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团队还算不错,一共才21个人,配有一个领队小张,一个摄影领队娜娜,是两个西安姑娘。团里没有小孩,老人也不多,60岁以上的人加上我才3位,孩子、老人多了势必会拖累全团的节奏和进度。果然在后来的活动中全团都能按时集合,正点发车,当然这和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分不开的。<br> 2019年7月21日,早晨6:30点,我们为了赶时间没在酒店用早餐,而是在车上发早餐,便从兰州出发,向这次出行的第一站——拉卜楞寺进发。<br> 车出兰州,领队小张便娓娓道来,让大家看窗外建筑物所发生的明显变化。山川河流,蓝天白云,牧场田野,让明媚的阳光打扮得格外耀眼,一个“新世界”突然涌现眼前,我们仿佛一下子闯进另一个“自由王国”。但很遗憾的是海拔越来越高,我开始有些轻度的高反嗜睡,虽然我努力的想听她讲的那些,怎奈眼睛无论如何也睁不开,脑袋像磕头机一样的东倒西歪。闺蜜说真想把我的丑态照下来,只因我俩坐的太近无法拍照。还好是我俩坐的太近,也算是保全了我的“尊严”。<br> 突然,我被车内的吵杂声惊醒,睡眼朦胧顺着大家向窗外望去,哇!好美啊。洁白的藏包,五彩的经幡,鲜艳的花朵,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泊,水中山的倒影,太完美了。无奈我们的车不能停,因为这里的路太窄了,我们的车有点大,停下来会堵塞交通。这几张照片是团里的驴友发的,不算盗版吧。 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这次出行的第一站,素有“第二西藏”和“东方梵蒂冈”之美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夏河县以大夏河而命名,但却因拉卜楞寺而闻名,在藏族人民的心中,拉卜楞寺几乎是仅次于布达拉宫的存在。两山夹一谷,哗哗雪山水从拉卜楞寺前流过,苍山在,水长流,流水带着佛的旨意,不舍昼夜,流向遥远的大海。由于连日来的暴雨,使原本清澈如洁白的哈达的大夏河,变成浑浊的黄水汤,湍急而下,气势汹涌地流淌着,发出巨大的响声浩浩荡荡,奔流东去。 过了大夏河,便是拉卜楞寺,当身边皮肤晒得黝黑的藏民穿梭而行时,当那些身着袈裟的喇嘛犹如一道道的红色浪潮涌入视线时,真真切切的告诉我们——真的到了藏区。我对这里不甚了解,喇嘛、藏民、游客,熙熙攘攘,成了我对拉卜楞寺的第一印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事实上,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大同小异,除了景点本身的不同之外,其余都是各式各样的游客,不过我还是非常激动的。<br> 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排长长的转经桶,这里的僧人告诉我们,拉卜楞寺不仅与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和青海的塔尔寺被齐封为格鲁派六大藏传佛教寺院,它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转经长廊。共1700多个,环绕整个寺院,长达3.5公里,很是壮观。转经长廊的人群中,很容易分辨出游客与藏民,不仅仅是衣着和肤色,更主要的是脸上的神情:游客们大多是新奇甚至是带着点戏耍的姿态,装模作样的抚着转经桶,另一只手还不忘自拍着!而虔诚的藏民们,他们则是以严肃而又庄重的神情抚着转经桶,因为这是他们的信仰,他们认为,长长的转经长廊,是他们的希望之路,是他们的灵魂超越尘世,进入天国的通途。所以,虔诚的藏民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一代一代,永不停息地在这里转经,祈祷! 拉卜楞寺很大,要走十几分钟才能到寺院大门。我们走在这些巷子里。经过一道道红褐色的砖墙,看着浓浓的雾霭、炊烟从寺院散发出来,可以细微地寻觅众僧的一些生活轨迹,体味日常生活中浓浓的宗教氛围。 拉卜楞为藏语“拉章”的转音,意为佛宫所在的地方。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有18座金碧辉煌的佛殿,万余间僧舍,鳞次栉比,金瓦红墙,气势非凡。其中,以六大扎仓最为著名。扎仓,藏语意为学院。六大扎仓即六大佛学院:修显宗的闻思学院,修密宗的续部上学院、续部下学院,修天文的时轮学院,修医药的医药学院和修法律的喜金刚学院。其中,闻思学院为全寺中心,有前殿、正殿、后殿三大部分。 在正门附近,领队把我们交给了一位身穿红色僧衣的中年僧人。他用流利的但略显生硬的汉语给我们介绍着拉卜楞寺的历史:拉卜楞寺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康熙年间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选址初建,经过历代活佛的不断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的佛殿。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藏学院。