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由行记

栉风沐影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p><p class="ql-block"> 又到了厦门,上一次来,只匆匆在鼓浪屿和南普陀寺报了个到。此番再来,做了比较充分的时间准备,期望把上次留下的遗憾弥补一下。</p><p class="ql-block"> 昨日午后航班抵达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再到达预订在曾厝垵的客栈已近黄昏,收拾停当,歇息。</p><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晴,正遇到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举行,比赛在环岛路举行,观看马拉松比赛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今天上午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  环岛路是厦门有名的景观大道,沿海边蜿蜒而行,正好经过曾厝垵。</p> <p class="ql-block">  顺环岛路步行,目标是“一国两制”海滩。边看比赛边观海景,</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进明寺,稍作休息。</p><p class="ql-block"> 进明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为外道先天教传教所,后归佛教。抗战时期,寺院几近战火毁坏。2001年3月,寺院启动重建,建成后的进明寺以“古朴雄浑”独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居然已经步行了六、七公里,到了黄厝海滨,一国两制海滩就在这儿。此时天空云层加厚,变得阴沉。但风和日丽的时候,黄厝海滨是鹭岛最美的观日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片海滩之所以得此名称,完全是因为环岛路旁这块巨幅标语牌。它面向小金门岛,天气晴好时对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  与上次来时一样,天空又下起了蒙蒙细雨,顺着观音塑像的目光望去,小金门岛已变得朦胧,相信云开雾散的那一刻已经不远。</p> <p class="ql-block">  海滩上忽然看见一个碉堡,碉堡在厦门很多地方都能发现,不止山上有,滩涂有,水下也有,成了历史遗迹。该碉堡奇怪之处是射击孔朝向岛内,据说是修建环岛路时工程浩大,改变了沿海地形造成的。虽此说法感觉不好理解,然而我们与它的年代距离并不影响它告诫人们:和平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p> <p class="ql-block">  稍远处的海面上,有一块巨石,从左右角度看都是一个整体,但从正面看,它却是两块,仿佛硬生生地被利斧一破为二。看着它,自然联想到鹭岛与对面的金门岛,被浅浅的海峡所隔断。不知台湾统一之时,这两块石头是否也能合并在一起?但愿吧!</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住在曾厝垵,很方便地来看看此地的夜景。</p><p class="ql-block"> 曾厝垵以前是一个小渔村,有八百年历史。十几二十年来,慢慢蜕变为如今的模样。现在曾厝垵,是保留了原生态风貌的厦门最文艺的渔村。</p> <p class="ql-block">  沿着五街十八巷散步,街上霓虹闪烁,飘蕩着各式美食的香味。大概是疫情缘故,游人并不多,商铺的生意也较萧条,老板们都坚持着,维护曾厝垵这处网红地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  既然号称最文艺渔村,除了为数众多的美食、客栈文化之外,肯定要有艺术类的东西存在。</p> <p class="ql-block">  估计等到疫情过后,曾厝垵的夜晚必定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p><p class="ql-block"> 阴天,还夹着间断的微雨。按照计划,上午去胡里山炮台。查询百度,曾厝垵离胡里山炮台不足两公里,公交车二站路,沿海边栈道就可以走到,于是,我们走起。</p><p class="ql-block"> 正值退潮,海边露出大片礁石,垂钓者不知已经蹲守多长时间了,那份执着与安定让人佩服。</p> <p class="ql-block">  出露的象形礁石增添了不少野趣。</p> <p class="ql-block">  厦门书法广场</p> <p class="ql-block">  过珍珠湾花园,拐一个大弯,这儿离胡里山炮台公园大门就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台实际上是一个公园,面积有7万多平米。炮台位于厦门岛东南海岬突出部,三面环海。前面说栈道拐了一个大弯,其实拐弯处就是海岬顶端,炮台就在栈道上方。原来栈道附近有一个公园后门,现关闭。</p> <p class="ql-block">  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耗时二年八个月竣工,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史称“八闽门户、天南锁钥”。</p><p class="ql-block"> 炮台的创建历经艰难。鸦片战争时期,厦门岛一度被英军攻陷,以石壁炮台为代表的厦港要塞遭摧毁。为加强东南防务问题,清廷内部的洋务派主张购买洋枪洋炮,并拟建立新型近代化的胡里山炮台,但约需白银三十万两。故此事一波三折,数度艰难,历经22年才得以建成。</p> <p class="ql-block">  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用花岗岩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异常坚固。