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道观

清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夏日阳平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月四日徒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晴云轻漾,熏风无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休闲避暑争相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登阳平,赏竹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龙井毛尖前后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清心修道亨半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风,丝丝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竹,入肺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成都市西北56公里,新兴镇阳平村(原光辉村),有一处在史籍上屡书不绝,为海内外道教所敬仰的神踪圣迹,它就是被道学家誉为中国道教中央教区的阳平治道观。</p> <p class="ql-block">  阳平观位于彭州市新兴镇阳平村(原光辉村),始建于东汉末年,是张天师弘道的第一个治所,属道教二十四治之首,在道教文化发展、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1994年,由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倡导并主持恢复的阳平治道观已初具规模,象征道教全真、正一两个教派将在阳平观共谋道教文化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 </p> <p class="ql-block">  成都气候潮湿,多云雾、少日照,是一个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城市。成都年平均温度16oC,夏季最高温一般不超过35oC,但却闷热;冬季平均气温约为5oC,极少有冰雪,但却很阴冷。因此,成都的最佳旅游时间是在3-6月和9-11月。</p> <p class="ql-block">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经典,以道教为主要思想渊源。</p> <p class="ql-block">阳平道观</p> <p class="ql-block">  由山门向上的石阶周边被各种绿植环绕,特别是春夏之际给人心旷神怡的感受。阳平观是道教圣地,可前往观内参观了解更多关于此观的历史文化以及建筑风貌。上山到达阳平观门口有2条路,其中一条是直接通往阳平观,另一条是竹林小路。建议步行上山游览完道观再出来走一走这条竹林小道。楠竹围绕着道路的两边,春夏之际比较凉爽宜人,竹林深处,一片幽静,适合拍照,特别是春季春笋出没遍地都是,大小不一可可爱爱(此景区内禁止采摘竹笋,违者重罚)。周围的几片小山都是这样的竹林,景区目前游者甚少,环境清幽适合家庭朋友间的出游。愿这片小小竹林能俘获您的芳心!</p> <p class="ql-block">道气长存</p> <p class="ql-block">阴阳五行 九宫八卦</p><p class="ql-block">  阳平观宫观建筑,以自然山体为依托,结合山势,对自然景观有机收纳渗透,形成一种结构方正、逶迤交错、井井有条的整体气势。山门、灵祖殿等建筑与主体建筑虽朝向相同,但建筑的中轴线不重合,平行错开,使得组群空间纵深延展。宫观的主体建筑被安排在山坳较平整处,方正严谨、庄重肃穆,给人以空间布局审美上的独特意蕴和艺术美感。山脚下一道六柱五门的阳平玄观石牌坊比肩屹立,造型古朴、雕刻精致。紫虚仙桥和遇仙桥,是世俗人间与道教仙境的分界线,跨过此二桥意味着已进入一个由身入心、从心入神的自由逍遥仙境。拾阶而上,山路两旁石雕神像分段把守,高阶凌云。登完188步云梯后,台阶上立一石碑,上横刻“道法自然”4个大字,苍劲雄浑。右拐上阶梯进入另一轴线,石阶的尽头处是财神殿。穿过殿堂,一片谷地伸展如凹,这是阳平山的开阔腹地,矗立着阳平观建筑组群。