<br> 来这里之前,除了知道拉卜楞寺的悠久历史外,还知道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的高等学府。而身临其境后,更见识了拉卜楞寺喇嘛的博学。在这里参观,全程由僧人讲解带队,国人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讲解,外国人用流利的英语讲解(在我们前面的一个团是老外),就这点,我真的是佩服!据说,这里的僧人不仅佛经研究的好,外语更是了得,除本民族语言藏语外,最为流利的三种语言是:英语、德语、法语(原因是最先涉足这块净土的游人大多都是老外),汉语都排不上前三。据带队僧人介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寺院内收藏经书典籍约六万余册,为全国珍藏经书最多的寺院之一,有哲学、医药、历史、宗教、传记、数学、诗词类等。<br> 拉卜楞寺最大的就是闻思学院经堂,又称大经堂,藏语称铁桑浪瓦。走进拉卜楞寺大经堂,灯光稍有昏暗,酥油灯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殿内肃穆静谧,佛教的那神圣与庄严的气息油然而生。 拉卜楞寺除了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之外,还有一个特色——酥油花。拉卜楞寺的酥油花,是放在酥油花博物馆,或者叫酥油花大殿里面的。酥油,是从牛奶中提取的。据说20公斤的牛奶,才能提取一斤酥油。酥油花,就是用这种牛奶精华制作而成。 据说1000多年前, 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曾经带来一尊释迦摩尼的佛像,供奉在大昭寺中。按照佛教礼仪,佛像前面的供品,需要有鲜花供奉。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上哪里去找鲜花呢?所以就只能用酥油,雕塑成花朵的模样,供奉在佛像前。后来,酥油花就此流传了下去的,成了藏区所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 拉卜楞寺的酥油花,制作选择在冬季,一般每年的11月份开始,至新春的正月十五,耗时三个月才能制作完成。制作酥油花需要从圣河——大夏河中取出一盆盆带着冰块的冰水。制作酥油花的僧侣们,要把双手浸泡在冰冷的水中,让手指的温度降至0℃,同时大殿的温度也要保持在0℃左右,才能开始制作。每当觉得手的温度升高后,就需再次浸泡在冰冷的水中,让手指的温度再次降至0℃。拉卜楞寺 ,惊艳绝美的酥油花,就这么一点点,在痛苦和执着中诞生了。酥油花,被雕塑成各种各样佛像、花卉、飞禽、走兽、树木等等,鲜艳美丽的酥油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美轮美奂。 走出酥油花博物馆,我和同伴突然有一种想法,想去探寻僧侣的生活,我们开始了拉卜楞寺自由行。 也许正好赶上僧人们下课时间,身着红色僧衣的僧侣或独自、或三五成群地走在路上,从我们身边走过时,他们有的回头来给我们一个友好的微笑,也有的匆匆而过,没有任何任何表情,还有的自顾自的行走,放佛天地间只有他独自独行。 我不曾来过拉卜楞寺,望着裹着红衫,露着大粗胳膊的喇嘛和那金灿灿的庙宇,突然仓央嘉措的那首诗隐入脑海:那一夜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祈福,只为触摸你的指纹;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走出拉卜楞寺,再一次回头望着长长的转经长廊,转经的朝拜者们的脚步依旧络绎不绝,吱吱呀呀经筒转动的声音,古老而又绵长。虔诚的朝拜者,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动着那一个个的经筒,目光坚定而毫无杂念,口吟真言而步履匆匆,他们心中的神圣之路就是这样永不停息。朝拜着们正如朱哲琴所唱的:一部旋转的经书,上面镌刻着日月星辰,一个长满白发的故事,反复祈祷,反复祈祷,为了那摇不断地虔诚,为了那搅不散的梦境……远道而来。就为了这儿的这座寺、就为这儿的那蓝天、白云、草原、格桑花、紫外线…… 站在大夏河畔,耳边萦绕着大夏河那潺潺的流水声和转经筒吱呀呀的声响,风中弥漫着酥油花的腥味和众僧们的诵经祈福的飘渺声,看着近处错落有致的寺庙僧舍,眺望远方巍峨延绵的山脉和蓝的透亮的天空,午后的阳光,给高大的寺庙披上金装,也给大夏河的河面铺满了盈盈地金装。金光灿灿的大夏河水,与远处同样金光灿灿的寺庙遥相呼应,温暖的庇佑着一方生灵。望着对岸的高塔,这高塔犹如镌刻的菩萨金身雕像,大夏河哗哗的流水仿佛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转经筒声,载着草原的梦想和蓝天的希望,静静陪伴着僧们千百年间藏红色悠扬而执着的吟唱。 大巴车缓缓地驶离了拉卜楞寺。这一去,我今生也许不再会来了。闭上眼睛,脑海中还是缭绕着香雾和那虔诚的的诵经众僧。回过头去,瞭望金顶红墙的佛殿,耸立的白塔,长长的转经廊,我不自觉地虔诚地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又慢慢滑落在胸口,心中默念,愿甘南永昌,愿拉卜楞寺香火更旺,愿藏民永远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