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乳姑不怠</p><p class="ql-block">【读音】【rǔ gū bú dài 】</p><p class="ql-block">《乳姑不怠》是二十四孝中少有的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反应了如何协调婆媳之间关系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具体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疾笃,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p><p class="ql-block">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p><p class="ql-block">此恩无以报,但愿子孙如。</p><p class="ql-block">该典故原文记载为: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因此有诗云“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意思大概为,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其祖母唐夫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数年下来,婆婆没有进食,身体却依然健康。一天,长孙夫人生病,召唤家中的老老少少,说:“我多年来没法报答新妇之恩,希望子孙能像新妇一样孝敬她就够了。”后来崔南山做了高官,果真像长孙夫人叮嘱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p><p class="ql-block">孝道是中华民族丰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就写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孟子在向梁惠王阐述治国的方针时,也提到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因此,自己和学员一起下笔画图,故事自身蕴含的意义比其给我们带来直观美的感受更为震撼,也更引人深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亲涤溺器】</p><p class="ql-block">涤亲溺器》是《二十四孝》最后的第二十四则故事,讲述宋代黄庭坚的孝行。</p><p class="ql-block">[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元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为亲涤溺器,未一刻不供子职。</p><p class="ql-block">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p><p class="ql-block">亲身涤溺器,婢妾岂无人</p><p class="ql-block">由来故事</p><p class="ql-block">宋朝时期,中国文坛活跃着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既是著名的诗人、词人,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为"宋四家"之一。他还担任朝廷要职,宋元佑年间,他已官居太史,一时间显贵闻名天下。但人们未必知道他是一个大孝子,他就是黄庭坚。</p><p class="ql-block">黄庭坚家有老母,他侍奉母亲始终尽心竭力、极尽诚挚。按理说,黄府侍婢众多,料理老母亲的生活自是不用他亲自动手。但是,每天下朝后,黄庭坚都先探望母亲,亲自侍茶奉水。最难得的是每天晚上他都要亲自为母亲刷洗便盆,从不假手他人,春夏秋冬从未间断过。</p><p class="ql-block">身为高官、名人,黄庭坚能亲自为母亲刷洗便盆,不嫌脏臭,这是很不容易的。透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至诚孝心。他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表达一种敬爱之情,由此推断,他在其他行孝方面,也会事必躬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父母,尽孝道乃是天理。</p><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从小聪明颖慧,读书过目不忘。一天,他的舅舅李常在书架上随便抽出一本书,向他提问,黄庭坚对答如流。李常十分惊奇,称赞他的学业真是"一日千里"。英宗治平年间,他考中进士,神宗时,任国子监教授。黄庭坚在文学上成就颇高,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诗文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并开创了文学史上著名的江西诗派。书法上,他擅长行、草,与苏轼、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黄庭坚为官刚正不阿,官至知州、吏部员外郎。尽管他地位高,名声大,侍奉母亲仍一丝不苟。平时母亲的起居饮食,都是自己亲自动手,连母亲用的马桶都是自己亲自刷洗。别人劝他说:"你做了大官,洗刷马桶之类的事,就让婢女去做,何必自己动手呢?"黄庭坚说:"职位再高,也要讲孝道。侍奉母亲,没有什么高贵与下贱之分。"后人以诗赞道: 贵显天下闻,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弃官寻母】</p><p class="ql-block">原文: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p><p class="ql-block">诗赞: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p><p class="ql-block">宋朝时有一个名叫朱寿昌的人,也是个很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是刘氏,嫡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将她赶出了朱家。自此母子骨肉分离,五十年未能相见。五十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他都在四处查找老人家的踪迹。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谈何容易。宋神宗当朝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临行时,他告知家人自己的决定,发誓说:“找不到母亲,我今生今世绝不回家!”这一次,他将寻母的重点放在秦地(今陕西)。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的他,终于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p><p class="ql-block">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寿昌庶出,其母刘氏是朱巽之妾。朱寿昌幼时,刘氏被朱巽遗弃,从此,母子分离。朱寿昌长成之后,荫袭父亲的功名,出而为官,几十年的仕途颇为顺利,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荆,岳州知州,阆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思念之心萦萦于怀,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讯,为此他烧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烧顶,以示虔诚。宋熙宁初年,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并与家人道:“不见母,吾不返矣”,精诚所至,朱寿昌终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当年母子分离时,寿昌尚年幼,五十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寿昌也年过半百了。原来,寿昌母刘氏离开朱家以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赵顼:“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长新服,儿啼却得偿当年……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王安石诗云: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尽凄然。从此,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孝子之名得于遐迩。 朱寿昌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朱寿昌弃官寻母一事,历代广为流传。天长秦栏旧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间,曾立碑于墓侧,嘉靖年间,建孝子祠。(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