</p> <p class="ql-block">魁星殿</p> <p class="ql-block">洞天福地 仙居圣景</p><p class="ql-block">  “仙风道骨厚阳平”。海拔1500多米的阳平山,四周岗峦起伏环抱,松柏茂密如盖,环境寂静幽玄,云雾缭绕,灵气孕山美。唐代大诗人王勃赞曰“千峦闭景,若居蓬莱之间,双阙临空,似在江湖之上……香城宝地,左右林泉,碧丹岭,往来烟雾。”此地山川形势既得天独厚,其风水形胜更气象不凡。</p> <p class="ql-block">魁星殿</p> <p class="ql-block">  阳平观建筑组群以八卦亭为中心,东有财神殿,西有老君殿(5.12地震后改建为斗姆殿),北有天师殿,南有三官殿。东西南北4座殿堂均为规整的长方形歇山式建筑,组合成庭院式的组群空间,显得宏伟壮丽。这是阳平观宫观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  阳平观建筑坐落于阳平山的山间。整个道观背靠龙门山脉,面朝湔江,清流环绕,在湔水出处,有山相对如阙。左边有牛心山,右边有彭门山,山高都在千米以上,两座山峰左右对峙,形状似门阙,左辅右弼。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有来龙去脉,涌动之势和静止之形皆佳。站在八卦祖亭的顶层,远眺对岸,但见湔水潺潺流动,四周山峦起伏,祥云缭绕,白鹿隐现,让人心旌摇摇,神思遨游于天地之间,飘飘欲仙。整个阳平观建筑,顺应自然法则,依山体,傍山势,融山景为一体,其宫观的建筑选址以求道玄之境,阴阳相合,充分借助自然的生态环境优势,拢天地于一体、纳自然于眼前,宫观建筑之美与自然环境之美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  八卦亭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按照九宫八卦进行建筑方位的排列和构思设计,在整体布局上体现了阴阳五行思想。其主体建筑殿宇形成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北为水,北殿背山面南,地势略高,为四殿之尊,因阳平治是张道陵天师创教建立的第一个治所,供奉张天师;东为木,东殿财神殿,高峻轩昂;南为火,南殿供老子,背后为三官神像;西为金,西殿斗姆殿(5.12地震后重建供奉斗姆);中为土,中间八卦亭,供奉三清尊神。东西南北4座主体建筑之间又分别建造了4组建筑小景,正好形成一个序列完整的八卦形制,象征阴阳和谐、万物有序。</p> <p class="ql-block">威靈願化天尊</p> <p class="ql-block">監兵神君尊位</p> <p class="ql-block">孟章神君尊位</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p> <p class="ql-block">福生无量天尊</p> <p class="ql-block">北路财神</p> <p class="ql-block">西路财神</p> <p class="ql-block">龙虎玄壇武财神</p> <p class="ql-block">南路财神</p> <p class="ql-block">东路财神</p> <p class="ql-block">天师殿</p> <p class="ql-block">斗姆殿</p> <p class="ql-block">斗姆左偏殿</p> <p class="ql-block">斗姆中殿三间</p> <p class="ql-block">左侧</p> <p class="ql-block">中</p> <p class="ql-block">右侧</p> <p class="ql-block">右偏殿</p> <p class="ql-block">巍峨雄壮 雕梁画栋</p><p class="ql-block">  八卦亭作为阳平观的主体性建筑,在形式上构成了多样性的完美立体造型。作为主要殿宇,坐西向东,预示紫气东来、祥云西归。建筑为木、石、砖结构,八角重檐攒尖顶构造。采用清代建筑风格,宏伟壮观,梁枋飞檐,雕梁画栋,装饰镂刻精美,彩绘色泽艳丽,壁画栩栩如生。整座八卦亭高约36米,五重楼重檐构成,八柱八檐,逐渐内收,形成一种向上递减的层递之美。檐铺绿色琉璃瓦,脊为黄色琉璃瓦,端部鳌头凌空,上面端坐仙人和仙兽。8条垂脊交会于顶部,宝顶(绝脊)置一白玉石雕葫芦,一颗仙丹悬于葫口,与曲线屋面结合得自然统一,营造出飞动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底部重台组合体台基,这是高等级的台基形制。重叠3层,喻天地人三才,分上中下三元九运。