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峨药樵的美篇

岷峨药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还愿药王山</span></p> <p class="ql-block">  唐之京兆华原,即今之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邀(隋开皇元年至唐永淳元年人)的故里。孙氏医德高尚、医技精湛,民间尊奉为药王。他博学多闻,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唐以前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治疗作了全面论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之一,在业界享有崇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 耀州城外的五台山亦名药王山,则是孙思邈晚年归隐休养和著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余青年时就景仰孙思邈的医德、医技。-九六六年曾不顾车马劳顿专程赴耀县朝拜,𣎴意特殊时期(文革)封山,只得伥然而返。以后虽有几次机会到西安,皆因工作之故无法分身,只能慨然誓曰:余必在腰脚尚方便的有生之年,再上药王山。</p> <p class="ql-block">  二0 二三年四月二十日,已愈古稀之年远矣的我,在亲人的陪伴下再次来到并登上了药王山,了却了萦绕心头五十七年之夙愿,其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啊!</p> <p class="ql-block">  一入山门,赫然可见屏风上的《唐太宗(李世民)赐真人(孙思邈)颂》:"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可见早在唐初孙思邈就已名闻天下,朝野尽知了。</p>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淡于功名利禄,他谢绝了唐太宗等要其出任国子博士的聘请,长期居住民间,采制中药,研穷医学,为人治病。《嘉庆一统志》载.他曾到过四川峨眉山牛心寺丹砂洞采药炼丹,苏东坡《题真人洞》诗云:"先生-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至今牛心寺后丹砂洞遗迹尤存。</p> <p class="ql-block">  药王山景区分药王山景点和孙思邈博物馆景点。前者是以药王大殿为主的古建,古道,古树,雕塑、山林景观、养生科普展示;后者则主要是对孙思邈生平、治学、学术成就的系统介绍。</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大医精诚"广场。所谓大医,是指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篇论述的是医德修养的两个问题。"精"是指技术精湛,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是指品德高尚,做到"见彼苦恼,若已有之",只能存"大慈恻隐"、"普救含灵"之心,不能起"邀射名誉"、"经略财物"之念。这些看法至今仍是一个想做"大医生"的人应当遵循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 药王山是-个大的景区,景区内又分为若干板块。"大医精诚"广场旁是"洞天福地养生园"板块。沿山道和林间塑有不少灯箱式的黄色方形木柱,柱上有根据孙思邀《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的意思改写成的养生口诀。这些口诀言简意骇,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对普及中医养生知识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 "发宜常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指摩常在面"。</p> <p class="ql-block">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畴五福寿为最"。</p> <p class="ql-block">  "侵晨一碗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p> <p class="ql-block">  "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正意诚思虑处,理顺修身去烦恼。"</p> <p class="ql-block"> 到药王山走-走,不长知识都难啊!</p><p class="ql-block"><br></p> <ul class="ql-block"><li> 中医古籍文辞古奥,没有一定的古文根基是很难看懂和理解的。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的年轻人,应该从《医古文》学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之谓也。</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园中也有一些单方验方的展示。单方验方,针对性强,用之得法,效若桴鼓;用之不当,祸即踵至,因此对单方验方要辨证选择,不可盲目使用,何况这是唐代医方。古人今人,体质也不完全相同,中医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而辩证论治的。</p> <p class="ql-block">  过了这个木牌坊就进入孙思邈生平事迹板块了。木牌坊在临游山道的一面写的是"普济众生",临涧的-面写的是"云掩五台"。</p> <p class="ql-block"> 这个木结构牌坊是当地明清时代建筑的代表,别看很不起眼,却也算是个露天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药王山上关于孙思邈的隋唐遗迹早已荡然无存,因此是采用浮塑式的图画来展示药王生平的。管理者先按规矩将木条染红,再按图案将木条粘订在山道上,一幅形象生动的画也就成了。</p> <p class="ql-block"> "将军赞圣童"、"槐阴苦读"是说孙思邈幼而颖敏,读书刻苦。这是根据&lt;&lt;旧唐书,孙思邈传》而创制的。</p> <p class="ql-block">  "博极医源"是指知识面要广,术业要精深;"一视同仁"是指药王诊病不分贫贱富贵,皆存济世活人之心,这就是指"大医精诚"了。