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半年,高中同学黄晓琴专程给我送了一本《白斗坪——撩起沉睡的记忆》(以下简称“撩”),开始不当回事,心想不就是你们腊尔山知青自己写的回忆录吗,更有同学说:“编什么书呀,现在谁看书?”但我还是将此书放在客厅茶桌上显眼的位置。记得那天下雨在家无事坐在沙发上翻开了《撩》,大气的红色封面、腊尔山知青纪念碑、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上写着毛主席语录“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还有从知青队就地转干的带队干部向秀珍所写的的“编辑说明”,带队干部杨正斌所写“序言”,知青田小平写的“后记”,特别是封二一整版的《凤凰县腊尔山知青队建队五十周年》132名知青上山聚会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感到这是一本不寻常的知青回忆录,使我对《撩》这本书来了兴趣,越看越想看,一有时间就“撩”起来。</p><p class="ql-block"> 《撩》由26名凤凰腊尔山知青所写的50多篇文章及《腊尔山知青文史资料》400多幅图片扫描件组成,共322页,10多万字,应为凤凰县知青出的第一部知青岁月“专著”,可称知青文学,值得推荐,值得一读,特别是我们当过知青的人读起来会身临其境,倍感亲切。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当我读完《撩》最后一篇文章,关上最后一页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内容真实,倍感亲切。</b>书中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故事,是一个知青或几个知靑的经历。语言朴实,文笔清新,感情丰富,让人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就象坐在洁白的月光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如:黄小琴知青回忆下乡出发那天的情景写道:“外面的锣鼓声早把我的魂勾到了知青岀发的集合地……我们刚排好队,红小兵就拥上来把大红花戴在胸前,欢送仪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知青们个个跟着高音喇叭喊口号。”,黄前德知青写的“相识在冰天雪地的夜晚”,讲述带队干部、“全国劳动模范”杨秀岩队长,这个曾经见过毛主席的工农干部,在大年初七第一天去知青上任报到的路上,在冰天雪地的夜晚,以不断的咳嗽声音来到知青们中间,可亲、可敬、可爱,从此他象父母一样带领知青们在腊尔山战斗、生活近十年。文章没有华丽词语,普通、真实、真诚地撩开知青们十七八岁的青葱岁月,还原了那段轰轰烈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撩》中写到 凤凰县腊尔山知青队原是县“五.七”干校,一九七二年三月首批知青下去时均与到干校劳动锻炼的一些老干部编排到一起,年底才慢慢独立出来,先后分期分批下来241名知青。这支以连、排、班划分的军式化管理的知青队伍,在凤凰海拔8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的腊尔山台地,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融融,一切农民必干的农活他们学会了,一切连农民都没有干过的农活他们也经历了,试想一个个城里生、城里长的十几岁学生牙崽、妹崽,离开父母在白斗坪这个高寒苗寨白手起家,自谋生活,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可他们就是凭着一腔青春热血,听党话,听毛主席的话“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然不可否认这也是当年90%以上高、初中毕业生的必然选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芳华岁月,刻骨记忆</b>。书中文章回忆了当年腊尔山知青队知青们下乡时的激情、炽热、梦想、艰难、困苦、拼搏、抱团取暖的精神风貌。在短短几年他们开田、拓荒、造林、建房,实现了粮、菜、肉、油“四自给”,一月杀一头猪,不仅自己能养活自己,每年还向公社交公粮,成为湖南省唯一一个自主经营、自给自足的知青农场。其个中滋味,苦、乐、泪、累我想只有知青们自己知道。《撩》中没有叫苦,而是突岀它最仆实的感情。裴志雄知青写到:“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成为我们这代人生命最宝贵的财富,下乡锻炼使我们认识了社会,熟悉了农村,饱尝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和苦乐年华。”;朱彩知青写道“我感谢这段艰苦而充满活力的青知生活,塑造了我言行合一,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缝补妈妈”杨五珍知青“回忆四年多的知青生活,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锻炼了身体,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对上山下乡无怨无悔”。满满的正能量,令人崇敬,令人回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平凡故事,知青精神</b>。一本书一个故事,可《撩》这本书却是几十个故事组成,这些看起平凡、普通、简单的小故事中崇尚着一种精神,即:“听党话,跟党走,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史文彪知青在腊尔山知青队简史中总结的“太阳落了有月亮,月亮落了有星星,星星落了天大亮,我们这里永远是白天”知青们的豪言壮语,可称可赞的“知青精神”!