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诗友,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律一期最后一讲了。按学校的安排,讲一下律诗的评阅问题。学会评阅,是鉴赏律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因为在评阅鉴赏他人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这也是为我们的学员在律一学习结束后,积极成为下期学习班的点评师作准备。因为律一结束后还有律二,律三等。希望我们沧浪诗词学院能够延续不断的传承祖国的经典文化。</p><p class="ql-block">有关诗的点评,没有固定不变的步骤。我们就列举下面的17项,以律诗为主讲解如何点评。希望大家学习后,在你们自己的点评过程中,尽量做到使用较正规的词语来点评,无论是从学术性和专业性上考虑,都需要我们牢记一些经常会用到的诗词知识,记住古人鉴诗经典,定义。这就需要尽量保持准确性和知识性。这对我们的点评功力和点评看点来说都是一种考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评时最重要的,是你对别人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把个人见解说出来看似简单,但往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学术水平中的积累。所以平时的吸收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实际操作时的关键,是要稳、准,别具慧眼,能够洞见别人不能洞见的优缺点。</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就转入正题;当你看到一首诗,要尽量一项一项的来,不求你们全部都做到,即使做不到全部掌握,核心关键的几点还是要注意的:</p><p class="ql-block">点评项目:</p><p class="ql-block">一、格式:</p><p class="ql-block">大多数网校交作业的格式为:题目格式:七律 题目,五律 题目,七绝 题目。书写格式一定要注意,律:两两成联书写,也就是八句分四行书写,不要八句八行!绝:四句,可以分四行,也可以分两行书写!这是很细节的问题,但是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若参加诗词比赛,这些细节问题就会显得很重要了!</p><p class="ql-block">二、格律检测:</p><p class="ql-block">我们看一首诗,如果是格律诗,那么首先还是要看他的格律是否正确。但是格律是个死的东西,替对粘,三平、三仄、孤平、拗救这些是点评作品的最基本项目。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关于格律的变格。比如,学生用了特拗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你作为点评师,就不能说人家失替。千万注意,因为这样的例子在实际点评中会经常遇见的。当然格律这个东西毕竟可以依靠检测工具来识别。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古今韵都不合才叫出律,判断时尽量分辨清楚作者使用的是平水韵或者是新韵,这样我们才有依据来判断他是否出律。</p><p class="ql-block">三、韵部问题</p><p class="ql-block">1、韵字入诗检索:</p><p class="ql-block">韵字入诗,指在一首诗中,除去韵脚之外,在它处还发现了同韵部的韵字出现在在诗句中,这是不允许的。需要尽量避免。有人喜欢用挤韵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挤韵往往是指与韵字同韵母,意思是,虽然不是一个韵部,但韵母与韵字同,这样也会对声律有一定影响,都是需要尽量避免的,如果点评时发现,应当指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当然还要尽量避免白脚处的字,韵母与韵字韵母相同,这种撞韵现象,虽然是后人提出的诗病,但我们要尽量避免。当然,韵字入诗对于声律的影响,是取决于口感的,如果读起来感觉无不和谐的情况,也可以通融。</p><p class="ql-block">韵字不入诗,需要除外几种情况:1,叠词除外,比如:空空,后面的空是韵脚,前面六位的空,就是叠词入诗,没任何问题;2,刻意重字的情况例外,比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阳和阳,属于规则重字;3,借对或者是刻意重音的情况,就是句中使用了刻意重复的音同字不同的韵字;4,韵脚处为双声叠韵字,比如:玲珑,嫖姚,等。</p><p class="ql-block">2、注意,韵部使用是否有邻韵、换韵、凑韵、连韵、险韵、僻韵等问题,在这里,诗友们比较常见的毛病是凑韵和连韵,凑韵就是为了押韵,所使用的韵字过于生僻,或者所使用的韵字和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关联性不大或者读起来感觉别扭,这就是凑韵,押韵是为了意境和音律的和谐美,如果只是为了凑数而从韵表里拈来的,虽然有韵,却于诗意无补,不但不增色,反而失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韵字问题:四个韵字尽量别都是一种词性。