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因为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及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诗句,一直以来,对敦煌的印象就是大西北的边关,满是戈壁与沙漠,因为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和古丝绸之路,使得这一边关之地有了特别的意义。记得前些年看过的央视10集纪录片《河西走廊》,剧情和配乐都很打动人,印象颇深,去敦煌看莫高窟的念头更加迫切了。这个夏季差不多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毅然去了河西走廊,疫情放开后所到之处人满为患,虽然对整个行程的旅行体验没抱多大期望,但敦煌一地的游览还是不无收获。</p><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蜚声海内外多年,是中国首批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是目前为止国内唯一一处全部符合6项评选标准的文化遗产。“每个中国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是: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共有492个石窟,塑像达2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保存了从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1000多年间的许许多多珍贵的壁画和彩塑。作为普通游客我们最多只能参观8个洞窟,并且是在讲解员的统一带领下按部就班参观,入口处有两座纪念碑分列两边,一座是为纪念日本画家平山郁夫所立,感谢他为保护敦煌文化遗产以及培养研究人员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另一座是为香港大亨邵逸夫所立,感谢他出巨资建造保护壁画的屏风和窟门加装。</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后参观了16-17、390、407、420、427、428、71、130号共八个洞窟,第一个是16-17号,也就是发现了藏经洞的那个石窟,此窟建于晚唐(公元851-862年),1900年王道士偶然发现了洞中浩繁的经文后,不久其中的很多珍品被外国探险者低价购买带走。因洞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不许拍照,</span>此图片选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16—17号窟出口对面不远,就是藏经洞陈列馆(原为三清宫,俗称下寺)。</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参观的是390号,也称“华盖窟”,开凿于隋代末年,洞窟内100多个坐佛头顶上的菩提树叶和华盖造型各异、无一重复;这也说明1400多年前的古代画师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下图取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407号也是隋代所建,其三兔飞天澡井造型很生动,洞窟四壁密密麻麻的小千佛像,每个右上角都有一长方形条状格子内写有这个佛的名字,据说只要持久歌颂他们的名字,就有望得到成佛。(图片取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420号,开凿于隋代中期公元600年前后,此窟有别于其他洞窟的是南、北、西壁各开一龛,被称为“三龛窟”,三龛佛像分别表现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即所谓“三世佛”,值得称道的是,420号是现存石窟中塑像保存最完好的之一,不但塑像一尊不失,而且未见后代改动的痕迹,不像前面2个石窟内的塑像都在后代重修过。(图片取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427号是一个由前后室组成的洞窟,其内部塑像也是隋代的,但前室的木构屋梁是宋代装上的。这个洞窟内有还能看到一些贴金的小千佛像,据说起初全是贴金的,之后有许多被一些贪财的后人刮去金粉。(图片取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428号是我们此行唯一参观的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的洞窟,窟内东壁连环画叙述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善行故事很感人。(图片取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七个71号为初唐所建,据介绍,百年前该洞窟有白俄人在里居住生活做饭,留有烟熏痕迹,窟内北壁阿弥陀经变中的思惟菩萨像高目深鼻、长发披肩,很是传神,是典型的唐代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人物形象(图片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原先安排的是96号,即九层楼中的“北大佛”,当天因故不能参观,于是临时安排我们参观了130号窟,这个洞窟开凿于盛唐时期,窟内的弥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高度仅次于“北大佛”的第二大佛,也称“南大佛”(图片取自网络)。窟内甬道南壁有一幅著名的壁画《都督府人礼佛图》,为敦煌研究院第二代掌门人段文杰研究复原精心临摹完成,色彩艳丽,造型真实,据说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p><p class="ql-block"> 据讲解员说,我们今天临时安排能看到这个130号窟,说明运气好,因为这个洞窟近10年都没有向公众开放过。</p> <p class="ql-block">2024年国庆在沪期间,正值“何以敦煌”艺术大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展,得以近距离观看了几座复刻经典洞窟,以及部分藏经洞遗书原件,还有北凉石塔、六字真言碑等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第45号窟内两旁的菩萨像姿态婀娜、面相圆润、栩栩如生,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中唐第158窟是莫高窟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其涅槃卧佛神态庄严慈祥,造型细腻生动。</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文物《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简称《酒账》,是入选国家宝藏的一级文物,记录了1000多年前敦煌当地归义军衙府的公务用酒支出,涉及敦煌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民俗、手工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原因,《酒账》被一分为三:一段存于中国;一段流落于日本,后被捐献回中国,开创了敦煌文献回归故里的先河;一段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本次大展将《酒账》前两段的原件及第三段的复制件置于同柜展出。