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养育19-艺术美之五:抽象美

孙岫

<p class="ql-block">今天出了一点“意外”,是用美篇和现场的大朋友小朋友分享这个绘本的。</p> <p class="ql-block">《小蓝和小黄》非常容易被当做很“简单”的绘本。如果我们先来读一读“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评论这个绘本的文字,或许你会和我一样,对《小蓝和小黄》有全新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仔细读《小蓝和小黄》,书中的任何一个画面,都让人想象不出比这更简洁、更完美的表现了。我被这贯彻了“游戏精神”的快乐设计所感动。</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精彩地表现出了李奥尼先生的设计思想。</p><p class="ql-block">特别是第一页居于方形画面中央的是主人公小蓝。这一页突出体现了作为设计大师的李奥尼非常重视的东西:既具有中心性和正面性,也鲜明地体现出紧张感和存在感等设计理念。他自己也曾说过,在他的所有作品中,这一页具有最高品质。</p><p class="ql-block">李奥尼所追求的正面感是指,直视前方互相对望的关系,他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是面对面的关系”。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面对面正视的关系正在慢慢地变弱。但对孩子们来说,这种体验很重要,而且他们还没有失去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在绘本的画面表现中,像这样能理解并接受孩子们注视的眼神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在荷兰作家迪克布鲁纳(家喻户晓的“米菲兔”的创造者)的绘本里也能感受得到。</p><p class="ql-block">(节选自”松居直先生的《打开绘本之眼》:图的力量 文的力量——《小蓝和小黄》的愉快设计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完整地欣赏这个迷人的绘本吧</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李奥尼自己说过的,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具有最高品质”的一页插画:略微偏上一点点的居中位置,一片手撕蓝色纸块,正面对着读者——“这是小蓝”——你可以想象为你心目中特定的任何样貌的一个小孩,包括他(她)的长相、表情、衣着……可以说,因为抽象,才更加形象!</p> <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的形象,小朋友们的形象,都会因为你的丰富的想象、联想在页面上生动地立起来。</p> <p class="ql-block">捉迷藏,转圈圈,上课时端正地排排坐,放学后欢快地奔跑,尽在片片彩色纸块的演绎中。</p> <p class="ql-block">作者对彩色纸块作大幅度的位置调动,以及采用浓重而强烈的背景色的对比中,是不是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小蓝寻找小黄的急切心情?</p> <p class="ql-block">好朋友有时候就是这样彼此“融入”!</p> <p class="ql-block">对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爸爸妈妈不认识自己、不要自己更可怕的事呢?</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下,当然要伤心大哭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给了孩子一个问题:假如(只是假如)你的爸爸妈妈突然不认识你、不要你,你会怎样?</p><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每个小朋友的表情都很凝重!只有一个小男生说:我会做一个妈妈熟悉的动作(真是个高情商小孩!——这就是亲子之间的深层次连接啊!)</p><p class="ql-block"> 给爸爸妈妈们的提醒:无论如何,我们都一定一定一定让孩子相信,他(她)是被接纳的,是被爱的!</p> <p class="ql-block">小绿的眼泪流了一地,然后眼泪又聚拢起来,恢复了小蓝和小黄原来的样子。这对于小读者,会获得一种直觉的满足和放松的快感:小蓝和小黄又恢复如初了!</p><p class="ql-block">对于成年人,却可以领悟到极强烈的象征意义——这不是“恢复如初”,而是“从失去自我到破坏或者毁灭,然后又重塑自我,这个过程有着史诗一般的美感!”(阿甲)</p><p class="ql-block">李欧李奥尼在此创作了一个美丽而极富力量的成长寓言。</p> <p class="ql-block">小蓝和小黄的故事在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们中间被“复制”着……</p> <p class="ql-block">你看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你发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你的体会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家长的分享:</p><p class="ql-block">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新思想。</p><p class="ql-block">对孩子的变化先接纳再了解情况,不至于让孩子感觉被拒绝。</p><p class="ql-block">对育儿的启发很多,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不能先否定,要去发现有意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孩子的变化是学习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家长可以和孩子每天、经常做这样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希望这样的画面在每一个家庭天天出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