整个防御体系糅合了欧洲和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面积1.3万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筑有城门、护墙、弹药库、官厅、兵房、瞭望台、暗道等,布局较为科学合理。</p> <p class="ql-block">  红夷大炮,也叫红衣大炮。原型为欧洲的一种火炮,明朝后期传入中国,很快被仿制并加以改造,成为“十七世纪全世界最好的火炮之一”。</p> <p class="ql-block">  铁模铁炮,即铁模铸造法铸造的铁炮,这尊炮特别珍贵,有关专家鉴定为世界仅存,遗世孤品。</p> <p class="ql-block">  胡里山炮台最有名的当数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28生(280毫米)大炮,至今保存完好。克虏伯大炮是当时最优良的装备,口径280毫米,可360度旋转,炮身长13米多,重量超50吨,最远射程19700多米,每分钟可发射炮弹1-2发,威力巨大,花费白银十万两才购得。</p><p class="ql-block"> 那时胡里山炮台的东西炮台各有一门克虏伯大炮,1958年大炼钢铁中,西炮台大炮被拆毁,现仅存东炮台大炮一门。该门大炮列入2000年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鉴定为“世界现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p> <p class="ql-block">  关于胡里山炮台及购买克虏伯大炮有一段艰难创建史。清光绪十四年,闽浙总督卞宝第启奏皇帝,建议在闽江口及厦门口岸建造新式炮台,购置德国克虏伯大炮。光绪依准,但令卞宝弟“本省自行筹款购买”。然而卞宝弟无力完成。光绪十六年,卞宝弟再次上书请求“海军衙门将胡里山炮台筑台购炮一事列入拨款”在案,仍未获恩准。无奈之下,当年八月,卞宝弟未经朝廷批准,先斩后奏,与德商订立合同,购克虏伯大炮二门。</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七年,继任闽浙总督谭钟麟在二年多时间里,从“停办”、“展办”到“延办”过程,一方面集捐,一方面从德国银行贷款,终于“筹集成数”,购回大炮。</p> <p class="ql-block">  克虏伯小炮,作为大炮的护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在厦门保卫战中,克虏伯大炮发出怒吼,仅一发炮弹,即将日军巡洋舰“若竹”号击沉,首开中国战区摧毁日舰的战绩。</p><p class="ql-block"> 在清光绪年间,厦门港水道两侧共有8个炮台,厦门一侧就有6个。现在仅存胡里山炮台,其历史意义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游览完胡里山炮台,已过晌午。回曾厝垵吃饭休息,准备晚上去中山路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中山路步行街。这条街是厦门有名的老牌商业街,两侧建筑大都是骑楼结构,楼层不高,四、五层居多,乳白色为主色调,有浓荫的南洋风情。</p> <p class="ql-block"> 与很多大城市的步行街一样,中山路步行街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  正值疫情期间(2022年底),相比满街夺目的彩灯,游人却显稀少,很多商铺门可罗雀,没有了应有的繁华热闹。</p> <p class="ql-block">  唯这家名小吃店,却不萧条。进去品尝,确实很有特色,价廉物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p><p class="ql-block"> 今天晴空万里,难得的好天气。</p><p class="ql-block"> 百度查询,厦门有个“怪坡”,在文曾路通往半岭宫的路上,靠近厦门园林植物园东门。坐公交到植物园东门下车,很快就走到怪坡。</p><p class="ql-block"> 肉眼看起来,感觉这段路是上坡。我们用随身带的矿泉水瓶做了一下实验,水瓶确实往坡上滚,很奇怪。然而,据公路专业人员对70米路段仔细测量后发现,所谓的“坡底”实际上比“坡顶”高1.395米,坡度为2%。专业人士得出结论,“怪坡”实际上就是因周边参照物的原因而造成的视觉差。</p><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顺便进园林植物园里看看。没想到,从东门进去到主要景观,还有很远。下午已有安排,时间不允许了,无奈只好调头回去,遗憾。</p> <p class="ql-block">  下午,艳阳依旧高照。乘车沿环岛东路来到国际游艇俱乐部,坐船出海看金门岛。</p> <p class="ql-block">  候船区边的小广场上,塑立一尊高大的观音像,通体洁白,在湛蓝天空映衬下银光闪烁。观音面貌慈祥,形态端庄,让人于仰望中倍感心灵平和宁静。</p> <p class="ql-block">  这段海岸是厦门本岛离小金门最近的地方,大约5.5公里,有不少帆船、游艇俱乐部开设了海上看金门旅游活动,可以乘小游艇出海,喜欢帆船的人也可坐帆船遨游。</p> <p class="ql-block">  游艇行驶才几分钟,肉眼已经看到小金门岛。大金门岛在小金门岛的侧后方,从船上只能朦朦胧胧地看见一个角。</p><p class="ql-block"> 大金门岛古称“梧州”、“仙洲”,小金门岛旧称烈屿,原均为荒芜岛屿。唐朝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在梧州设牧马场,陈渊任牧马监,为金门岛上第一个行政机构。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岛上筑城,因金门岛地理形势“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故取名金门。</p> <p class="ql-block">小金门岛面积不大,仅14.6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镜头拉近,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大小金门之间的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  海面上的红色航标,听介绍,这是厦门与金门之间的海上分界线,双方均不能越线,在红色航标附近,留有一条公共通道。