最好兼有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另外押韵尽量不要押同义的韵字。比如说香,芳,意思差不多,要避免同时入韵。另外韵字尽量别都是阴平,或都是阳平。</p><p class="ql-block">四、关于重字: 有无重字以及隐形重字?</p><p class="ql-block">重字问题,除规则性的刻意重字和叠词之外,要尽量避免。我们重点说一下隐形重字。隐形重字其实和楹联中的合掌问题有点类似:</p> <p class="ql-block">1、名词隐形重字:</p><p class="ql-block">先参考一首作业:</p><p class="ql-block">听雨江南 作业</p><p class="ql-block">《五律 梅》</p><p class="ql-block">傲雪迎风笑,寒梅对日香。</p><p class="ql-block">婀娜随皓月,妩媚映丹阳。</p><p class="ql-block">宦海沉浮久,人生起落尝。</p><p class="ql-block">何时逐骏马,送我到家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傲雪迎风笑,寒梅对日香。谁傲雪迎风?自然是代指寒梅,所以下句再说寒梅就显得重复多余了。作为咏物诗,主语可以省略的。另外,寒梅对日香了,颔联四分句再说妩媚映丹阳,意思岂不是重复了。(阳、日)这里是名词重复。过多的同类别意重复,导致这种描写不见特点。这就是名词的隐形重字。</p><p class="ql-block">2、同时使用过多的代名词:再看下一个:</p><p class="ql-block">寒梅</p><p class="ql-block">幽情无可寄,独绝小南枝。</p><p class="ql-block">疏影横窗瘦,琼苞醉玉姿。</p><p class="ql-block">堪怜娇嫩蕊,尤笑雪霜池。</p><p class="ql-block">淡月罗浮梦,清香慰我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里,其中,“琼苞,玉姿,娇嫩蕊”,这三个词组都是代指梅花的,当然小南枝,罗浮梦也是代指梅的。与其用各种代名词写梅花,倒不如抓住梅花的一些特质进行描写,这样效果比较动人。试想,你把梅花说成琼苞,说成玉姿,说成嫩蕊,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说来说去还是他,仅仅注重梅花的外形描写是不够的,也是呆板的,要注意虚写,抓住他的特质来写。比如古人写他傲雪、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怀,这些都比我们直接描写姿态外形要出色的多。这是我们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许多诗友为了不犯题,往往使用过多的代名词来代指描写一种物象。</p><p class="ql-block">3、名、动、形容词隐形重字:如:</p><p class="ql-block">凄凉侵瘦骨,遍地断枝多。</p><p class="ql-block">折且风中笑,立当雪上娑。</p><p class="ql-block">寒随萧瑟浸,苦取偻身磨。</p><p class="ql-block">待到春来日,欣然又绽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凄凉、萧瑟”为形容词犯复,侵和浸为动词重复。“偻身、瘦骨、断枝”名词犯重。遍地即为多,那么再用多字,是否重复了?</p><p class="ql-block">4、再有一个就是使用同义连用词的并列词组:</p><p class="ql-block">比如:庭院、温柔、孤独、空阔等等,这类词组最好不要在五言诗有限的篇幅中使用的太多,因为我们知道,庭和院、孤和独、空和阔、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用一个就可以了,两个都用,占用篇幅不说,也容易限定句式结构,不利于我们组织立意,浪费资源。还有就是五律对于词组的运用要求也是很严的,基本上拒绝使用词组,因为词组的定义已经固定。当然有些为了对仗目的,同义连用和反义连用是必要的,只是别太多。</p><p class="ql-block">五、入声字的要求:</p><p class="ql-block">五律 入声字不可多于 4个 最多五个 </p><p class="ql-block">七律 入声字不可多于 5个 最多六个</p><p class="ql-block">七绝 入声字不可多于 3个 最多四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大家可以作个参考,因为入声字太多,常常会对情绪有一定影响,所以尽量要根据诗意来,别无端刻意多用。</p><p class="ql-block">六、首字平仄比例:</p><p class="ql-block">理想的比例是:4:4;或者5:3。尽量避免全是平,或全是仄,尤其要注意五言句的孤平问题。</p> <p class="ql-block">七、关于对仗。</p><p class="ql-block">律诗的中二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关键,也是出彩的地方。所以要认真检查有无对仗不工,或完全没有对仗?