p> 众志成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9] 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9] 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9] 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