</p>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长居民间,善于总结劳动人民的用药经验,峨眉山的鹿含草,太白山的手掌参都是民间的常用草药啊!</p> <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崇信道教,且有很高的修养,民间神乎其人,故有"诊龙"、"救虎"的传说,不过据《旧唐书》等载,他也确实治疗过象"麻疯"这样的险恶之证。</p> <p class="ql-block">  孙思邀自唐初起即被朝𨑳封为"妙应真人"。真人,道教术语,指存养本性或修身得道之人,亦泛指"成仙"之人。与文子、列子、庄子等真人不同的是孙是医生,且长居民间,有求必应,活法圆机,称为"药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p> <p class="ql-block">  药王山上有个"法水神井",冬不涸而夏不溢,其味甘洌纯正,作为煎药用水无疑是可以的,但说它洗眼明目,洗耳耳聪,那就未必了。</p> <p class="ql-block"> 山道左侧的平台上修有一处"国医馆",庭院內亦陈列有"虎守杏林"类的碑刻和雕塑。</p> <p class="ql-block">虽然孙思邈"为虎治喉"和"虎守杏林"只是神话传说,但也可见民众对"孙真人"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虽不高,但森木繁茂,环境幽雅。除有成片的山楂树、枣树外,其古柏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  更可喜的是,这里有当地土生土长的药用植物上百种。如果按园区规划所说要建立药苑,引种大量北方药用植物品种的话,这里将会让更多中医药爱好者留连往返了。</p> <p class="ql-block">  脚下 这条登山之道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是药王山上我最喜欢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道名"福寿",全长14 1级台阶,是为纪念孙思邈寿至141岁而建的。"登此道者福寿双至",图个吉利罢了。</p> <p class="ql-block">  道旁柏树林中有孙思邈之塑像,道上还有不少石牌坊,且为明代所建。这个名"祷嗣神应"坊,看来是求子之人为其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德配坤元"坊,是感恩孙思邈"大医精诚","普救苍生"的人建的。</p> <p class="ql-block">  "福寿道"顶是个拐弯,斗大的"中国药王山"几个金黄色大字赫然在目。山弯处凉风习习,放眼山下平畴,心情特别舒畅。</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攀登就是药王山的主体建筑药王大殿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个山道保护得很好,但因有点高老年人爬起来仍很吃力。我常想,为什那些八九十岁的善男信女能-步-步地爬上一百多里长的峨眉山顶?啊,原来他们心中有个信仰。一想到我是来还愿药王山的,虽说汗流浃背但也就无所谓了。</p> <p class="ql-block">  西玄门是在山岩边太玄古洞口外用石条垒起来的一座圆拱形建筑,拱顶的平台就是药王大殿的拜台。传说太玄古洞是因孙思邈用针刺之法为龙王治愈牙痛后,龙感其德艺,穿洞而为孙思邈提供居所的。药王大殿中药王塑像下就是洞口。太玄古洞深四十里,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是古耀州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药王大殿得从左边缓坡上去。</p> <p class="ql-block">坡上一块大石上有两个装满水的大坑,坑约二米大,一象太阳,-象月亮,有"日月同辉","阴阳平和"之义,这就是传说中的药王洗药池。民国草圣于右壬先生多次来此.常取此水为用。</p> <p class="ql-block"> 洗药池水澄清甘洌,冬不涸而夏不秽,民间认为有聪耳明目之功效。依愚所见,确实是比较好的矿泉水罢了!</p> <p class="ql-block">  由于建在悬崖边上,药王大殿面积不大,但显得很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是明嘉靖年间所塑的孙思邈坐像。侍立者左为尉迟敬德,右为龙君,取材"敬德追袍"和"坐虎针龙"的传说。真人,仙人也,在科学知识不昌明的古代,有点神说也不足为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拜殿上打出"隋朝进士及第"、"唐封妙应真人"匾额,这是对孙思邈学识、技能、德行最恰如其分的评定。</p> <p class="ql-block">  药王正殿匾额"智圆行方"是从《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中孙氏的一段话衍生而来的。他说:(为医者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之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也有人说"智圆行方"出自《淮南子》,孰是?自判。</p> <p class="ql-block">  除了道教修炼外,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医德和医术两方面,深得古今中外医人景仰。大殿右侧的《医德碑廓》和《医方碑廓》有大量碑刻展示,我只能选取其中少数与诸君共赏。</p> <p class="ql-block">  当我意犹未尽的下到山门时,见到那里有不少成团队的中小学生来此参观,询知他们来自西安、咸阳及铜川。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医药学。现今,中医药知识要进小学课堂,祖国医药,后继有人,欣慰之至。</p> <p class="ql-block"> 今年初,中央电视台的《古籍里的中国》栏目,播放了关于孙思邈和《备急千金要方》的专辑,撒贝宁和演员们穿越唐代,形神兼备,演得太成功了。 看来,孙思邈和他"大医精诚"思想,不仅古代推崇,现代也会大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  还愿药王山是继还愿普陀山后,我一生中最有感触的又一次旅行。愿"大医精诚"能成为医德规范,愿天下苍生,健康安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