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 | 做好暑期陪伴加减法 让亲子关系升升温一一豆张庄初级中学

豆张庄初级中学

<p class="ql-block">暑假已到,天气在不断升温,一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却降至冰点。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多有误解这份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家庭最殷切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学习最全面的知识;拥有最健康的身体;掌握最前沿的技能……父母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孩子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把握好爱的力度和方法。</p> <p class="ql-block">家长朋友们,不妨尝试以下五个加减法策略,让有神兽不慌不忙不凌乱,心有智慧且歌且行且从容。</p> <p class="ql-block">一、加点原则,减点约束,做讲民主的家长</p><p class="ql-block">二、加点外出,减点工作,做能陪伴的家长</p><p class="ql-block">三、加点劳动,减点包办,做敢放手的家长</p><p class="ql-block">四、加点运动,减点躺平,做重健康的家长</p><p class="ql-block">五、加点倾听,减点指责,做会沟通的家长</p> <p class="ql-block"> “双减”进行时</p><p class="ql-block"> 既要做好“减法”</p><p class="ql-block"> 还要做好“加法”</p><p class="ql-block"> 暑假期间</p><p class="ql-block"> 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起立”</p><p class="ql-block"> 增加更多的亲子时光</p><p class="ql-block"> 回归家庭教育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与学校携手双向奔赴</p><p class="ql-block"> 共育孩子美好的未来</p> 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做法吧! <p class="ql-block">一、加点原则,减点约束,做讲民主的家长</p><p class="ql-block">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民主开放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孩子是完全自由的,我们爱孩子,我们也要让孩子在家也要学会遵守家庭的规则。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位妈妈给孩子写的《手机使用规则》。</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你现在还小,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妈妈的用意。之所以选择用信的方式写下这篇《手机使用规则》,是希望你知道妈妈并不是在命令你,而是想要告诉你,什么样的方式对你会是更好的。</p><p class="ql-block"> 1.你可以玩手机,妈妈不会因为你年龄小就剥夺你用手机的权利,但是你在玩之前请先告诉妈妈一声,因为这是妈妈的手机,妈妈有权利决定要不要让你玩</p><p class="ql-block"> 2.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妈妈会给你限定,这个时间我们需要达成共识。不可以超过这个时间限定,如果你超时了,第二天就得按照约定不玩手机了。</p><p class="ql-block"> 3.你用妈妈的手机,最好是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妈妈也可以帮你找你想看的动漫或是想玩的游戏。但你要记得,妈妈的聊天内容你不能看,不要随便触碰别人的隐私,这是一种教养。</p><p class="ql-block"> 4.当手机来电话时,如果妈妈不在身边,你要礼貌地接听,先说「你好」,千万不要拒绝接听别人的电话,这样是不礼貌的。</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封信是写给小学低段的但是这位妈妈的一些做法,对于大部分的家长也有一定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  首先,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并给予孩子一定的决策权。很多父母在制定家庭规则的时候,会觉得反正孩子还小又不懂事,便往往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其实无论什么年纪的孩子,都是能从家长的态度中感受到尊重和爱的。这位写信的妈妈,从姿态上就给了孩子足够的尊重,手机限时方面,也提到需要和孩子一起达成共识。</p><p class="ql-block"> 其次,家庭规则制定得非常清晰而具体。越清晰越明确的规则,越有利于孩子理解并执行。如果只是告诉孩子“你要自觉”,孩子就会感到模糊,没法理解“自觉”的概念和边界。但你清晰告诉他,只能玩固定的时间、看固定的东西、接到电话要礼貌回应,他就能明确接收信息。</p><p class="ql-block"> 最后,是奖惩制度的合理建立。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奖励来驱动孩子,这样的刺激是外驱力,而规则的有效执行靠的是“内驱力”,所以更先进的奖惩机制是失去特权。比如这里提到的,如果孩子超时,就取消第二天玩手机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规则制定这件事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奥巴马夫妇也曾公开表示过: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的两个女儿从小就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每天必须自己整理床被、摆好餐桌的餐具、清理游戏室、按时练钢琴。</p><p class="ql-block"> 而在给女儿们制定规则时,奥巴马夫妇都会与她们沟通,不会强制性让她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正是这种“有弹性”的规则,才促使孩子们更好地遵守约定、养成习惯。</p><p class="ql-block"> 所以,还没有制定好规则的家长们,现在就行动起来吧,和自己的宝贝好好的商量一下你们家的家规吧!在此也温馨提醒一下各位家长,你们也是家庭的成员,规则的制定并不是仅仅用来约束孩子,你们也应该一起遵守,唯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以你们为榜样,坚持遵守。</p> 加点耐心,减点暴躁 <p class="ql-block">现在社会,大家都强调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写作业要陪,阅读要陪,在家里玩游戏要陪,初衷是好的。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懂得陪伴的意义所在,常常以各种错误的方式陪伴孩子,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比起没有时间陪孩子,这种父母从认识上就出了错的“隐性失陪”才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因为寸步不离的陪伴也许不是孩子必须的,但高质量的陪伴却一定是孩子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应该如何陪伴,对孩子更有帮助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情绪稳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说起家长陪伴孩子情绪最不稳定时候,当属陪孩子写作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作业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最容易引起家长的焦虑,于是烦躁、愤怒的情绪不知不觉就传递给了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张不安的情绪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会导致孩子难以舒展身心、真正专注地去感受和认知这个世界,限制了他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绪不稳定的陪伴,也会影响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家长易怒、暴躁的脾气,变成低情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是陪孩子做作业还是玩游戏,外出旅行,最重要是以一种平和愉悦的情绪,静下心,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以一颗更宽容的心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学会欣赏他身上的闪光点和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全情的投入和观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家长会以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了,其实那仅仅只能算是“陪着”。