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屯磨古镇<br> 文/张武军<br> 屯磨镇位于州南五十里(今富县吉子现东屯么村),历史悠久为鄜州首镇,四路咽喉,交通枢纽,地位显赫。古道雄风,交通便利,店铺林立,货物齐全,商贾游人,络绎不绝,一派繁荣。古城坚固,久负盛名;小镇禅意,风景如画。此镇古迹辉煌,经典的民间传说,感人的故事情节,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让人不由沉迷其中。古今变迁沧海桑田,大美屯磨今胜昔。<br><br> 古城<br> 取四方之土筑古城,金汤永固留佳誉。屯磨顾名思义是屯粮之地,据传唐朝之前修葺古城,取四方土,开东西南北四胡同,举镇群力而为,耗时耗力数年竣工,古城东西300米,南北1000米,高15米,古城墙厚4米,城近300000平方米。南北城门为中轴线,街宽八米有余,巷道均匀分布,民居集中,古城四周角楼雄伟,城内数十座义仓高大挺拔,这里是屯粮加工的圣地。初唐尉迟敬德修建鄜州十二连城时,屯磨镇一直为后方粮草基地,后有传言先有屯磨镇后有鄜州城之说。古城内外人口上千,那时马家坪、刘家塬、康家塬、弥家珍、王家珍,均有人家居住。可惜如今只留地名传世,作为耕地继续为乡民创收。<br> 时至今日,当地人们田里劳作不时刨出聚落痕迹,有瓦砾砖块等建筑附件,各种陶瓷碎片,铁器农具,还有古钱铜印,可以证实曾今有人居住过。大明时,张姓族人于从山西洪洞县迁入鄜境后,有定居洛川县槐柏镇上兰庄(原院庄村),有本州峪口,还有一支来此镇定居。景泰年间,族人渐盛。修祠堂,绘影轴,认宗亲。同治回乱城破,一场浩劫人口下降,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清末先民分流尧科,西屯么,张村驿等地定居,从此古城面貌发生变化,留下来的乡民继续劳作,世代繁衍。可惜古城近三十年已荡然无存。<br> <br> 古道<br> 西南古道地处中心地段,商旅云集经济繁荣。屯磨镇所辖地域包括今之东屯么、尧科、西屯么、碾子头,是鄜州西南古道一线重镇。以此镇为中心,其实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东通交道(菜子园、督河、平泉、柳湾、龙王庙、交道镇)。北达鄜郡(下店沟、杨家河、马武、姚家塬、道回岭、县城)。南至中部(安子头、吉子现、河南、武门申、新庄窠拦虎头、南道德、寺仙、黄陵县)。西进直罗(碾子头、石嘴子、三川驿、弥家川、曹村、张村驿、香楼沟、直罗、张家湾、甘肃)。古镇每月一日、六日逢会,商旅络绎不绝,车水马龙,大街小巷,店铺密集,百肆杂陈,繁华似锦,善男信女,好不热闹,酷似一幅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明初太祖制定一百十户为一里的规定,是为了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机构。明末社会动荡,兵凶战威,民逃地荒。清沿明制至康熙年间,鄜州南忠义乡领十二里,其中太礼共三里,二百七十户,太礼一里为屯磨镇九十余户,后期休养生息,人口增加,耕读传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br><br> 古建<br> 古建筑气势恢宏,人文情怀史留名。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镇,城内北门东边有张氏祠堂。此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暮春,又选新址重建张氏祠堂,工程告竣时重修祖祠碑记,邀请本镇贡生张践迹亲撰碑文,离乾隆年开始勒石已过去六十余年了。祠堂在城内街西,社仓之左,对称建筑风格,正楹五间,门房五间,周围植翠竹,以彰显文人气节。祠堂里中间为路,每逢元旦清明永以为宅神之所。建国初祠堂改为学堂继续存在,后来扩大校园建设而毁之。<br> 张氏故里,地号屯磨,国槐数株,鄜州重镇。其先四门四关,光绪四年(1878)仅存南北二门。城中间有四柱三间重檐古式贞洁石牌坊,高约6米,均由石条砌磊而成。每根石条长140厘米,高25厘米,宽38厘米。石面上正反两面有浮雕,内容有八骏十鹿、富贵牡丹、桂树灵草、祥云海浪等装饰图案。人们时长从牌楼下来回穿梭,是屯磨镇一道亮丽地标建筑。<br> 城东有城隍古庙,戏楼;西有关帝庙,三郎行宫一间;南有观音堂,顯神楼;北有尚义桥;东北有四神庙,土地堂;西北寺硷有三泉寺,寺无所考,神钟尚在,后来南涝池修成钟毁坏填池底;东南有文昌宫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西南还有火神庙,魁星楼修寨子于其内故并志之。