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磨粉包粽做芝麻糖--大杂院一号大厨(3)(回忆大杂院7)</p><p class="ql-block">大杂院里集体制作的热闹场景还有做汤圆与包粽子,引起大杂院沸腾的还有我父亲的绝活--现场做芝麻糖。</p><p class="ql-block">就像那个过年才用一次的石臼一样,院子里的石磨也是一年用一次,都在冬至前使用,每当用的时候都需要好几个大男人才把它们从角落抬到“前间”(公用的大堂),经过反复清洗干净才可用。这个石磨很庞大,上下有三层,上面两层是磨,下面一层最大,它凹成了像水槽一样,磨下来的糊状汤圆粉就从这个槽送到一个口子上,然后流到放在下面的桶或脸盆里,除了这三层还有一个推磨的炳,这是长长的一条木棍,一头是一个短短的七字型,短头的那边卡在石磨的一个木头炳的洞口,用来带动磨的转动,另一头是丁字形,丁字形的木头两头都扎着麻绳,麻绳是穿过院子上面的木梁的,推磨的时候就是握住丁字形的这一头,推的时候上面梁柱与顶板就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有时候我们几个小屁孩也想推推看,结果除了摇晃几下长柄,那个石磨按兵不动。</p><p class="ql-block">磨汤圆粉的工序很多,先要把糯米洗干净浸泡,泡得用手捏一下糯米就碎才可以磨,一般都是晚上泡,第二天开始磨,这是属于水磨。磨粉的时候,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拿着汤勺或调羹盛米的人,当磨炳转过去的时候并要迅速将米与水一起放入石磨上面的洞口,两者也需要非常默契地配合,不然那个调羹就会被打飞了。父亲与邻居们磨的时候我们在旁边看学习,母亲拿着调羹稳稳地“兜”着米(用调羹盛米温州话说“兜”或者说“雀”)我跟着外婆用小的磨也盛过米,刚开始要么不敢伸手,错过了一圈,要么把手收回来太慢,结果手就被磨碰到,有时候调羹也会被打飞,但那个毕竟是小的磨,外婆是用一只手推磨的,但是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我就觉得太紧张,我记得院子里的人好像都会熟练地操作的。</p><p class="ql-block">流在桶里的汤圆粉浆糊需要被放在一个布袋里沥水,沥干后就切成一片片摆在“米筛”(竹子的筛子)上晒,晒干了就可以放比较长的时间吃。父亲托人特制了几个铅的小口的桶,专门装一些食品,密封好就不容易受潮,但过了春节后天气慢慢转暖,接着就是梅雨天气,很多东西都会受潮变质。母亲很会整理,她在家只要遇见晴天就是洗洗晒晒,汤圆粉或干货等她也经常会拿出去晒的,但我还是看到过这些白白的硬邦邦的汤圆粉上有黑黑的小小的“硬壳虫”在爬,我觉得很恶心,但是父母与邻居们一样,他们根本不会浪费一点粮食的,于是就把汤圆粉拿出来晒,那些小虫们在阳光下都逃走了,它们寄居过的汤圆粉我们照吃不误。</p><p class="ql-block">冬至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汤圆也是很开心的事,温州人的汤圆有好几种,一种是麻心汤圆,麻心就是黑芝麻磨成粉再放上白糖,然后用猪油拌在一起当作馅,还有一种是咸汤圆,就是用鲜肉剁成碎末,然后放点老酒、盐、葱花等拌好做馅,</p><p class="ql-block">阿胜妈做的咸汤圆特别受到我儿子的喜欢,这是多年后的事了,我每次带儿子去看阿胜妈,阿胜妈就会煮两碗咸汤圆给我们吃,儿子吃得津津有味,现在还会常常说起,我儿媳也喜欢吃咸汤圆,我们曾经在温州县前头汤圆点吃咸汤圆,有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去吃咸汤圆,就会拍张照片发送哄哄他们,我相信这将会成为他们以后的回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汤圆什么也不放,就是搓成圆的,我们叫它“白眼汤圆”,意思就是只有眼白没有眼珠(馅儿),说起“白眼汤圆”让我想起一件非常令自己内疚的事,有一次我家远房的一位亲戚过来,我家有些远房亲戚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关系,只是叫他们表叔表婶的,反正来客人就要做点心,那天家里只有“白眼汤圆”了,我就做了一碗端给他吃,我们很小就会给客人泡茶做点心,但是那天我把汤圆端出来后笑嘻嘻地招呼客人说:“表叔请吃白眼汤圆吧。”话音刚落,我自己就吓了一跳,因为表叔有眼疾,温州人称之为“白眼”,但是话一出来就不能收回,我根本没有嘲讽的意思,但是我知道自己说话太不小心了,我被父母好好地教训了一顿,后来也成为我警醒的一方面。</p><p class="ql-block">温州汤圆还有几种比较有特色,一种是“麻糍”(擂沙汤圆),就是把刚煮好的汤圆放在豆沙粉里滚一下,滚烫的汤圆放在黄豆粉上面立即就满溢香味,味道的确很好。还有一种叫“油爆圆”,就是把汤圆放油锅过一下,然后放上红糖与老酒,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这些现在都还有,尤其到农家乐吃饭就可以吃到正宗的温州“油爆圆”。还有个技术活就是搓小汤圆,一个个小汤圆只有小指甲这么大,现在都是现成买的,当时我们都是用手搓,我记得自己一手可以同时搓七八个,这个小汤圆一直到现在还深受温州人青睐,温州人订婚结婚时必吃小汤圆,新郎新娘交换汤圆,寓意结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戚朋友来都要吃上一碗,搬新家也要吃汤圆,不仅给来客吃,还要分给邻居吃,记得邻居或亲戚朋友家有喜事,我都会去帮忙搓汤圆,而这些“技能”都是在院子里学会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包粽子的技能我先是跟外婆学习的,最初用沙子代替米反复跟学,后来再跟着父母不断实践。