我们尽量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看:</p><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里有提到关于绝句对仗的要求,和律诗有相似之处,律诗的对仗也同样借鉴。尾联如果对仗,最好是用流水对收住全诗。</p><p class="ql-block">2、对仗中关于宽对的必要性:这就是在上下两联中,追求的是互补,以好的意境来填补一些对仗上的不足。律诗关于对仗的要求,普遍认为,颔联的对仗可以稍宽,颈联的对仗要求就比较严格。例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颔联: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稍宽;还有,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这就是一种互补,就是以较高的意境效果来化补词性对仗的不足。再看一首五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商隐 北青萝</p><p class="ql-block">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p><p class="ql-block">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p><p class="ql-block">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p><p class="ql-block">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颔联的,何在,对后句的,几层,字面上稍宽,但上下联同是在表达一种疑问,和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对谁家,是一样的效果。初夜对一枝,初字有表示程度数量的意思,和一相对,也是对仗的一种巧妙运用。如果上联是一,我们仅仅想到2-9,那就是思维的僵化和呆板,只有充分打开我们的思维,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对仗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变通,虽然这么说,但有一点仍须强调,不提倡在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降低近体诗的理论要求。</p><p class="ql-block">八、要看有没有合掌?合掌有意境合掌和结构合掌两种(这个没有先后顺序,大家可以随意安排次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意境合掌对仗,一般不允许上下句是一个意思,这种情况叫意境合掌。无论是楹联,绝句或者律诗里的对仗联,都是需要尽量避免的。所以,如果拿捏不好合掌的问题,最好不要用近义词相对,要尽量拉开视野,还有,抽象名词和具像名词要掌握一些。这样在对仗的时候选择性就大一些。造成合掌,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知识面太过狭窄造成的。所以多读古人作品,多积累词汇可以很好的避免合掌。尤其是老杜的作品,视野非常开阔,可以从中很好的借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一个就是,在判断合掌的时候,不能只看对仗的上下两联,其他地方就不看了吗?不是的。比如律诗一共八句,我们也要避免其他地方的意思重复,我们可以把一首诗的八句进行比较,看看他们哪几个用词或者哪几句用意是一样的,然后摘出来进行重点判断,这样也可以很好的避免意重的现象发生。对仗避免合掌也可以使用虚实相交,视觉听觉转换,收放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合掌。需要指出的是,如何拿捏合掌的问题,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合掌一说,在古风里没有,因为古风体诗,由于没有篇幅的限制,经常一个意思反复的吟咏,一联或三联都在表达一个意思;但到了近体诗就有限制了,所以为了精炼的要求,就有了后来的合掌一说,、但需要指出的是,律诗毕竟和楹联不同,有时在一个对仗联,会出现从两个方面去说一件事,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古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注意到没,这就是律诗里的意重,但字面不重的句子,是诗人为了强调一个观点,或意境,刻意这么做的,称为复咏。这个手法从诗经里就有的手法。但要注意一下用法:李商隐的是用了两个物象,来说明一个意境;伟人的是一句有,一句无,这个就避免了字面上的合掌了。所以我们点评时,要适当注意这个问题。、2、句式结构合掌(单一)。这个是指律诗中二联的句式要有所变化。因为中间两联,是对仗联,是首篇律诗比较出彩之处,所以他们的节奏点,句式,尽量在两联之间做些变化。例如:颔联节奏点如果是2/2/1,那么颈联就需要错开这个格式,变成2/1/2式;或:2212;2221.在七言时。九、承转句中名词的位置是否恰当?在避免结构合掌的同时,律诗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也要注意:在一句中,如果有两个名词的话,要尽量把他们分开放。