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盘溪军营,自从退伍后与战友们一起回来过多次。每一次回来都有不同的感受,也写过几段军营生活的回忆,流露过一些记忆里的怀念。今天又来到这里,用几张照片来记录和怀念,我们曾经的军营及过往,也期待再一次的回来。</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剪辑过的,征得了本人的同意,抹去了照片上的主人,包括下面几张老照片,都是东拼西凑的。但照片真实的记录了,盘溪军营原来的模样,大门后的照壁和上面的字、营房、大礼堂、大操场上的草皮等,仍然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最早一次回来时,整个营区还算完整,大门和哨兵的岗亭依旧,只是营区显得破旧杂乱了许多。当年大门后面的照壁两侧写着“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和“学雷锋、树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字样,换成了“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醒目标语。</p> <p class="ql-block"> 大操场两侧的“加强教育训练、时刻准备打仗”两行大字还在,只是颜色有些脱落了……看着这些醒目的标语,一点都不陌生,无论后来的人怎么换,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而我们为这一席话,付出了太多的汗水,甚至是战友的鲜血和生命。</p> <p class="ql-block"> 那时大操场上的草坪,还能见到一些绿色,大礼堂和主席台也没有什么改变,围绕着礼堂四周的大树,依然挺拔地站在那里,一切还是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上的大门和远处的照壁,是现在的主人重新装饰过的,但基本结构没有太大的改变,大门侧面多了华宁新村柑桔有限公司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 军人服务社,是我们会常去的地方,现已是陈旧不堪了。从两扇门缝隙间,能看到房顶透下的丝丝光线,洒落在了布满尘土的货柜上,怕是很多年没开门了;通往军人服务社的这条路,不知道留下多少当兵人,来来往往的脚步;也不知道,当年军人服务社的主任郭大爹,还健在吗?每当回忆时,还是很想念他的;当兵的时候一来二去与他混熟了,他常说“离开家了,钱要省着用,不要学抽烟”;那时当兵的都很穷,去军人服务社,只是买点牙膏肥皂信笺信封等生活日用品,或是去旁边的缝衣社,缝补磨破的衣服裤子;商品不是太多的货柜里,有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麦乳晶、水果罐头、昆明西山肥皂、龙门洗衣粉、日本进口电子手表等等,而我最喜欢是菠萝水果罐头,无耐囊中羞涩。</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连队原来的房屋,应该是二排的宿舍。红砖青瓦结构,进门有两台石阶梯,屋内是白墙白顶和水泥抹平的地面;记得房前面的几颗金凤花树,枝叶扶疏长势茂盛,又称红花楹树,夏季是盛花期,一树火红,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杨健战友到营房时,留下的照片,恰好是盛花期。记得营区里有很多这样的树,特别是大操场、礼堂周围最多。这景象是不是有些,“花开一树艳,花落一地红”的景色,或许又让你想起很多曾经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原本以为树木的发芽、长大、花开,是理所当然的,却因为这火红的色泽,而变得异样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有诗人这样写道,“这些红色小花,毫不吝啬的开满了枝头,像燃烧的青春,像深深的爱恋……”,这就是我们对花的寄语和写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连队二排宿舍的一角和房子后的木瓜树,每年到9月至10月份时,是木爪成熟的季节,总是果实累累;地面是用一块块,半截青砖铺成的场地,这是连队集合最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原一排房前的葡萄架,葡萄藤铺满整个架子,却记得从未有过丰收的喜悦,也不知道谁,下手这么快。