</p> <p class="ql-block">  远处一个小岛,询问游艇工作人员,方得叫战俘岛。顾名思义,交换战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几十分钟感觉一晃而过,船上看厦门,很漂亮,另有一种韵味。</p> <p class="ql-block">  回到曾厝垵,已是日落时分,一道残阳即将隐入山峦,却又像不愿下山,硬是把最后的光芒扑朔迷离地留给厦门。</p> <p class="ql-block">  金色余晖与一弯银月交相辉映,正可谓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  太阳落在了山那边,然而继续漫射出红光,既像熊熊烈焰,又似极光跳跃,此等天象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 第四天</p><p class="ql-block"> 一夜风雨,清晨雨虽停风仍吹,乌云盖顶,云层厚重。</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目的地是集美学村。集美学村坐落在集美半岛东南角的集美村,与厦门岛隔海相望,用当地人的说法就是在岛外,距曾厝垵很远。由公交转地铁,出站后几经询问,总算找到了集美学村。</p><p class="ql-block"> 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占地三千余亩,在校师生十万多。这里有集美大学、华侨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校、集美中学、集美小学、集美幼儿园等,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还包括福南大会堂、龙舟池、音乐厅、航海俱乐部、嘉庚公园等设施。</p><p class="ql-block"> 从地铁出来,跟着导航走,不太远就见到了龙舟池,说是池,感觉是湖,长800米,宽300米,水波粼粼,是1955年陈嘉庚先生亲自选址建成。池畔建有“启明、南辉、长庚、左、右、逢、源”七个亭子,造型式样各不相同,集美学村几乎年年端午节都在此举行龙舟赛。</p> <p class="ql-block">  集美学村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开始倾资创办,其建筑中西特色交融,具有鲜明的闽南侨乡风格。以中式大屋顶与西洋式屋身组合的建筑形式为基本特征,大到校舍堂馆,小至亭台廊榭,无一不是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绝无雷同,人们称其为“嘉庚风格”。</p> <p class="ql-block">  池水对面的南熏楼、道南楼是嘉庚建筑中的典型代表,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  南熏楼总体造型为西方塔楼式,类似西欧十九世纪的巴洛克建筑。主楼16层,高54米,翼楼5层,平面呈“个”状,是集美学村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评价说,“嘉庚风格建筑,在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陈嘉庚创办的校园建筑是中国近现代校园建筑的典范和奇葩,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走集岑路绕到集美中学背后,就到了嘉庚公园。</p><p class="ql-block"> 嘉庚公园位于鳌园北侧,要在海边建一个公园是陈嘉庚先生生前夙愿,为此,1992年,公园在陈嘉庚纪念馆与鳌园之间动工建设,1994年竣工,占地3万平方米。于当年10月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如今的嘉庚公园与陈嘉庚纪念馆、鳌园连为一体,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纪念胜地。</p><p class="ql-block"> 一进公园即为嘉庚文化广场,偌大的广场北侧一座宏伟建筑吸引游人目光。飞檐翘角,琉璃红瓦,独具一格的闽南建筑风格,这就是陈嘉庚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陈嘉庚纪念馆自2005年开始建设,历时3年完成,总投资约1.5亿元。2008年10月21日,陈嘉庚先生134周年诞辰这天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分三层,共四个展厅。一二三展厅主题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第四展厅是《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 诚毅同行》。馆内有文物藏品500多件,最珍贵的是陈嘉庚的《南侨回忆录》手稿,堪称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陈嘉庚先生雕像,由一块完整的汉白玉雕塑而成。</p><p class="ql-block">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他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1990年3月,国际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编号为2963的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出来,沿海边去鳌园。正值退潮,大片滩涂裸露出来。稍远处,集美跨海大桥波浪起伏,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鳌园大门就在嘉庚公园里面。“鳌”在闽南是长寿吉祥的象征。这里原为一座小岛,三面环海,西接陆地,形如大鳌,故称之为鳌园。