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为响应党提出的地方下办工业的号召,南塘乡人民委员会向洞头县人民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建造小长坑盐场的报告 ,这可能是全国解放后洞头创建的第一个村集体盐场 ,但由于产量的问题,盐场经营了约一两年后停产;据小长坑村原书记宋克全先生介绍,1969年2月,小长坑外塘在国家和民众的支持下开始兴建,总投资35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1.5万元,民众自筹23.5万元,围涂135亩,于1977年竣工,由村集体组织建造小长坑外盐场,当地人俗称“半座”盐场,利用潮汐和闸口的冲击力收集海水入“盐圹”,再由水车或双人拉绳式打水将海水集中至“土场 ”,“土场”由高至低依次排列,海水在日光暴晒提高浓度后一层一层往下流,最后流至“结晶池”,“结晶池”底部用缸的陶片垫底,经太阳暴晒后,使陶片产生高温,将流入池中的高浓度海水晒成海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因洞头已有国有大型盐场,加之全县引进海水养殖项目,小长坑“半座”盐场就此转型,主攻对虾养殖;受小长坑“半座”盐场的影响,小长坑村部分村民在当时的生产队长柯受港的带领下,于小长坑石子岙 利用原开荒的农田地形,建造与小长坑盐场相似的小型盐场,但此盐场建造于山地,收集海水至“土场”需要用水泵来辅助,由于成本太高,没几年这座盐场也慢慢废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