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家村口的池塘边上生长着一棵古杨树,大约有二十多米高。阳光下,巨大的树冠像一把巨型大伞一样撑开着,为半亩地大的土地遮蔽阴凉。树干也是粗得惊人,两个十来岁小男孩指尖接指尖才勉强能合抱住它。古杨树巨大的根系犹如虬龙一般深深地扎入泥土之中。你看!池塘边缘三十多米远的水面上仍可以看到露着的细根,看到新长出的小杨树。这或许是因为生长环境水分充足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据长辈们说,古杨树是一位上世纪初出生的村民爷爷辈栽种的,至今约莫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树龄了。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村里的几代人都是在古杨树下玩着长大的。当然,我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不例外。穿越时空隧道,重温童年岁月。古杨树也是我们这群“毛头小子”的快乐天堂。</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古杨树粗壮的枝丫上先是微微泛出淡青色。而后,渐渐吐出酱紫色的胚芽。再过几天,一簇簇紫灰色的“胡须”喷薄而出,显得格外壮观。池塘上一阵清风掠过,古杨树的“胡须”随风摇曳,越发彰显出其英雄之气概,仙人之风骨。一种敬畏之情顿时在我的心头油然而生。我们也会顺便捡几颗飘落下来的“胡须”,插入自己的鼻孔之内,噙在自己的小嘴之中,眼睛一眯,小手一捋,演绎一下电影中的南极仙翁,玩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夏天到了,古杨树稠密的叶子就像一座天然帐篷,火辣辣的阳光根本穿不透它的层层铠甲,俨然是一个极好的避暑场所。放学后,我们经常会在这里玩老鹰捉小鸡、老虎吃小孩、站九连等游戏。午饭时分,大人们端着海碗陆续赶到这里,小孩子们也会像小尾巴一样端着搪瓷碗尾随而至。古杨树下,有坐小板凳的,有坐半截砖的,有屁股蹲在脚后跟上的,有背靠在杨树上的,也有站着的……人们的吃饭姿势各有不同,吃相也各有所异。这里简直就是村里的“百家盛宴大厅”了。小孩子们在人群中端着小碗来回穿梭着,遇到哪位长辈碗里有好吃的,就会顺便要一点。当然,长辈们也是不会介意的。所以说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冰糕——白糖冰糕,三分一个,五分俩。”一个熟悉的声音顿时使热闹的现场变得安静起来。吃过午饭的小孩子们听到吆喝声,蜂蛹着去抢购夏日的最爱。于是,现场又突然变得沸腾起来。</p><p class="ql-block"> “五分钱仨行不行?”小孩子娴熟地砍着价,“你看,这块冰糕都化了。”</p><p class="ql-block"> “不行!不行!要不我给你换一个不化的。”卖冰糕的答道。</p><p class="ql-block"> “你就卖了吧!不然,化成水后你就卖不成钱了。”小孩子半恳求半要挟道。</p><p class="ql-block"> “行!那就赔钱卖给你吧!”卖冰糕的最终还是不情愿地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古杨树下大人们嘈杂的说话声、小商贩们响亮的吆喝声,小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欢笑声……构成了一首精彩绝伦的农村夏日交响曲。</p><p class="ql-block"> 秋天说到就到了,古杨树上的叶子耐不住秋风的寂寞,渐渐地变黄了。偶尔,一片金黄色的叶子像小扇子一样飘飘荡荡地落下来,平静地躺在古树下。两片,三片,五片,八片……。自古文人多悲秋,但对于放学归来的小朋友们而言,却把秋天的落叶当成了一种景致。我们兴致勃勃地捡起地上的落叶,用指甲顺着叶柄的脉理从中间掐开一条缝隙,再捡起一片落叶,把叶柄穿过第一片落叶叶柄的缝隙。周而复始,一辆杨树叶子“火车”就串好了。我们意兴盎然地拉着“火车”在大街上飞奔着,嘴里伴着“呜——呜——”的鸣笛声,欣喜若狂。竟然连母亲喊我们回家吃饭也未曾听到。</p><p class="ql-block"> 隆冬时节,一场瑞雪把村庄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古杨树也变成了一只庞大的白头翁。小孩子们尽情地堆着雪人,打着雪仗。小麻雀在古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树枝上的积雪簌地滑落下来,落在我们的帽子上,脖梗里。随着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我们便融入到这个雪的世界里了。</p><p class="ql-block">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农历新年说到就到了。不知哪位好事者在古杨树上挂了一块红布,说百岁以上的古树都会住上神仙,过年时是要点鞭炮上供的。我们小孩子对所谓的神仙并不感什么兴趣,反而更喜欢去帮助大人们点鞭炮,一展男子汉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我们村的每条街道都安装了路灯,铺上了柏油马路,建成了运动广场。楼房、别墅林立,花树、果树点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织布已在全国闻名。如今,南来北往的商户打听村里布场位置的时候,村民们都会以古杨树为地标进行指引。它已经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文化标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