端午前的大杂院又是一个热闹的场景,因为大家都要开始准备“扼粽”(包粽子),</p><p class="ql-block">一盆盆水浸泡着“粽箬”(就是箬叶,因为包粽用,温州人称之为“粽箬”)与“棕榈蒲”(就是扎粽子的带子,现在都用各种线去扎),糯米也是经过浸泡的,同时还准备好粽的馅儿,咸的有肉粽、“蚕豆粽”(其实是豌豆,温州话蚕豆与豌豆刚好与普通话相反),甜的有豆沙粽、金丝蜜枣粽等。包粽子有很多讲究,首先两片“粽箬”是背对背放好,折一个“畚斗”(簸箕)型,左手握住“畚斗”右手把米放进去,放一小半米就把馅放进去,然后再把米放满,右手把箬叶拉过去盖住粽的开口处再折回来,这个动作有点难,弄不好就散了,而最难的就是用“棕榈蒲”扎整个粽子,这可是一个“等边四角实体型”的东西,用棕榈把它扎好实在要花点功夫去学,要不然粽子入水煮,它们就“脱衣洗澡”去了,这是用“一手”扎成的,不像现在商家都是用线扎了很多圈,这样当然省事了。我们小孩子包的粽子都特别记号一下,最后就看会不会去“洗澡”了,父亲包的粽子特结实,因为力气足技术好,绝对不可能会去“洗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道工序就是淋“灰汤”,“灰汤”就是用稻草烧成的灰,然后放在一个沥水蓝里,用水一次次地淋下来,淋下来的就是“灰汤”,粽子就放在“灰汤”里煮,煮好后粽子就不是白米饭的颜色,而是棕褐色,味道吃起来也比白米的好,而且“灰汤”属碱性,对身体很有好处,我就特别喜欢吃灰汤粽。现在温州大家小巷还可以看到写着大大的“正宗温州灰汤粽”的小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粽子10个称为“一担”,“棕榈蒲”打一个大节,一边5个粽子,拿起来就像一根扁担挑起10个粽子,温州人现在还是这样做的。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开玩笑说法,如果谁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旁边人就会说:“哦,没吃饭啊,粽吃几担了?”意思是没吃饭其他的东西吃得很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扼粽”一般都是全家总动员的,而且院子里常常是几家都在同时进行,梁上放下一个长长的勾绳,一大摞的“棕榈蒲”吊下来,几张板凳上放着大“脚盂”(木制的盆)或者米栳(竹子盛器,就是竹子编的用来晒农作物或食品的,温州人叫它们“簟儿”或“栳儿”),“扼粽”的时候是一片欢声笑语,有时候几家还来个比赛,“你拉的粽扼好罢没啊?”(你们家的粽子包好了吗),你可想象这粽叶飘香其乐融融的画面是多么的温暖,多么具有生活气息啊。</p> <p class="ql-block">令大杂院沸腾的不仅仅是集体项目,还有我父亲的“独角戏”--制作芝麻糖,这个活院子里谁也不会,但谁也愿意过来观摩,那气氛当然是相当热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芝麻糖是父亲的“手艺”,可谓是“童子功”,听父亲说他们年少的时候都要去学点“手艺”,用来养家糊口,免得将来没饭吃。我看了很多次,也听了很多次,但是叫我按照父亲那时候的传统做法,我到现在也不会做,还好我不用凭这“手艺”吃饭,还有现在现成的太多,制作的工具也太多,也没人自己在家里折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芝麻糖之前,父亲先准备好各种所需的料,并且都是先称好斤两,比如芝麻、白糖、花生仁等等,首先是“熬糖”,我只看到那个大大的铁镬放下水再放上很多糖,就开始煮,父亲拿着一个大铲子不断地去搅,慢慢地糖水上面就打起了很多泡泡了,颜色变成棕黄色,父亲用铲子舀起来慢慢地倒下,舀起来又倒下,这叫“拉糖”。后来我就看到铲子挂下来的糖水晶莹剔透,像一片片丝绢飘飘而下,父亲再用手抓一点糖放在旁边一个小碗的冷水里,那个丝绢马上变成了漂亮的糖冰片,其实父亲是看糖熬得怎样了,太老了就会苦,技术就在这里,火候把控很重要。当父亲觉得恰到好处时,就把旁边的芝麻倒进去,然后非常非常费劲地搅拌,就一会儿功夫,铁镬上已经看到一大团的芝麻团了,只听见父亲吼了一声,叫旁边人闪开,然后快速把镬里的芝麻团倒到旁边的木板上,这个时候说时迟那时快啊,真的像听评书一样的紧张,我的心都砰砰直跳,芝麻团上滚着热气,父亲用手快速将芝麻团压扁,然后拿刀三下五除二地切起来,我看父亲都是憋着气灵敏地挥舞着刀切着,因为过一会儿冷却了就不能切了。做芝麻糖考量的岂止是眼快手紧啊,还需要足够的力气,更需要赴汤蹈火的不怕烫精神,当然还要注意“眼观六路耳听一方”的把控全局、掌握度的问题,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现在都是用机器,或者在家做一点都有磨具,哪里能体会那个时候的紧张气氛啊。就这样,美味可口的芝麻糖闪亮出炉了,在旁边的人都可以品尝这对于我而言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芝麻糖了。父亲还做很多花样,比如麦芽糖、花生糖等,这里就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父亲也没有凭这个“手艺”吃饭,而这个“手艺”却让他记了一辈子,父亲暮年的那几年,我几乎每天陪他出去散会儿步,年轻时那么健谈的父亲晚年的时候都不大讲话,为了促使他讲话,我总会找很多话题与他聊,其中让他讲述制作芝麻糖的过程讲得最多了。我还不仅自己与他说,还经常让儿子问外公芝麻糖怎么做,老父亲总是不厌其烦津津乐道,我知道说起这些话题肯定是把他带到了过去充满活力的年代,父亲在医院的最后几天还跟我说过芝麻糖的事儿,而这一切都如风而去,现在成为我永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过年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几天时间一直下雨,冬天的雨声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大杂院父亲做芝麻糖的热闹场景,于是我在雨声中怅然写下了一首小令:</p> <p class="ql-block">长相思.