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博,领略国宝之美

枫叶🍁

<p class="ql-block">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灿若星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用更详实资料、文物展示了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是华夏文明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其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布局设计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特点。整座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朴凝重的格调,表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间构图特色以及千百年来早已潜入中国人空间意识中的“超似像外,得于寰中”的东方宇宙哲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共分三个展厅,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生产、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展厅有七个单元组成,主要展示陕西出土的历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地展出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陕西历史。</p> <p class="ql-block">  “蓝田人”即“蓝田猿人”,距今已有115万年,是亚洲北部已知最古老的直立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p> <p class="ql-block">  唐朝镶金兽首玛瑙杯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p><p class="ql-block">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镶金兽首玛瑙杯,制作材料为玛瑙。杯形呈弯角形,状若一尊俯卧的牛头,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注视着前方,口部镶有金塞,可以卸下,内部有流,杯里的酒自流中泻出。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把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凸弦,线条流畅,天衣无缝。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的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金黄色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金玉材质交相辉映,使兽头造型更趋完美。</p> <p class="ql-block">  唐朝青釉提粱倒灌壶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足径8.7厘米,1968年于陕西省彬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有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壶的提梁刻有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象征吉祥;壶嘴是正在哺乳的母狮,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威武;壶身刻有一圈牡丹,牡丹花是百花之王,象征富贵,因此它又被称为“三王壶”。青釉提梁倒罐壶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唐代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国宝级文物)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窖藏文物。</p><p class="ql-block">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3厘米,重1879克。</p><p class="ql-block"> 银罐盖子上錾刻着一朵宝相花,提梁上饰菱形几何纹,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中心的团花,余白处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勾喙抬首,展翅于花丛之间,纤细的羽毛清晰可见,灵动可爱。</p><p class="ql-block"> 其采用捶、揲、浇铸、切削、抛光、錾刻、鎏金、焊接等工艺制成。由此可见,制作者是一位十分聪慧、工序娴熟的能工巧匠。该器既创作出实用价值又充分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情趣,大气精美,是一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战国怪兽 (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长11厘米,高11.5厘米,重160克,1957在陕西省神木市纳林高兔村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这件由纯金制作而成的“动物”形金器,之所以被命名为“金怪兽”是因为其整体应用了多种动物的元素集合而成。其角似鹿、身似羊、嘴似鹰、尾似蝎。不仅如此金怪兽的两只角是由各8只小鸟而组合,且尾部也是由1只小鸟构成。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与精湛的工艺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汉代皇后印玺。(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玉玺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润泽,玺扭为高浮雕的螭虎形。玺台侧面刻有阴线框,其内雕琢出四个相互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p><p class="ql-block"> 《汉官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而韩家湾发现的“皇后之玺”,在刘邦与吕后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其形制、样式、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汉官旧仪》所载相符。专家推断这枚玉玺很可能是吕雉生前所用之物,这方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镂空金蝉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2009年征集,整器用黄金制成,作仿生蝉形,蝉的眼睛由琉璃相嵌,蝉身及羽翼镂空呈羽状纹,工艺精湛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国宝级文物)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1981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藏坑。</p><p class="ql-block"> 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金,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p><p class="ql-block"> 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这件竹节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飘渺,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幅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造成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彩绘雁鱼青铜灯 (西汉)</p><p class="ql-block">通高53.5厘米,长34厘米,重4.978千克</p><p class="ql-block">1985年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彩绘雁鱼青铜灯,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 。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两片弧形板,灯盘灯罩可以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其构思设计精巧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为汉代青铜器中少有器物。