台基的东南西北四方都有梯阶通往广场,清式勾阑的石望柱雕刻象征仙境的祥云图案,抱鼓石圆形鼓镜雕饰巧妙与太极阴阳图形相结合。亭正面阶梯中央有二龙戏珠精美浮雕和黑白镶嵌的八卦图,这些雕饰使八卦亭建筑的艺术美感和宗教内涵兼得。</p><p class="ql-block">  亭分5层,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建筑结构形态上体现了传统阴阳五行的思想。第一层四方,代表地方,亭正面两根雕云龙盘柱,其余6根为朱红圆柱,殿内供奉太上老君;第二层四角有八卦;第三层象征天圆和二十八星宿,中间绘有吕纯阳圣像壁画;第四层彩绘张天师降魔伏妖图壁画;第五层供奉三清祖师铜铸金身。每层都悬挂一匾额,第一层“道祖宗庭”,第二层“正一全真派”,第三层“全真宗门”,第四层“正一宗门”,第五层“三清大殿”。五层外檐檐枋上有《老子八十一化》彩绘,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天花上画有金龙和玺,雍容华贵;青绿相间的斗拱、梁枋彩画,间以朱红、黄、白色,既冷暖对比又协调丰富,使亭檐遮挡的阴影因浓墨重彩而变得绚丽夺目。</p><p class="ql-block">  站在亭内,可以看到上下两层窗棂中间的墙壁上满布构图完整的壁画,形成了强烈悦目的虚实对比。柱头和梁枋上绘各式对称饱满的旋子彩画,天花上绘和玺彩画,金碧辉煌,其装饰纹样丰富多样,有鹤、鹿、龟、仙草,以及神仙人物、神话故事等。仰望顶部天花藻井,共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方井和中层饰以云龙雕饰,上层圆井一巨型盘龙吐珠雕饰:金色的龙头,龙目圆睁,龙髯飘洒,龙嘴里吐出一盏六角宫灯,宫灯里流出温暖柔和的光,映衬得整个亭内犹如琼楼玉宇。</p><p class="ql-block">  阳平观八卦亭构建精妙、巍峨雄伟、气势恢宏。其八角造型打破了重复的方形殿宇带来的单调感,为严肃的殿堂建筑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建筑空间,活跃了建筑序列和建筑环境的氛围。整个八卦亭也是宗教意识流的审美呈现,蕴含着道教的至上玄理,寓意深远——一、三、五合九玄之数,暗合天地之数,九九归一,道德复兴。建筑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图或像的视觉传达语言,用符号隐喻的文化象征系统,使人深刻地领略到道教祈求富贵、长寿和神仙信仰的核心,是传统建筑技艺与道教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p> <p class="ql-block">地官、天官、水管</p> <p class="ql-block">竹林漫步</p> <p class="ql-block">毛尖(边牧)与龙井<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柴)</span></p> <p class="ql-block">一日游路线→龙兴寺&gt;三昧禅院&gt;佛山古寺+镇国寺塔&gt;阳平观&gt;莲池寺</p><p class="ql-block">.龙兴寺就在彭州市区,最有特色的就是舍利宝塔了,然后出市区,最近的就是三昧禅院了,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住宿70-80包一日三餐呢,很划算。离三昧禅院很近的就是佛山古寺和镇国寺塔,在继续走,就是阳平观了,附近还有一大片竹海,很凉快。最远的就是莲池寺了,据说里面的师傅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羡慕了。</p> <p class="ql-block">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于东汉顺帝(公元125一144年)时,其创教者张陵。据史籍载,张陵博通五经,潜心研“道”,闻巴蜀地区巫现风盛行,民风纯朴易于教化,便入川布道。初居阳平山(今彭州市地区),并以为据点创“五斗米道”。其教一经建立便迅速发展,“民夷倍向”,“翁然奉之以为师,弟子至万户”,为便于管理,又置了3等24治的管理体系。“治”就是各教区中心,而阳平治为二十四治之首,就是“中央教区”,地位显赫,其都功就是道教领袖,为子孙承传的世袭制。传至三代,其孙张鲁就建立起一个政教汉合一的政权以至朝廷力不能征……雄据巴汉三十年,这在世界历史上仅穆罕默德创伊斯兰教可相比较,只晚四百来年,所以被海外学者誉为“东方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被海内外宗教学者所景仰的神踪圣迹阳平观因山而名,即新兴镇的阳平山。