听当地老辈人讲,每年春节敬香得一天跑遍,可见庙宇之众。大爱无疆,文脉永固,家国情怀,以史留名。鄜州官方修志书,本镇贡生张在川捐钱二千文。张践迹父亲张五福,伯父张五倫兄弟俩为道光十三年(1833)鄜州志编撰捐钱一千文,大名录于志书后,此举值得后人学习。张五福和经正书院主讲牛巘是挚友,常有书信往来,把酒言欢琴棋书画。张士贤其弟张西铭食廪饩,陕甘通省学院暑其匾牌曰“荆花並茂”其念顯维风有如此,后世孙附生张焕斗敬识。张廷夔长子张海字百川,弃农从商,在本镇南街东边开一铺面,随带杂货,大店烧房号曰“祥盛协”,生意兴隆所谓货值丰财正此时。<br><br> 传说<br> 民间传说脍炙人口,非遗文化久传不衰。初唐尉迟恭在此地屯积军粮,村名由此得——屯磨。该村一路辉煌一千三百年,至同治回乱,后降低为自然村,分东西屯磨和尧科。为民除害,造福一方百姓。三郎行宫为奉祀后周名将杨班而建。他因祷雨治蝗斩蟒蛇而牺牲。为纪念其功绩,四社(今东屯么、新旧城、肖村、太宜)村民自发修庙,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以祭之,屡著灵应。公元951年,杨班途经碾子头,歇足屯磨镇,时民不聊生,访其苦、蝗虫飞天蔽日,他寝食难安。次日组织村民以鼓声为俱,驱赶蝗虫,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屯磨震鼓俗称煞锣鼓,由四个鼓点组合而成。后屯磨震鼓传于后世。每逢春节、元宵佳节、农历四月十八,村民不约而同,敲锣打鼓,驱疫镇宅,红红火火,鼓舞人心。如今屯磨震鼓已申报为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继承弘扬,成为县域文化特色,名满全鄜州。<br> 本村还有“三斗三菜籽官”民间传说耳熟能详,传屯磨镇北街有大户张员外,祖上世代出官,为人诚实,虔诚礼佛,只因陵风祥瑞,代代能出官如三斗三菜籽颗之多,光耀门第,福禄万泽。自两个喇嘛破员外祖坟龙脉,收取金羊鹿子和金鸽子后,家道逐渐衰弱,成为悲剧流传开来。<br> 还有金鸡叫山川峁盖涨的传闻。本村南洼路有一四周环山的大土丘人称山川峁盖,上有一只美丽的金公鸡,每天清晨鸡鸣,山峁涨三层,天天如此循环,后有人挖坑伤了鸡眼,灵气破了,从此山不再高涨,不然要高过西岳华山。<br><br> 今朝<br> 屯磨镇佳话不休,改革开放今胜昔。随着时代的发展,勤劳勇敢的人民清末修古寨,保护全村的安全。民国时屯磨处在红白交界处,生存艰辛,人民默默为红军保守秘密,一直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旧貌焕新颜,拉电、打水井、农田基建,集体经济壮大,一度成为吉子现公社优秀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成为吉子现乡的一大村庄。七十年代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在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下,村民挖的防空洞,成了七十年代出生的本村孩子小时时候玩耍的乐园,现已成了历史的见证。八十年代村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陆续从老街搬出,盖新房建窑洞过上幸福的生活。最可悲的是老城的古建一场浩劫不复存在,南北二门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古城轮廓依稀可见,唯一的古建观音堂当地人称南庙,一块匾牌南海大士蓝底金字格外醒目,见证了屯磨镇的辉煌历史和下,屯么尧科二村合一,兄弟俩又一次携手,团结协作,不忘初心,与时俱进,迎着二十大的春风,伴随乡村振兴计划,果农们勤劳致富,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努力奋斗!</h3> <h3>古书留名</h3> <h3>志书存图</h3> <h3>自绘地图</h3> <h3>古寨雄风</h3> <h3>尧科寨子</h3> <h3>古镇全貌</h3> <h3>北门一角</h3> <h3>繁华小镇</h3> <h3>牌坊福鹿</h3> <h3>鸟瞰南门</h3> <h3>观音堂前</h3> <h3>南海大士</h3> <h3>尧科寨子</h3> <h3>屯磨古寨</h3> <h3>今朝盛景</h3> <h3>屯磨震鼓</h3> <h3>牌坊附件(一)八骏十鹿</h3> <h3>牌坊附件(二)八骏十鹿</h3> <h3>牌坊附件(三)八骏十鹿</h3> <h3>屯磨镇</h3> <h3>牌坊附件(四)八骏十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