虽然没这个规矩,但是名词也不可过多、过近,缺乏变化是很不好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再有就是五绝本身篇幅就很小,许多内容施展不开,尽量少用叠词,因为叠词比较占用篇幅,那余下的空间势必会很狭窄,可发挥余地小,另外句式也显得单调,我们看许多五律作品,几乎很少见连续使用叠词,就是这个原因。关于五言律,可以参考一下前面两讲的五言句中名词位置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十、关于扣题:指诗意是否紧扣题目,有无跑偏?</p><p class="ql-block">诗意与题目的关联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我们选定什么样的题目,通篇内容都要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展开,起承转合都是这个主题的脉络。</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诗脉?诗脉就好比是中心思想,每一句话有中心思想,每一个整篇也有一个中心思想,这个诗脉,就是通过内在的关联,把一个整篇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的脉络。没有这样脉络,诗的主题就表达不出来。就像一根葫芦串,那几个葫芦就是靠的那根竹签串起来的,形成了一个整体。具体到诗中,就是起句、承句、转句、合句,这四句都必须围绕主题这唯一的一条线来写,不能这根线,那根线的乱交织。我们看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例题:菊 </p><p class="ql-block"> 一夜风声紧,街边古木殊。</p><p class="ql-block">庭园寒露结,屋顶冷霜涂。</p><p class="ql-block">气候无常态,星光有眼珠。</p><p class="ql-block">蟹肥当佐酒,野菊忒丰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写菊,我们看前三联,都是在写时间景色,颈联感慨,直感对客观环境的塑造啰嗦了,颔联是合掌的,转的凑了,到最后引出菊来,说他丰腴,应该是赞他的品格坚强,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在为菊的丰腴衬托,可是这个衬不出彩,蟹肥感觉用在这里也有点突兀。作者的用意是好的,目的是想反衬,可是对客观环境着墨太多,给人一种误解,你不是在写菊,而是在写秋,因为菊的戏份不够,配角的戏份超过了主角,那么这个标题就显得不恰当。</p><p class="ql-block">十一、关于隔景以及堆景:有无隔景,太阳雨等现象。七律中,物象要经过自己的精心选择,不是随意堆砌。另外所选的物象主次要分明,尤其是七律字多,初学者们弄的景色堆积,名词太多。当然如果你需要用列锦句来表达,是另外一说了。七律跟五律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交代时间的时候,一般不直接使用时间用语,以物象来表达时间,是最佳选择。景色要跟感情配合好,用景色渲染心情,即便是八句都写景,也是为了表达某种心情的。但所用的景物之间要相谐,不能隔,比如出现太阳雨。</p><p class="ql-block">当然关于隔景也要辩证的来看,如果你写当时当日景,需要特别注意。如果你写的是一个景点处的不同时间,不同事件,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不要过于刻板哦。</p><p class="ql-block">十二、意脉检索:有无断裂。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时的基本架构,但也有不同的变化,杜甫为七律的布局独创了很多变化,比如,总分分总,分分分总等,需要放开来看的。感情的萌发、深化、结束的进展过程,与整体要能一致,也要有一定的变化,因为诗,讲究起伏跌宕。这一点,在五律、七律、七绝都用的上。评诗要评诗的总体布局,因为一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层次要清晰。起承转合的各步骤,既要有区别,又能成为一个整体。有一种称呼,叫起承转合明显。刚刚说了,还有总分分总,和分分分总,总分分分的各种变化,要具体看。</p><p class="ql-block">有几个步骤大家可以参考:</p><p class="ql-block">A、各句要有独立性,各句完成不同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每联的前后分句之间要有衔接性。所以在你评的时候,要注意衔接了没有,你自己写的时候也要注意,衔接了没有?当然,一联的前后两句之间,有几种不同的关联,顺接,延伸,时序倒装,转折,还有既相反,但又相成,等。</p><p class="ql-block">C、联与联之间要有衔接性,不可断裂。</p><p class="ql-block">1、关于整体。大家评的时候仔细看看他的八句四联,每联的前分句后分句不可断裂,联跟联之间也不可断裂,意思要连贯。这点很多朋友写的时候不注意。八句各自平行,谁跟谁都没关系,这个你评阅的时候,如果能评出人家断裂了没有,就说明你自己写的时候注意没注意。有些诗友写诗忽略了起承转合,而是平铺直叙,八句并列,没有主次,缺少深入与结束。例如:</p><p class="ql-block">《春归》</p><p class="ql-block">清澈天空伴暖阳,春光明媚染家乡。