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废墟前的思考

杨柳岸晓风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非常值得一去,在冬至这一天,我去了当年被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焚烧了三天三夜的圆明园。</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巨大的损失之一,也是建筑艺术史上的一道抹不去的伤痕。如今再次踏入这座万园之园,心头涌现的自然是那段黑暗的令人窒息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回不到过去了。碎掉的瓷器即使粘好,裂痕依旧存在。如今的圆明园里堆积的那些太多的断壁残垣,处处透漏着苍凉,当年一把火烧掉的不仅是一座中国的万园之园,更是毁灭了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巨型瑰宝。</p> <h3>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h3> <h3>  园林面积有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景致超一百五十处,享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p><p class="ql-block">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圆明园的损毁,英法联军是始作俑者,当时尾随而来挑夫小偷等也拿走了不少文物。圆明园周围几大股土匪,还有一些不守规矩的老百姓也趁火打劫。圆明园的建筑,尤其是西洋风格的建筑,起初并未全部夷为平地,历经晚清民国,惨遭国人盗拆。所以圆明园不是一次被毁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破坏被毁的。</p> <h3>  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h3> <p class="ql-block">  游览圆明园四季皆宜。春天草长莺飞,一片暖春景色。每年有踏青节,非常热闹。 夏季树翠水丰,可在皇家园林避暑乘凉。 秋天圆明园中菊花盛开,秋高气爽。 冬天的圆明园雪景更是所有摄影师的梦想景观。</p> <p class="ql-block">  大水法遗址是西洋楼景区的一部分,西洋楼主要风景就是人工喷泉,清朝时称之为“水法”,翻译时取“水”之意和喷泉(fountain)“法”(F)之音合译而成。西洋楼景区的喷泉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形成了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此前举国关注的十二生肖铜像,就是源自西洋楼景区的海晏堂。如今只残留一些坍塌倾斜的大理石柱子了,夕阳斜照更显凄凉。 </p> <p class="ql-block">  目前保持比较完好的就是黄花阵,它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迷宫使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中式凉亭,现在错误地复建为一个西洋凉亭。当年每逢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得名黄花阵。</p> <p class="ql-block">  从景区地图上看,圆明园很大,但实际上大部分区域都是树林和水域,只有那片残垣断壁在那里伫立了百余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