1950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后,修建鳌园成为他为家乡集美建设而做的第一项工程,至1961年完工,历时10年。</p><p class="ql-block"> 鳌园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等组成。园中有666幅青石雕,尤以门廊两侧墙上的40幅古今历史人物的浮雕最为精彩,是闽南石刻文化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园中央高耸矗立的“集美解放纪念碑”,高28.6米,基座二层,下层八级上层三级台阶,象征八年抗战及三年解放战争。纪念碑通体以花岗岩建成,四周绕以青石雕栏。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集美解放纪念碑”题词,背面是陈嘉庚亲自撰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南侧就是陈嘉庚先生陵墓,墓碑由白色水磨花岗岩砌成,碑上镌刻着鎏金隶书“陈嘉庚墓”。墓体呈寿龟形,墓塘作马蹄状,顶盖由13块水磨斗石屏拼镶而成,典雅庄重。</p> <p class="ql-block">  墓的左、右、后三面有青石屏壁,上面有15幅介绍陈嘉庚先生前半生重要经历的浮雕。</p><p class="ql-block"> 陈嘉庚先生陵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出鳌园,继续游览嘉庚公园。这座闽南风格的亭子叫鳌亭,与鳌园同时建成。鳌亭是一座对称式长亭,上下二层,是鳌园建筑景观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  命世亭。亭基长24米,宽7米,呈弧形,12根石柱擎着的屋顶,彩色琉璃,飞檐翘角,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公园按照传统园林布局,闽南建筑风格,楼台亭榭,小桥流水,与鳌园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  离开嘉庚公园,下一个目的地是陈嘉庚先生故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主要分二个部分,前面的一座单层建筑是归来堂,白墙绿瓦,建于1962年。</p> <p class="ql-block">  厅堂正中安放着陈嘉庚先生的石雕坐像。</p> <p class="ql-block">  归来堂后面有一幢白色三层小楼,带点哥特式建筑风格,典雅庄重,这是陈嘉庚先生归国后的居住地,现在是陈嘉庚生平和用物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二层的会客室、餐室、卧室、工作室等,均按照陈嘉庚生前原样陈列,里面的家具摆设、用品物件都很简单老旧,甚至卫生间的水缸上还有裂痕。看到这些,感触颇深:陈嘉庚先生作为当时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著名大企业家、百万富翁,归来后的居住地如此“寒酸”,与他的身份地位相差甚远。看看陈嘉庚先生捐资修建的集美学村,再看看他的故居,嘉庚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令后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 第五天</p><p class="ql-block"> 继续阴天,无雨,今天去鼓浪屿。上次到鼓浪屿,时间紧而且一直下雨,做了一回匆匆过客,再上鼓浪屿,主要游览项目是日光岩、菽庄花园、钢琴博物馆和郑成功塑像等。</p><p class="ql-block"> 走过鼓浪屿的小街小巷,看着接踵而至的“万国建筑”,未做太多停留,直接奔日光岩而去。</p> <p class="ql-block">  远看日光岩,由两块巨石一横一竖相依而立,海拔92.7米,为鼓浪屿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  日光岩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这里,看到景色秀美,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晃岩”被称为“日光岩”,流传至今,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明末郑成功屯兵鼓浪屿,建寨屯防,名“龙头山寨”。现存东侧一段寨墙及一座寨门。</p> <p class="ql-block">  日光岩寺,鼓浪屿岛上唯一的中国净宗寺院,当年弘一法师曾在此住过几月。</p> <p class="ql-block">  日光岩石壁上有题刻,东面巨石的这三幅楷书刻,横题“天风海涛”在上,其下二幅直题,左为“鹭江第一”,右为“鼓浪洞天”,每字高约1.2米,宽约1米,镌于1573年,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p> <p class="ql-block">  此外,“龙头山”、“晃岩”、“九夏生寒”、“与日争光”、“重怀旧垒”等等题刻遍布于日光岩各处巨石上,可慢慢欣赏。</p> <p class="ql-block">  站立日光岩顶,放眼望去,近处绿树黄岩白墙红瓦,远处高楼林立幕墙闪光,隔一峡绿水,珠璧交辉,相映成趣,一幅壮丽的全景画面。</p> <p class="ql-block">  下日光岩南行,走不多远即到菽庄花园,原为台湾富绅林尔嘉的私家花园,五十年代辟为公园。</p> <p class="ql-block">  菽庄花园有三大特点,其一是“藏海”,游人进了花园,一堵墙像屏风挡住视线,待转出月洞门,绕过竹林,突然见海,先把海藏起来,效果惊奇。其二是“巧借”,借临海坡面,海湾礁石,围地砌阶造桥筑亭,成为海上花园。其三是“动静结合”,海潮涨落,溪水潺潺,假山洞穴,亭桥安卧,动与静交融和谐,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  四十四桥,全园主景,“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桥头巨礁上刻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笔书的“海阔天空”四个大字。