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海带2023·5

森林

<p class="ql-block">  “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这是讫今全国唯一被授予此称号的县份。据霞浦县志记载,霞浦县沿海水域在低潮线下2-3米深度岩石上分布有野生海带。20世纪40年代,三沙镇沿海和海岛乡农(渔)民开始零星采收养殖,使霞浦成为南方最早采养海带的县份。1957年,霞浦县开始在三沙镇三澳和溪南东安开展试验性养殖,1958年,试养5亩海带获得成功,1960年,闽东海带育苗室内种海带培育和采苗试验,至1961年10月成功后,开始批量向海带养殖区供应秋苗。1972年,县养殖场与水产技术部门合作进行海带夹苗绳材料改革,采用聚乙烯绳包棕丝取代传统马干草夹苗绳,取得明显经济效益,1984年,三沙渔业公司育苗室海带夏苗在自然海区渡成功,提高了提供高产优质海带生产的能力。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技术革新和苗种选育培养,霞浦海带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品质特色。霞浦海带品质及特点:其叶片狭长呈带状,不分枝,植株健壮,鲜海带呈橄榄褐色,富有光泽,长度1.5—2m,厚度1—4毫米;受独具特色的湖泊型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养殖周期缩短,藻体幼嫩,粗纤维含量少;干品呈黑褐色,质嫩柔软;加工成品的盐渍海带结呈翠绿色,蒸煮易烂,粘滑爽口,香醇。每年5—6月是霞浦海带收获的季节,在霞浦县沿海的许多村子,都忙着收海带,通常的流程是这样的:当地人利用涨潮,把成熟的海带从海上养殖地用竹排运载到岸边,山脚下,之后进行晾晒,场面极其震撼。除了天、山、海和建筑物,满眼都是海带和在海带中劳动的人们。换一种说法,在霞浦,村庄里的空地、山脚下的坡地、海涂和浅滩都被海带占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