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到底喜欢看怎样的文本?

范敬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省近几年一直在组织优秀课程设计比赛,参赛作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省教育厅会组织一些专家对各地市提交的课程设计作品进行评选。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怎样的设计才会获得好的奖次?换句话说,专家会钟情于怎样的文本?这几天我在泰安参加培训,培训的主题就和课程设计相关,内容还没来得及消化咀嚼,但是从形式上,我大概从中发现了一些端倪:</p><p class="ql-block">首先、要符合逻辑。</p><p class="ql-block">“逻辑要比事实更真实”,这个观点最先出自学术圈。我想这里的逻辑起码包括两个方面:系统性和可行性,即既要符合学理逻辑,又要符合实践逻辑。</p><p class="ql-block">“系统性”,顾名思义,一套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圆融的整体,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不能矛盾。一个课程设计要整体回答学生做什么、学生怎么做、学生为甚么要这样做、学生做了之后怎么样这几个问题。但是这几个问题是相互照应的,不能各管各家,自说自话。</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比如,山东省教科院张斌主任在点评环节就对现场展示的案例指出了不足,其中一点就是课程设计的目标与课程评价前后不符,评价的标准和目标前后不搭,所评非所学,不能自圆其说,这就叫前后矛盾,学理逻辑不通。</p><p class="ql-block">“可行性”也不难理解,就是可以操作的、可能实现的。据我的观察,有些展示的课程设计方案其实已经纳入到实施运行层面了,起码是部分地实施了。但是这些实践往往是点状的,是基于经验的、是基于主观的判断,就是学校一开始觉得这样做能够积极干预孩子成长,就开始行动了,压根儿就没想过有一天会把这个整理成文本,拿着文本去参加课程设计比赛。既然有这样的机会,那就试试看吧。可是单凭自己手头上做的这点东西怎么可能去参加比赛呢?</p><p class="ql-block">于是学校就成立课程设计小组,开始重新琢磨,重新设计。在不丢弃现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资源,努力做到自圆其说。我倒觉得这样做并非不可以。一个好的课程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是在探讨课程实施的最优路径。至于是否行得通,则有待进一步验证、论证。</p><p class="ql-block">但是不能因此而违背了教育常识。比如在点评环节,专家对济南某小学的校本课程进行点评时就提到他们把“编写《论语》故事集、给孔子做传、《论语》阅读论坛”放到一天中去完成,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单单“给孔子做传”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就这个细节来讲,它是违背常识的,是不可行的。</p><p class="ql-block">其次、要用一套学术话语体系。</p><p class="ql-block">学术文本不同于散文,更不同于一般的唠嗑。它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这套体系隶属于学术范畴,和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比如“时间跨度”、“文本结构”这样的表达一般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出现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也会有所差别。所以,在撰写文本的时候必须先厘清相关概念,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能用专业的话阐明专业的时,是专业的一个表征。</p><p class="ql-block">再次、要有一套清晰直观的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不管是专家,还是做汇报交流的学校,他们都特别注重使用思维导图和表格,即所谓模象直观,以此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不能全是干巴巴的文字。理性的分析,是建立在感知觉之后的。建立模象直观有助于向专家以简洁的方式向他们提供一个尽可能大而完整的意义单元,方便他们快速捕捉、领会文本的表达意图。在点评环节,我就发现专家们特别钟情于表格呈现的内容。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时间太短了,来不及细看文本;还有一点就是表格里的内容结构化更明显。</p><p class="ql-block">当然,以上三点还不全面,只是粗略的感受,而且仅仅说了文本的呈现形式。至于做到了以上三点能否吸引住专家的目光,吸引住了能否获得他们的认可都不好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