空闲时我们常会在下面乘凉,相互交流一些训练、学习的认知,也会说说心里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后来回到原来连队住地看看,电话班旁的洗漱水池、侧面水浮芦塘,一班屋外葡萄架下的石桌石墩都没有了,一排宿舍门前水泥板乒乓球桌都不见了,那时我们常在上面缝订被子;原来我们往过的宿舍,房前屋后杂草丛生,通往连队与连队的路已经变窄,或是断断续续了,而这条路却留下了我们深深浅浅的足迹;连队篮球场只剩下中间一小块的水泥地了,那是连队唯一一块比较平整场地,新兵到连队后的队列操练,在这里开始与结束,篮球铁架子还在,已是锈迹斑斑了;饭堂是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除了一日三餐必到这里外,每年的新兵刚到连队都睡在这里,至少三个月,要等到老兵们退伍以后,才会离开这里,如今已是缺门少窗,屋内空空如也,漏雨的屋顶在墙壁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没有了原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这是营区里遗留下的部分房屋,只是幢与幢之间,多了一堵堵的围墙,成了单家独户的小院了,居住着这个公司的一些员工。</p><p class="ql-block"> 整个营区闲置多年,房屋墙壁、门窗屋顶已有破损,透过营区留存的建筑物及一排排红砖青瓦斑驳的外表,呈现了这座兵营的年代感。据说这是五十年代初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援建的兵营,如今千米见方的营区,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迭,或者说着远国防建设的需要,这里留给我们的只剩下记忆了。此时此刻,你是不是有一种穿越岁月的忧伤?一种隐痛中对曾经痴痴的回望?</p><p class="ql-block"> 看着断壁残垣的营区,看着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连队,虽说有些莫名的伤感,但在我的心里,更多还是怀念和敬畏这块热土。因为几年的连队生活,我们从学习和锻炼中收获了成长,也在成长中汲取了收获,在这里锤炼了人的意志、找到了信念、懂得了人该有的定力,这应该是我们自身和经历的结果,当然后者更为重要。应该说几年军营生活的经历与积淀,你得到收获与成长,也认识和结交了很多的战友,这些都是值得你去珍惜。</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常常回来走走看看,又一起翻来覆去的,读这本没有读完的书呢,这应该就是其中的原故吧,只能说这是一种情结,与揉碎了的乡愁一样,洒满了在你“回家”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 这是部队通往东营门附近原来的模样,路的左侧是营房管理股的木工房和我们连队的车库,右侧是我们连队和无炮连的食堂、篮球场;这条路一直通往东营门外,围墙和士兵的岗亭、远处的东山,仍然依稀可见;迎面见到的房子有两道门,是两个连队的公厕。虽有两道门,但性别单一。</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照片,重叠了上面照片远处的景象,是现在东营门围墙附近的景色,一眼望不到边的柑桔园地,几乎要延伸到东山坡角底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与战友们又来过几次,每来一次都不一样了,整个营区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因为这里换了主人,也换了颜色。我们连队原来的牛厩猪舍和水浮莲塘就在围墙边,一切已经没有了痕迹。营区内还有三营、团部及后勤一部分没有拆除,一营、二营、卫生队及几个团直属连队的房屋基本没有了,靶场和所有围墙外的菜地也没有了,变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柑桔林园。</p> <p class="ql-block"> 后来再回去时,就连大礼堂前的大操场上,都种满了柑桔树,留给了我们的只是满目绿色了。</p><p class="ql-block"> 回眸让人伤感,也能使人振奋,几年的军营生活,换得今生始终的牵绊。此时此刻,当你在那棵参天的木棉树下驻足时,抬头静静地仰望着滴血似火的木棉花时,是不是还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看到那一抹抹绿色的身影,迈着整齐沉稳的步伐从你身边走过;还能听到连队集合的哨声吹响,听到连长喊出,稍息立正向右看齐的口令;再一次响起一二三四的嘹亮,我们踏着整齐步伐,走向演兵场……</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树荫婆娑中的苏式兵营里,留住了一趟又一趟走过的我们和军营青春的笑声;又想起你与连队一起走过的日子,更难舍老班长离我们而去的背影,与一茬又一茬战友告别我们的日子;西营门外,是我们常去搞训练的地方,还记得滇越铁路上火车驶过时,风卷着桉树叶和火车咔嚓咔嚓的响声一路飘过;南盘江边热水塘的地热温泉,那是可以毫不遮拦,赤着身子洗澡的地方,那里除了当兵的,很少有其他的人……</p><p class="ql-block"> 这些曾经的往事,始终从我眼前划过,我也努力的在回忆里去找回记忆,找回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些人和那些事。