</p> <p class="ql-block">  唐代鎏金铁芯铜龙(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34厘米,长28厘米,重2.8千克,1975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草场坡。</p><p class="ql-block"> 鎏金铁芯铜龙,双足站立,龙头高昂,双目圆睁,前爪弯曲用力着地,骨节清晰可见,龙尾高扬,背上带有祥云,曲身呈腾飞状,仿佛正从天而降,整条龙形体流畅飘逸,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  葡萄花纹银香囊 (唐)</p><p class="ql-block">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p><p class="ql-block">1970年于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葡萄花纹银香囊,是古代贵族使用的熏香器皿,这枚香囊的出土印证了《旧唐书》中关于杨贵妃埋葬时,随身佩戴的金属制香囊的记载,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真容的一角。</p><p class="ql-block"> 葡萄花纹香囊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圆球形银质香囊,通体镂空,表面满饰葡萄花鸟纹饰。镂刻的花纹不仅具有极佳的装饰性,而且便于香烟飘散,其均匀对称分布,体现了对称的形式美。这枚香囊的平衡构造原理与现代陀螺仪相同,无论如何晃动,里面的香料始终不会洒落于外。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堪称“唐代黑科技”。而香囊上的葡萄花鸟纹,葡萄来自西域,代表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唐代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吸收。</p> <p class="ql-block">  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共两件,尺寸差别不大。</p><p class="ql-block"> 这对金碗碗身錾刻有大量繁复而精美的纹样。外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瓣,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又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鸳鸯、野鸭、鹦鹉等动物纹,下层为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的空白处则装饰有飞禽和云纹。如此多层次高密度的纹饰能有序、清晰地錾刻在小小的空间里,可见唐代金银工匠的高超技艺。该金碗被称为目前所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堂皇,纹饰最精美的器物之一,两件均为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秘色瓷五曲花瓣口盘</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987年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 五曲花瓣口盘,胎体较薄,釉色均匀凝润,光泽如玉。瓷器发现于法门寺地宫,为唐皇室所供奉,解开了千古之谜的“秘色瓷”神秘面纱。其精美的质量,绝妙的烧造技术,堪称古瓷之珍。</p> <p class="ql-block">  唐朝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国宝级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形状,银壶两侧用凸纹工艺各塑造一匹跃然起舞的骏马,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以示壶的重量。</span></p><p class="ql-block"> 舞马又称“蹀马”,即舞马戏,(现代马术比赛中的盛装舞步)在唐代最为风靡,更于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据《明皇杂录》等史料所记载,每逢唐玄宗寿诞,必以马助兴。其在宫中驯养了几百匹舞马,庆贺生日之时,这些舞马就会身披锦绣华服,听着音乐,踩着节拍起舞,而跳到高潮的时候,舞马还会衔起酒杯给唐玄宗贺寿。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开元杂题七首.舞马》“月窟龙孙四百蹄,骄骧轻步应金鞞。曲终似要君王宠,回望红楼不敢嘶。”描述了当时那种盛大的表演场面,这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记录的就是这样一个景象。银壶舞马形象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是难得的文物珍品。</p> <p class="ql-block">  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一个唐墓中。</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骆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的形象。骆驼上有7男乐俑和1女舞俑。艺术家大胆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窄小的骆驼背做舞台,却承载了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充满想象,可谓匠心独具。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形象逼真传神,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这也是全国唯一被认定为国宝文物的唐三彩。</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釉陶凤首壶</p> <p class="ql-block">  北宋黑釉油滴碗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底径11.8厘米</p><p class="ql-block">由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征集。</p><p class="ql-block"> 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的油滴一样,故此被称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它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据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堪称为瓷中瑰宝。</p> <p class="ql-block">  唐代狩猎出行图(局部)(国宝级文物)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高100—200厘米,全长890厘米。</p><p class="ql-block"> 狩猎出行图,原图截取时分为数幅,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训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驶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唐代马球图 (局部)(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1.6米,宽6.75米,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图绘于墓道西壁。</p><p class="ql-block"> 图画描绘了一众骑士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的瞬间场面。绘画者通过对人物、马匹姿态、动势的把握,将马球比赛中的速度与力度表现的十分到位。无论是人还是马的细部描绘,都给人一种古朴奔放的美感,此图是有关马球最早的印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  钟山石窟 (宋)</p><p class="ql-block">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安定镇东一公里处钟山南麓,始凿于宋平治四年(1067年)其后代均有凿修。现有5窟坐北面南,总面积500平方米。窟四壁和坛柱四面浮雕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极富神韵,其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彩绘仪仗俑群</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p><p class="ql-block">西安市长安区简王井村</p> <p class="ql-block">  往事已数千年,透过瑰丽奇特的中华遗宝,我们仍可以感受到穿越千年的盛世风华和文明之光,品味那独特的历史记忆。</p>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