</p><p class="ql-block">青松枝顶出新绿,垂柳周冠露浅黄。</p><p class="ql-block">紫燕寻宅巢穴筑,游鱼破浪觅食香。</p><p class="ql-block">草坪展体抬头展,花卉伸腰笑脸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诗写春回大地的景象,有色彩、有形象,有动有静,用拟人法生动感人,但一般人如果不注意,会感觉八句并列,没有深入、结束,使人有未作完之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实这首的布局在唐人有类似的,首联是个总领,春光明媚染家乡,是总领句,下面三联是平扣的首联的次句。此种布局有个名称:总分分分。当然这首诗写的好坏,另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蝉作者: 李商隐 </p><p class="ql-block">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p><p class="ql-block">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p><p class="ql-block">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p><p class="ql-block">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李商隐的五律,我们需要仔细读一下。因为颈联似乎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看似与上面的咏蝉句子有点断开了,但这里,颈联是由首二联转了,是明显的意转;是在由咏蝉,而开始入情,这种千万注意,不是意隔哦。再看尾联,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一个君字一个我字,首尾圆融,意脉连贯。从整体来看,他的意思是相互照应的。注意:颈联是由对蝉的描述的,由树(木)的无情,而想到自己的仕途,也如木(梗)一般,此处用典。</p><p class="ql-block">2、关于承句(颔联),一般需对起句的主要景物进行关联扩展。这句很重要,承句的写法在此不论五律还是七律都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例题:菊 </p><p class="ql-block"> 一夜风声紧,街边古木殊。</p><p class="ql-block">庭园寒露结,屋顶冷霜涂。</p><p class="ql-block">气候无常态,星光有眼珠。</p><p class="ql-block">蟹肥当佐酒,野菊忒丰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想写菊,起句一夜风声紧点名了时令,街边古木殊继续深入秋的意象,那么承句就要跟随这个季节的主要景色继续扩张,庭园寒露结,屋顶冷霜涂。这首,承接是承接了,如果起句的后半联就已经承接了,那么承句你继续承接,并且承接的没有变化,那是不是显得啰嗦?庭园是不是包括屋顶?寒露和冷霜所代表的意思其实是一个意思,寒露结冰就是冷霜。两句一个意思那么其中一句就是废了,没有实际意义。承句中要有动词,把画面活起来,整个诗中要少写名词多写非名词(动、 形容、虚)这点最难做到。</p><p class="ql-block">3、关于转句。这是最难写的,所以,记住,既不能跟承句断裂,(一般,颔联的后分句(也就是第4句)要为转句做好准备,又要荡开一笔。特别是颔联上、下两句,和颈联上下两句的意思不能一样。一联的前后分句之间要有变化。许多诗友合掌就是一联的前后分句的意思没有递进。</p><p class="ql-block">4、起句要求兴,合句要求比。意思是,收和结,类似于上开,下合。</p><p class="ql-block">尾联的实比,如果比的不够,诗就没有味道。很多朋友起句不讲究,没有兴,合句没比, 就像一个大散文,这不叫诗。所以,你自己写的时候最好要起句用兴,合句用比。合句的前分句(就是第七句)要收住前6个句子,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如果想第八句出彩,必须第七句铺垫好,你评阅的时候,要看看他第七句承上启下了没,或者说有没有对上面做个收束了。还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言外。这就是所谓的言尽,而意未休。</p><p class="ql-block">起句兴,合句比,如果合句用景来结,效果会好很多,出漂亮句子的可能性也要大的多。用景来比,容易笔尽意不尽。这个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锻炼这点,用个景来藏着情做第八句。一般的诗友写到第八句时,都是直抒胸臆了,憋了那么久,也该舒口气了,不过这样的效果往往没有藏着更有余味,太过直白的暴露自己的感情,不足取的。</p><p class="ql-block">十三、不求句句好 但求一句精。找不出啥毛病,但是也没被读者感动的,这样的作品就已经失败了,因为你看上去不好不坏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好了,因为你的作品不出彩,没有感动到读者。</p><p class="ql-block">十四、用典是否合理:关于用典,请大家参考我们的第五讲的详细论述。今天要讲的主要是,几个该注意的地方。