放现在一些人是无法理解的,更有人说你们当年就象打了鸡血、洗过脑;是的,我们知青从小接受的就是红色教育,在学校上的第一课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的歌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岀了个毛泽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刘胡兰》、《董存瑞》、《张思德》、《雷锋》、《谁是最可爱的人》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都编进了当年的语文教材,所以,忠诚、奉献是一代知青舞动红旗的劲风及永不退色的风采!撩开那段沉睡的记忆,苦不苦?肯定回答苦!累不累?累!养猪班韩小怀知青写道:“我们和猪生活在一起,每天的嚎叫声此起彼伏,特有的味道弥漫在整个空气中,郎猪的攻击,母猪生崽的挑战性,哪一样都是对我们严峻考验,我们在纠结中适应,在蹉跎中成长。”黄前德知青讲述的知青大年初七归队的故事,冰天雪地班车开到半路打滑上不去只好返回,可坐在车上的十几个知青偏不信这个“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下车踏冰雪归队!他写道:雪地里除了知青再无行人……仿佛就是柳宗元笔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腊尔山知青,也是《撩》中最可爱之处:每一篇文章都是讲述自己所见、所遇、所想、所干的知靑经历,看似平凡,读起简单,字字句句里沒有叫苦,有的是刻骨芳华、不悔青春,无形中歌颂了一代知青人的伟大精神,使知青价值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独特文体,别具一格</b>。《撩》是一群大部分无文学功底,作者身份、年龄、阅历差异较大的人凭借自己拙笨的笔,将自己经历的知青生活原汁原味地还原社会,写岀了众人无法去想的“百科全书”,在编辑上别具一格,队史、照片、回忆文章、日记、奖状、历届下乡知青名册、聚会活动,甚至建《知青纪念碑》捐款人数等都入编其中,真是独具匠心,自成一体,字字珠玑,句句深情。知青裴志雄、黄小琴两人就各写了5篇回忆文章,试想五十年过去了,如此记忆犹新,也许一些专业作家都做不到。龙建华知青写的《初下农田怕蚂蝗》,看此标题我就立马想到自己当知青时被蚂蝗叮咬的情景。黄晓琴知青写的那篇《魔咒下的情窦初开》,再现了知青那代人的恋爱观,是的,当年阿拉金砂“知青七姐妹”中,有人突然收到一封部队军人来信,紧张的临如大敌,公开分析、讨论后将信上交了公社。就象《撩》中写道:“你们下乡锻炼不准谈恋爱,谈恋爱就是短命,就是痛苦”。特别让我感动和奔泪的是田长寿那篇《其实我真的不想走》,文章讲述了当年他下乡时胸戴“知青光荣”大红花,在敲锣打鼓的欢送中来到了腊尔山台地,他写道“这是我人生中最光荣的一天”。可进入八十年代初,当全体知青都陆续回城招工、招干、参军、上大学后,知青队均已撤队,连他所放的牛群都已解散另有其主,可那年他在家过完春节后大年初七又回到了腊尔山知青队,因他没有接到任何安排通知,他的户口还在腊尔山,望着人去楼空的知青屋,如不走将就地转为农民,他只好一个人依依不舍地搭下山的拖拉机离开了白斗坪。此情此景,本已回县知青办工作但在山上处理善后的杨秀岩队长和向秀珍干部,望着这个知青队嫁不岀去的儿子,含着泪花说:“回到城里后没有组织管你了,要听父母的话,好好生活。”,如此感人的情节,读者都会流泪,可田长寿在回忆文章中看不到任何报怨,而是以《其实我真的不想走》正面地诉说当时复杂的心情与无赖。还有当年知青们最累、最苦、最怕的到乌巢河悬崖下去捡柴一事,在刘斌知青的笔下却轻松写道“一路观景去捡柴”,风景是美,可悬崖峭壁,挑着柴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还一路观景吗?这种笑傲生活的精彩之笔,赋予了《撩》必是一部传递善良、正义、真相、才智、情感,弘扬正能量的知青回忆录和精神载体,让人耳目一新,让人在阅读中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提炼、去升华,是人类精神宝库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撩》是知靑们用青春换来的记忆,用热血与命运的抗争,用奋斗铸造的战歌,它折射出一代知青人的真实、善良、忠诚,它肯定了知靑在当年建设一穷二白的农村面貌所作的贡献是永恒不朽的。读后使人更加懂得什么叫“知青”?更好地理解了知青为什么能挑大梁,为什么能走出下海、下岗、买断工龄、自谋职业等一切生活的逆境,为什么能为国分忧、不忘初心、怀揣梦想、奋力拼搏?这都是经过了知青岁月这座特殊的大熔炉锤炼而成。作为曾经的知青我自豪、我骄傲!</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渐行渐远,拥有共同名字的“知青”们均已走进夕阳,他们相约回到小村庄的日子会越来越少,知青成为历史,但知青故事历历在目,正能量的“知青精神”不仅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我想这就是《白斗坪·撩开沉睡的记忆》的初衷和价值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韶华立志意飞扬,苗嶺扎根离故乡,已托红心经日月,但凭热血化冰霜,春耕万亩山川绿,秋纳千重稻花香,五秩情怀吟头白,丰碑沃野忆沧桑。”这是凤凰老知青、原州政协常务副主席熊福对《白斗坪·擦起沉睡的记忆》一书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总之,《撩》是一部时代感强烈的知青回忆录,更是凤凰腊尔山知青的宝贵文献、文史资料,是我们这代知青的真实写照。它撩开的不仅仅是凤凰腊尔山知青生活,而是那个年代知青岁月的真实写照,它沉淀着特殊年代全体知青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撩》更是建党102周年向党献上的特殊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