春节思念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年忙,过年忙,</p><p class="ql-block">酱肉松糕芝麦糖,</p><p class="ql-block">花球排骨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难忘,总思量,</p><p class="ql-block">冷雨敲窗风转廊,</p><p class="ql-block">今宵思梦长。</p><p class="ql-block">2022年壬寅年春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杂院的这些画面早已走进了历史,我详细记录它们只是希望后人能透过我的文字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某一个大杂院的真实生活,从而更加了解温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个视频是我陪父亲到公园散步自拍的,那是春天时节,公园的地上水池里有很多青蛙在跳跃,于是我就问父亲青蛙的种类,父亲侃侃而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7.10 于温州</p> <p class="ql-block">“大杂院的回忆”已经发了7篇,有兴趣请看前面我6篇,感谢你跟着我的文字穿越到温州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祝你夏安!</p><p class="ql-block">回忆大杂院1</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06bnq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大杂院的燕子飞了(回忆大杂院1)</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忆大杂院2</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3hp7v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我记忆中的大杂院 (回忆大杂院2)</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忆大杂院3</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cjbzz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大杂院的娱乐时光(回忆大杂院3)</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忆大杂院4</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0v55y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夏夜回响(回忆大杂院4)</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忆大杂院5</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ld9ep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大杂院一号大厨(回忆大杂院5)</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忆大杂院6</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lg5uc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大杂院一号大厨(2)炊松糕与捣糖糕— 回忆大杂院6</a></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来自网络,我怎么也找不到我们大杂院的那个石磨</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我今天早上吃的粽子,现在店里的粽都是用线扎的</p> <p class="ql-block">大杂院一号大厨</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7日是我父亲离开我8周年的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本文描写的都是老温州人与“吃”有关的事,你可以从字里行间穿越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入我儿时的大杂院,了解我的父亲,了解更多老温州的故事,因篇幅很长,我就分四集发表。</p><p class="ql-block">第一集:黄鱼与过年</p><p class="ql-block">第二集:炊松糕与倒糖糕</p><p class="ql-block">第三集:汤圆粽子芝麻糖</p><p class="ql-block">第四集:日常饮食与厨艺传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