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方为佳境。用典尤忌生涩,忌使用僻典,忌词不达意,忌浮华,忌堆叠,掉书袋。</p><p class="ql-block">典故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恰当,基本上,以写景为主的,不适合应用典故,以情说理为主的,可以适当应用典故增加其说服力,也不会显得过于直白的呆板,又增加了作品本身的容量和涵蕴。</p><p class="ql-block">十五、有没有生造词,以及有没有个别诗句表述不明所以的现象,有没有重复啰嗦的词组和句子,是否有生涩影响口感和诵读流畅的字词?</p><p class="ql-block">十六、省略句子成份的技巧有哪些?是否应用合理。作者精简凝练的手法是否自然、有没有给人不适的感觉等等。</p><p class="ql-block">十七、不同阶段诗友的作品对于立意的要求和变化在点评中,许多初级诗友的水平是需要时间来慢慢积淀的,所以尽量不要一杠子打死,忌讳使用粗俗的语言。尤其是关于直白、炼字等问题,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达到的,那就需要我们在点评的时候注意根据各人水平来进行品评,主要还是要鼓励别人的积极性。在自评与互评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牢记!</p> <p class="ql-block">浅谈诗家语(二)</p><p class="ql-block">主讲老师:青螺</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上一讲我们系统地说了律诗写作中的省略问题,今天我们继续讲一下诗家语中的倒装,词性活用,和拟人拟物。</p><p class="ql-block">一,关于倒装</p><p class="ql-block">倒装用法,是诗句里最常用的句法之一。最先提出“诗家语”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据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首句:</p><p class="ql-block">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p><p class="ql-block">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p><p class="ql-block">王安石见到后非常喜欢,但把第三句作了改动,日斜奏罢长杨赋,改成了:日斜奏赋长杨罢,加注了一下说: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但仔细看看句子就知道,这是把宾语提前了,从语法上来看原句,日斜只是个时间状语,奏,动词,长杨赋,偏正词组作宾语,王安石的句子,是把这个偏正词组的中心词,赋,提前,直接放奏的后面,把提示动作完成的词,罢,放句后,这样就够成了,一个宾语主成分的前置,句子就更有诗味了,这只是倒装的一种。下面我们来具体的谈一下几种不同的倒装形式。</p><p class="ql-block">1 主谓倒装顾名思义,就是主谓语顺序颠倒。正常顺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争树,燕啄泥。主谓宾,按正常顺序排列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迷眼,草没蹄。主谓宾。</p><p class="ql-block">但在诗里,很多情况下,这种主谓的顺序就变了,就成了主谓倒装。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飞白鹭,啭黄鹂。飞,啭,谓语动词,在前,而主语,白鹭,黄鹂,则放到了后面。这样倒装的效果就是把最重要的动作前置,就是,在水田里飞来飞去的是白鹭,在夏木里鸣啼的,是黄鹂。就把动感带出来了,让句子带上了不同的色彩。下面我们细读一首杜甫的诗。</p> <p class="ql-block">堂成(唐·杜甫)押肴韵</p><p class="ql-block">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p><p class="ql-block">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p><p class="ql-block">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p><p class="ql-block">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杜甫从秦州赴成都后,在友人的帮助下建了浣花溪边的草堂,建成后所写。</p><p class="ql-block">先看首联的对偶句: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前四,背郭堂成,对,缘江路熟,主语是参与建草堂的人,包括杜甫和杜甫的朋友,他们把草堂在郊外建成了,而门前的小路呢,是縁着江,而踩熟的,很工的对仗,后三,使用了小倒装,这两句的后三意思是,草堂用白茅草覆顶;由于地势高,所以又可以俯看青色的郊外。注意一下,首联两句的后三,前句是倒装的,后句没倒装,但从字面看,后三对仗的非常工。</p><p class="ql-block">这个在古人诗里经常见的。