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也讲究艺术——《美食是一种“世界语言”》赏读

一尘客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时评。文章围绕“美食”展开观察、思考、评述,立意鲜明,“美食是一种‘世界语言’”,突出美食于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特殊含义。行文紧凑, 语辞精练,意涵深远,颇为不俗。</p><p class="ql-block"> 文章大体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非正宗”中餐在国外深获好评而引发思量;第二部分是主体,主要评述传统美食在国外的演变,成为“世界语言”,以更好地演绎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特征;第三部分主要揭示美食演变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有味觉的调整平衡,有人生的千滋百味,更有文明的交流互鉴”。通篇构思严谨,逻辑清晰。</p><p class="ql-block"> 除了题目简明扼要地点明主旨外,本文的开头颇有新意:其一,以简洁的语言叙述奥地利维也纳街头中餐“奇特的组合”受“当地人追捧”的现象,使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形象感强且紧扣题旨;其二,将“切入口”放在美食“正宗”与“非正宗”实际效应的落差上,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这种好的开头,使得后文“其间的反差,值得思量”顺理成章。维也纳中餐、美式墨西哥卷饼、走红欧亚的土耳其烤肉、改良的意大利披萨、加州寿司卷等等,本土美食在落户之地的演变、受捧引发众多的思考,而文章着力于挖掘美食在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上价值与意义,将它说成是“世界语言”的,这是种比喻,也是一种眼光。重要的是,思考、评述中,文章聚焦于将饮食作为文化名片所需面对的挑战、适应、融入的交流过程,笔墨集中紧凑,不枝不蔓,充分体现时评类文章“新”“实”“效”等特征。结尾,是一个亮点,文章撷取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典型例子“酸甜苦辣:中餐旅美记”,思索、提炼出“味觉的调整平衡”“人生的千滋百味”“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叙事的笔触和哲理性表达回扣了开头,实现了文章的收尾呼应,升华了主题。</p><p class="ql-block"> 至于时评的语言,本文不止于准确、简明、通俗,在“活泼”“生动”上也用足心力,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养在深闺人未识”,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增添文章的诗韵色调,而其自身内在节律是起伏、跳跃的;“墙‘外’开花墙外香”,巧用仿词,隐喻生意,既合语境又添生机;“墨西哥人……;土耳其人……;意大利人……”,近乎排比的语句,一气呵成的语势,写足美食在世界各地的演变之情状;而“落脚、扎根、开枝散叶”则动态地反映华人在异域移入、生存和发展的历程。这些镶嵌在简明通俗中的活泼生动,客观丰富了文本语辞风采:或许,这是以另一种存在来呼应题目“美食是一种‘世界语言’”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