有些家长一边陪孩子一边打麻将,或是玩手机、看电视,根本没有投入完全的精力去和孩子相处,更谈不上了解孩子,就会很难理解孩子的某句话、某个行为,是一种“无效的陪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才能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可以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他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看到孩子的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不过多干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有的父母陪伴孩子时像一架直升机,时刻围绕在孩子周围,替他解决问题、提前预知麻烦,唠叨的话说个不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下来,父母疲惫不堪,孩子也很烦,没能痛痛快快地玩耍。有效的陪伴不是做“保姆式父母”、过度陪伴。而是真正看见孩子的需求,除了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不一厢情愿地干涉和控制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不必要的干涉反而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容易破坏孩子的注意力,打乱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高质量陪伴,是父母良好的示范效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陪孩子做游戏、亲子共读,还有一种特别的陪伴,同样是一种高质量的亲子相处模式。如家长边做家务边陪孩子、边做自己的工作边陪孩子,关键在于你在做这些事时的情绪和态度。首先,父母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做自己的事,孩子也会被这种氛围所影响,感到放松和喜悦。同时,父母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效应。看着你如何处理家务、工作,看着你如何对事对人,长大后,孩子不需要任何人教,就已经知道如何待人处事。光是这两点,就已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了。</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曾说:“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父亲藏书众多,在陪伴杨绛时常常读书写字,做自己的研究;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幼时的杨绛学父母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p><p class="ql-block"> 家长在陪伴孩子时,不忘记自己的成长,和孩子一起努力、进步,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孩子当下的样子,努力去体会他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样,你就做到了高质量陪伴。</p> 加点劳动,减点包办, <p class="ql-block">说到劳动,肯定会有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让他做家务我舍不得,还有的家长会说,他现在只要读好书就行了,家务活这种事情不需要做的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却又把一切搞得一团糟。如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扫地,反而弄得满地垃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家长的包办会让有的孩子过分依赖家长,当他们升入高一级学校时,根本不能适应照顾自己生活的劳动,整理床铺、清洗衣物、食堂打饭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备,有的孩子把穿脏的衣服双休日带回家请家长帮助清洗……家长包办取代了孩子从事简单基本生活劳动技能练习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自立教育,家长积极要做表率,凡事不代替包办,指导孩子一起劳动,一起享受劳动的过程,一起探讨如何劳动技能掌握。劳动的过程中,让孩子参与家庭的建设,知道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起孩子们的感恩之心。</p> 加点运动,减点躺平 <p class="ql-block">运动可以让孩子肌肉强健、骨骼健康,可以改善记忆力、减少认知能力的下降以促进大脑健康,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并能减少抑郁和焦虑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世界卫生组织2020版《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针对不同年龄人群每天进行身体活动和静坐时间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尤其强调:每个人,不论年龄和能力,都可以进行身体活动,并且只要动起来,都有益健康。尽管大家都明白运动的重要性,但是全球仍有超过23%的成年人和80%的青少年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p> 加点倾听,减点指责 <p class="ql-block">平日里,家长忙工作,孩子们忙上课,相互之间的沟通必然受到限制,暑假里,孩子们的时刻相对空闲和自由,家长应抓住机会,进行有效沟通,优化亲子关系。要优化亲子关系,实现亲子心与心的沟通,关键是家长要主动地把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制的、紧张的亲子关系,变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亲子关系,优化亲子关系能够从以下三方面入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转变观念。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有人格的人。利用用餐和休息时刻和孩子们交流各自的信息。家庭中的情形要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从小树立家庭小主人的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假期中孩子们白天一人在家比较孤独,因此父母要充分利用晚餐后和双休日时刻和孩子交流。交流的话题很多,有时事新闻、体育竞赛、电影故事、社区社会实践、念书心得等等。要多让孩子发表观点,父母主若是耐心倾听,作适度的启发和引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保证必要的条件。必要条件是指时间和空间。家长工作再忙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时间能够少,关键要有质量(指两边讲实话),沟通要“有效”。同时也要讲究空间,有些交往需要全家在一起,轻巧喧闹,而有些说话需要一个温馨恬静的角落,如此的沟通才是有效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