</p><p class="ql-block">荫白茅,荫是动词,覆盖的是草堂的屋顶,而白茅草是后三的主语,意思是,白茅草覆盖着屋顶,是小主谓倒装。而俯青郊,是因草堂地势高,故可赋视着郊外的意思,是正常的主谓宾结构。这一点在后面还会细讲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里的前分句,开宫殿,指宫殿的猛开了,小倒装。但后分句,拜冕旒,正常语序。再看杜甫的另一首七律:</p><p class="ql-block">曲江二首 其一</p><p class="ql-block">(唐·杜甫)押真韵</p><p class="ql-block">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p><p class="ql-block">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p><p class="ql-block">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p><p class="ql-block">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点看一下颈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颈联的意思是,过去的小殿堂里,现在有翡翠鸟做窝了,这个句子里,翡翠鸟是主语,在小堂里做窝,这个巢字是动词,主谓倒装,小堂只是个状语;后分句,原来的高冢前的麒麟兽雕,原来是雄雌勃勃,现在倒卧了,没人管了,卧,是动词,麒麟是主语,主谓倒装。注意,这个例子是全句倒装,前后分句结构一致,两句都倒装。</p> <p class="ql-block">4转折词语的省略</p><p class="ql-block">诗句里,经常有句子中的转折词和句子之间的转折词是可以省略的,但从诗意里,或上下句的关联上,可以明显读出来,所以就可以省略了。比如上面的这首的首联,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意思就是,正因为你是个忘名之客,所以在这多事之秋,你就可以善保无事之身了。我们写诗,或读诗时,这个关系一定要知道,类似的转折关联词是省略的,一加上,意思马上就清晰了。先看一首简单的:</p><p class="ql-block">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p><p class="ql-block">(唐·杜甫)押麻韵</p><p class="ql-block">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p><p class="ql-block">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尊恋物华。</p><p class="ql-block">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p><p class="ql-block">丈人文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我们早晚读读过,简单说说。首联写的是春景,是乐景,但颔联承接的是转折的,意思是,虽然春景非常美丽,(但是我)自知白发非春事,(所以)且尽芳尊恋物华。这样前一句省略的是与首联之间的转折,后句省略的是与前分句之间的转折。再看一首句子中的转折:</p><p class="ql-block">曲江二首 其一</p><p class="ql-block">(唐·杜甫)押真韵</p><p class="ql-block">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p><p class="ql-block">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p><p class="ql-block">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p><p class="ql-block">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p><p class="ql-block">(原来辉煌的)江上小堂(如今)巢翡翠,(过去高贵的)花边高冢(如今)卧麒麟。类似这样的转折词的省略,在诗句中非常多见。理解了这种句中转折关系,对我们写作,理解,非常有帮助哦。再看一个首句的句中转折:</p><p class="ql-block">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唐·刘长卿)押东韵长安路绝鸟飞通,万里孤云西复东。旧业已应成茂草,馀生只是任飘蓬。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此去行持一竿竹,等闲将狎钓渔翁。</p><p class="ql-block">长安路绝鸟飞通,万里孤云西复东。看一下首句:长安路绝鸟飞通,意思是,我所在的江东地区,与长安之间的路以及绝了,唯有鸟是可以飞通的,前四后三之间,转折。