</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出土于莫高窟第61窟,为元代著名碑刻。碑身上额阴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周围刻有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蒙文、八思巴文共六种文字的“唵、嘛、呢、叭、咪、吽”;另刻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汉文题名,其中有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包容互鉴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和格局。</p> <p class="ql-block">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中现存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发现于敦煌党河淤泥中。石塔残高96厘米,底径48厘米,顶部残缺。塔身绕周雕八个龛,内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脚弥勒菩萨。</p> <p class="ql-block">24年国庆在上海美术馆近距离参观的“何以敦煌”大展,多少弥补了一些上年在现场不能拍照,不能自行观展的遗憾。</p><p class="ql-block">参观完洞窟后,外面是允许拍照的,包括之后参观的陈列馆、美术馆,都不限制。</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从出口出来从右边走100米左右,就是敦煌研究院陈列馆,清代时是莫高窟的上寺和中寺,也是最初来到敦煌的老一辈莫高窟人居住、办公的地方,原房间和原格局都保存下来,每个房间里有敦煌研究院院史及艰苦创业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的传承,实属不易,难能可贵。通过敦煌研究院陈列馆的介绍,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于右任先生等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终于将濒临危情的莫高窟收归国有,1942年成立敦煌研究所后,毕身投入敦煌的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几任院长的经历令人动容、可歌可泣。想不到的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五代掌门人赵声良是我们云南昭通人,大学毕业后就义无反顾投身敦煌至今。如今算起来,从1943年3月常书鸿带领几个人进驻敦煌,至今已愈80年,敦煌研究院几代人薪火相传,多少人一生守候,矢志不渝,<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才使得莫高窟不</span>论是抗战烽火动荡时期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浩劫期间,都幸免于难,也使得我们今天能够领略到这座光耀全球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常书鸿1904年生于杭州,系满族人,满姓伊尔根觉罗,年轻时留学法国学习油画,在巴黎举办过个人画展,其作品多次获奖,自关注发现敦煌后,并义无反顾地放弃在法国的优渥生活回国。1943年2月不到40岁的他带领几个同行进入敦煌后并一生守护,历经沧桑磨难,被国人誉称为“敦煌的守护神”。他自己曾说道:“我想,萨埵太子可以舍身饲虎,我为什么不能舍弃一切侍奉艺术、侍奉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里,它是多么脆弱,多么需要保护,需要终生为它效力的人啊!”</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常书鸿女儿常沙娜带领亲人回敦煌探视故居。</p> <p class="ql-block">常书鸿的继任者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抗战期间他从国立艺专毕业后就心系敦煌,只身辗转前往,此后献身敦煌60多年,临摹敦煌壁画380余幅,是临摹壁画最多、水平最高的艺术家之一。他复原的盛唐壁画《都督夫人礼佛图》,再现了唐代高超的艺术成就,广受海内外好评。他曾在文章中写道:不怕风沙扬起,不惧遍地荆棘,秉烛前行在文明的宝库里。</p> <p class="ql-block"> 敦煌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先生,即段文杰的继任者,1938年生于杭州,北大毕业后,扎根莫高窟40多年,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今年5.4青年节,她回北大参加125周年校庆时,毅然捐款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人物照片取自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她的颁奖辞。 </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美术馆位于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广场北侧,馆内正在展出的是“1650——文明的回响”纪念展,展览主题分为“众生营造”“庄严净土”“东西融贯”“万象人间”和“砥砺新生”五个部分,将敦煌莫高窟1650年的历史进行了回溯与整理。</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不远处就是鸣沙山月牙泉,当天下午我们到达时,地表温度超过50℃,不敢多逗留,走马观花,骑骆驼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当晚去看了一场名叫《秘境敦煌》的歌舞表演,体验了西域民族风情,据说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演出更为出彩,当然money也要更多些。</p> <p class="ql-block"> 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莫高窟四百多洞窟对公众开放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我们此行仅仅看了限定的8个洞窟,由于内部不能拍照,很难把现场的美感体现出来,就个人现场的观感看,从公元366年开始,之后的1000多年间陆陆续续完成了这许多的塑像和壁画,真是很了不起,拜丝绸之路所赐,古代中原和西域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汇,孕育出了这座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自从1900年发现藏经洞内多达5万多件文献后,这批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吉川小一郎、奥登堡等考古探险家散布到了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各地收藏敦煌文献与文物的机构多达40多家,其中以日本为最,共有东京国立博物馆等15家机构收藏。</p><p class="ql-block"> 身为华夏一员,参观了解敦煌莫高窟应该是人生的必选题,随着历史地理及佛教知识的了解逐步加深,相信下一次的敦煌之行会有更好的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