十五圆月时,四十四桥乃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整座花园风格统一,江南园林的秀美与闽南园林的靓丽集于一身,海色、山色、天色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p> <p class="ql-block">  钢琴博物馆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2000年落成,占地4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先生收藏的古钢琴共约70多台,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有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只脚踏的古钢琴以及各种世界名琴等,这些钢琴历史悠久,奇特多样,参观过钢琴博物馆,等于了解了一次世界钢琴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  胡友义先生把这些无价之宝从澳大利亚送回祖国,表达了他对钢琴艺术的痴情和对故乡深沉的爱,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向鼓浪屿东南端前行,远远可见高耸的郑成功雕像。雕像屹立在郑成功纪念园内,其脚下是三面临海、高24米的覆顶岩。雕像自身高15.7米,由625块白花岗雕琢嵌接而成,重1400多吨,是目前福建最大的历史人物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  郑成功雕像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拔,气势雄伟。纪念馆中一幅祠联这样赞道:</p><p class="ql-block"> 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p><p class="ql-block"> 驱异族出境,语国中有志者再鼓雄风。</p> <p class="ql-block">  站在覆顶岩回望海峡对面,二棟大楼高耸入云,蔚为壮观。这就是厦门当地人口称的“二刀”建筑,正式名称叫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又有叫“双子塔”、“双峰塔”的,高约300米,现在是厦门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 第六天</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好天气,今天准备去的地方有点远,大、小嶝岛。</p><p class="ql-block"> 大嶝岛在厦门翔安区东南海面,是厦门最大的卫星岛。现在坐车可以走大嶝大桥直接上岛。</p><p class="ql-block"> 1958年“8.23”炮战,大嶝、小嶝、角屿三岛战绩辉煌,被誉为“英雄三岛”。</p> <p class="ql-block">  来大嶝岛,主要是参观战地观光园。观光园正对大金门岛,是8.23炮战的主场。园内陈列着当时的飞机、大炮等武器,以及战壕、碉堡、碉楼等设施,还有英雄雕像、教育展馆、实物展品,是厦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8.23炮战又称金门炮战,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战役,交战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故称炮战,实质是解放军对据守金门岛的国民党军进行的大规模炮击封锁行动。之后,解放军宣布解除封锁,改成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维持此状态直到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才划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  观光园内最吸引参观者眼球的是这架军事广播喇叭。该喇叭最大直径2.88米,长4.74米,重1588公斤,最大功率达2万瓦,有效传播距离12公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对金门广播而设立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喇叭每日还定时广播当年的内容,不过音量很小,仅作为景点功效。</p> <p class="ql-block">  小嶝岛离大嶝岛很近,外地游客要上岛,需当地人带领。租一摩的,带着环岛游览一圈。</p><p class="ql-block"> 八闽铁树王,有六百年树龄,每年都要开花,岛民把它视为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  妈祖庙,稍远处的那棵大榕树即为当地人称的“独木成林”。紧挨着妈祖庙的还有唐朝美人井,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可惜井已失去原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小嶝岛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然而村庄里有些仿古建筑,如这座邱氏宗祠、隐藏院等,多少还能看出当年渔村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小嶝岛与大金门岛距离仅1600米左右,隔海相望,鸡犬相闻。远处的一个更小的岛屿即是角屿,面积仅约0.2平方公里。岛上没有居民,只有解放军官兵长年驻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天厦门自由行到此结束,仅是对厦门有个基本了解。感觉挺好,喜欢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