颔联的前后分句之间也是一种转折,意思是,我原来的旧业,现在应该已经荒芜了,所以,我今后的余生,也就只能任飘蓬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卜居(唐·杜甫)押尤韵</p><p class="ql-block">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p><p class="ql-block">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p><p class="ql-block">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沈浮。</p><p class="ql-block">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p><p class="ql-block">首联点出所卜居的位置,在浣花流水的水西头,用了衔字句,浣花溪水的西头,五言句子,就达不到这个要求了,没这么丰满,句子写的,就要求非常的精练,比如,碧水绕西头,因为你只有五个字,或者等你功底十分浑厚时,能把句子写的既精干又丰满。后分句,写的主人是为了去林塘幽静之处,如果是五言,就得省略很多东西了,比如,碧水绕西头,居处林塘幽。相比较,当然是七言句子更丰满一些。</p><p class="ql-block">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沈浮。</p><p class="ql-block">由于首二联是叙事写意的句子,所以颈联开始写景,用景来烘托那个林塘幽,把那个情景,具象化,让读者读后有亲临其境之感。注意景的叙述也要比五言的丰满许多,比如无数,一双,五言可能就要写,蜻蜓齐上下,鸂鶒对沈浮。而数量词,在这里起到了丰富场景的效果。所以五言句,要求作者尽量在下字上练功夫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既然五律有这些限制,所以我们在布局上遣词造句上就要学会精练一下,在下字上多下下功夫。再看一下草堂建成后的一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堂东湖作 </p><p class="ql-block">唐·韦庄 押庚韵</p><p class="ql-block">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p><p class="ql-block">景动新桥横螮蝀,岸铺芳草睡鵁鶄。</p><p class="ql-block">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p><p class="ql-block">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是总领句么?</p><p class="ql-block">@B15-落雪无声 你先得了解这首诗到底在说什么?是在写虢州的三堂东湖,对吧?是题景的,关键是要分层次来写景,这首最大的特点,是七句写景,只有七分句是写意的,同意不?</p><p class="ql-block">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从满堂秋水,和十亩菱花发端,远景,</p><p class="ql-block">景动新桥横螮蝀,岸铺芳草睡鵁鶄。然后写到一座水桥,彩虹,岸草和岸边飞禽,是另一个层次</p><p class="ql-block">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这个是写的实景,但用的是虚笔,为何?因为写的是月光,入湖;华山倒影入浪而生,夜景为实,但笔法为虚。</p><p class="ql-block">首联,晚镜清,是傍晚,对吧,颔联也是扣的晚镜,颈联是月出,入夜了,</p><p class="ql-block">但尾联七分句入情了,说,何处最添诗人的客兴?尾句做了回答:黄昏烟雨乱蛙声。黄昏时的湖烟,小雨,还有荷塘里的蛙声,让诗人想起了自己长安老家的景物了,所以动了客兴了。但尾句的景,是实景,晚上时见到的,尾联的收,是回扣啊,是对首联的补充。</p><p class="ql-block">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一</p><p class="ql-block">(唐·杜甫) 押尤韵</p><p class="ql-block">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p><p class="ql-block">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p><p class="ql-block">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p><p class="ql-block">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p><p class="ql-block">这首是杜甫的第一首七律,首二联说的是自己如何到达对方的家里的。首联说自己一个人在春山里行走,听到了林子中伐木的声音,颔联用了省略,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我在途中遇到了,涧道的馀寒,和经历了冰雪,然后在黄昏时,到达了石门处的林丘。意思是到家了。注意,颔联把路途的经过,细节省略了,只用了,一个经历的历,到达的到,加上途中所经过的物象名词把意思全部表达清楚了。这个就是谓语的省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