</p> <p class="ql-block"> 当初无论是你选择了军营,还是军营选择了你,我们都走到了一起,把人生最好的年华,把燃烧了青春的激情,甚至战友的生命都留在了军旅的路上。回首在这里的几年,这里曾经有你有他、有泪有笑、有苦有累、有曲折有艰辛、有着一个个战友成长的见证,他们的成长在战场上得到了验证……站在这曾经熟悉,又陌生的营房里,看看周围改变了的一切,看看身旁的这些些战友,虽然头顶的烈日会让人焦躁,但看得出来他们的心里犹如止水一样的平静,因为他们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p><p class="ql-block"> 几年的时间,放在人的一生中,应该说不算太长,或许微如草芥,但留下的记忆,却是很长很深,她像是一种坚守,或者说一种守望,能让人记住一辈子……今天,我们又来到这里,回眸这即将消逝的军营、走散的战友、散场的青春,我依旧怀念那段“绿了军营,浸了心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这块我们曾经用青春、用热血、用生命铸就的“铁打营盘和流水的兵〞,已经成为战友们相聚时,总是常常讲起的故事了。我更期望这即将消逝的营盘,连同一个个已远去的故事,被赋子新的内涵和寄托……</p> <p class="ql-block"> 说点题外的事,这是今年参加祭奠活动的同籍战友、部分烈属及老兵的家属。第一张是在云南省河口县水头烈士陵园;第二张照片是在云南省马关县仁和烈士陵园的祭奠活动。</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40周年的纪念,值此机会战友们携烈属家属,来到边境烈士陵园参加祭奠活动,目的很简单,让所有的人就是来接受洗礼和觉醒的。这些年每逢这些时间的节点,总会想起那些挂记的人和事,有时候我在想,人习惯了安逸的日子,容易忘事。对我们这些人来说,还是要时不时地回头看看,你经历中那些难以释怀的人或是事,想一想战场上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记住那些为国家流血牺牲的兄弟,有时间还是去烈士陵园看看他们,这是一句心里话。</p> <p class="ql-block"> 祭奠活动结束后,按照行程的安排,我们又一次回到盘溪军营,这是老兵们在原团部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类似于这样的组织形式已层出不穷,他们总是走了又来,来了又走,一拨又一拨来到这里,始终是络绎不绝。我说不好,他们这种天生性子里的执拗,给我的感受是什么?像不像是在剥洋葱一样,剥了一层又一层,都泪流满面了,却还乐此不疲的寻找着他们,再也找不回来东西,又始终如一,初心不改……但我懂得这种执着的支撑是什么,他们依然怀念着热血的军营,缅怀殆尽的青春年华,来解读他们曾经的流血流汗,来捍卫他们的奉献与牺牲,这应该就是最好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在盘溪营房的留影,照片上着军装的有四个人,其中三个人是同籍同年入伍,又同在一个连队的战友,另外一个是烈士的姐姐,其它的是老兵家属和两位同学。在此特别感谢两位同学的尽心尽力,全程为老兵们摄影留念,也谢谢各位参与活动的爱心人士。</p><p class="ql-block"> 电影“芳华”结尾时,有这样一段潜台词,“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说他们谈笑如故,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和他们难掩的失落……”,岁月的确能改变很多东西,如人的容颜、地位,或是命运等等,而有些东西则是改变不了的,譬如,军人独有的品性、做人做事的信念、刻在骨子里的情怀,这些是很难去改变和抹掉的。至于失落,话题太多,就不说了,想想烈士陵园里,那些牺牲的战友,幸存者已经知足了。因为他们更懂得,为谁当兵为谁扛枪,为谁吃苦为谁付出,这不是一句套话,他们的经历本来如此。</p> <p class="ql-block"> 这三个战友,是同籍同年入伍,又同在二营五连当兵,其中两人是伤残军人。</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他们又穿上这身军装,留下了没有青春飞扬的瞬间。虽然没有了美好年华的昨天,但依然怀念那段用热血用青春铸就的军旅,依旧为昨天的军旅而自豪……愿流年不负,愿时光不悔,愿他们的笑容依旧灿烂,我由衷感慨这种从心底流露出的笑颜,还是依然如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