阳平治环山防江,松柏茂密如盖,湔江、岸相山相对如阙;这里又曾是古蜀国第一王都瞿上所在;治南的丹景山又是绝妙的静修炼丹处。环境清幽静寂,虚幻缥渺,被王勃誉为蓬莱仙居,香城宝地。就是前蜀徐氏后妃游此地时也发出:“何必羡蓬莱”的赞叹,竟要:“好把心身清静处,角冠霞帔事希夷”,而不想回皇宫了。</p><p class="ql-block">张鲁降曹北迁后。道教仍继续发展,阳平治仍存,仅因避唐高宗名讳而改为阳平化,法事仍盛。但宋元以降,道教渐趋衰落,至清乾隆宣布佛教为国教后,“天师”已不能入朝了,道教阳平治的宫观,也变为佛教的太平寺了。清·李调元诗云:“闻道阳平有遗迹,仙居观已失金城”,就是讲得这一变故。</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太平寺经僧人培修,开辟花园种植天彭牡丹等花木,还淘浚了据传是古蜀国时的池泽做“放生池”。每年春夏游人不绝;香火颇旺。民国28年,中国佛协副会长能海法师。从印度朝觐回国驻锡龙兴寺;发愿重修天彭塔,亲往太平寺主持修寺(建塔寺),建窑烧砖,并开筵讲经,上至民政厅长,下至普通居士闻风而至,也热闹了一阵。</p><p class="ql-block">现在,中国道协遵照中央宗教政策精神,决定恢复阳平治并建道教学院一所。1994年,由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道长亲主其事。象征道教全真、正一两个教派将在阳平观共谋道教文化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初具规模的阳平观,雄伟壮丽,神异玄妙,庄严肃穆,他将以无与伦比的“仙风道貌”,吸引海内外人士前来朝拜访道,究本探源,游览观光。</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坐落在四川省彭州市城北口,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禅师扩建寺院,武则天(691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诏号“龙兴寺”。清末缅甸国王赠送玉佛一尊,印度国王送舍利子《贝叶经》、日本国赠送大藏经,古寺以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闻名天下,也是中国仅存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其距今1600多年历史,塔内建筑不同于传统寺庙建造设计。新塔完全按国家城市规划,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本着体现佛教建筑风格的特点进行设计,根据当年能海法师仿印度加尔各答的菩提加雅大塔形建造。塔身均呈方锥形,上小下大,塔形雄伟、挺拔、庄重,四隅小塔冲突而出,腾空而起,寓意着佛教文化深刻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彭州市境内;距成都70公里。总面积301.5平方公里。地埋位置为东经103º41′-103º57′,北纬31º10′-31º29′,属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四川保护区中距省会城市成都最近的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龙兴寺舍利宝塔</p><p class="ql-block">龙兴寺舍利宝塔位于成都彭州市。古塔七座,其层次都是奇数,这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佛教的许多形象和活动也都采用奇数,以此来表示清静、上天或吉祥之意,所以习惯上塔的营造为单层,又以7级为标准层数,因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龙兴寺塔为17层,堪称全国级数最多的古塔。</p><p class="ql-block">彭州佛塔</p><p class="ql-block">彭州有一个巨大的佛塔群,多数隐立于深山密林之中。其中云居院塔、正觉寺塔、镇国寺塔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塔都因寺得名,在历经千年风霜和人为破坏之后,寺庙已经不在,只剩这些幸存的塔子,长满荒草的塔身仍然庄严屹立,默默地代言着北宋时期辉煌的建筑艺术和彭州那段兴盛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