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0)一、二期《中华诗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特辟了新诗栏目,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对于促进新诗与传统诗词的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从选发的几位知名诗人的作品来看,都是格律体或半格律体的,没有那种自由无度的 “天马行空”式作品。而其中刘征、刘章二位的全是八行的新体律诗试验品,黄淮也有一首八行诗。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 关于现代格律诗,即格律体新诗,我参考闻一多、何其芳、邹绛等前贤的理论,提出了它的形式框架:每行顿数一致的整齐体+每行顿数不一致、但每节相应行一致的对称体+若干种固定体式(有四行,八行,十四行)。我还提出整个诗坛实行两种“双轨制”,即新诗与传统诗词并行不悖,在新诗内部则自由体与格律体并行不悖。<br>现在,诗家们不约而同地钟情八行诗,倒让我有个想法,推行现代格律诗不妨先从八行体做起。且不提传统的五、七言律诗,新诗中的八行体也早就不露声色地出现于诗坛,只不过人们对此不曾引起重视罢了。大多诗人也缺乏对这种诗体的自觉意识。<br> 早在新诗的婴幼儿时期,就产生过八行体的佳作。郭沫若以自由诗著称,却在1919年就写了这样一首可谓成熟的格律体新诗:<br><br>我把你这张爱嘴<br>比成着一个酒杯<br>喝不尽的葡萄美酒*<br>会使我时常沉醉<div><br>我把你这对乳头<br>比成着两座坟墓<br>我们就睡在墓中<br>血液儿化为甘露<br> ——<b>《YENUS》(维纳斯)</b></div><div>*就此行为八字,算是破格吧。其实处理一下,减为七字,也没甚不可。<br>在《女神》中,这简直是“异类”。<br></div> 再看<b>刘大白的《是谁把》</b>:<br><br>是谁把心里相思<br>种成红豆<br>待我来碾豆成尘<br>看还有相思没有<br><br>是谁把光中明月<br>捻得如钩<br>待我来抟钩作镜<br>看永久团圆能否<br><br>这首早期的新诗,恰似一首上下阕对称的小令,奇思妙想,风趣幽默,也是精品。而今我们把这种节与节完全对称的作品归入格律体新诗之“参差(对称)式”,与“整齐式”、“复合式”合称三大类别。<br> <b>戴望舒的《烦忧》</b>则更为奇妙:<br><br>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br>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br>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br>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br><br>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br>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br>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br>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br><br>此诗极其婉转地诉说了暗恋的情怀,在形式上堪称完美:每行九言四顿,用ABAB韵式,更妙的是,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倒读,营造了循环往复之美,增强了抒情的效果。<br><br> 写到这里,不妨随便提及,我很喜欢这种体式,模仿了几首,颇得好评,石天河先生还给取了个很美的名字,称之为“岸柳倒影式”,兹举曾入选台湾出版的《中国爱情诗选》的<b>《寒夜》</b>吧:<br><br>初冬的午夜弥漫着雾气<br>乡村的公路是多么岑寂<br>我的心真会浸透了寒意<br>要不是紧挽着你的手臂<br><br>要不是紧挽着你的手臂<br>我的心真会浸透着寒意<br>乡村的公路是多么岑寂<br>初冬的午夜弥漫着雾气<br> <br> <u>到了20世纪50年代,公刘的一系列八行诗脍炙人口,过来人记忆犹新。如《五一节天安门之夜》、《夜半车过黄河》、《驮杨柳的骆驼》、《繁星在天》等诗,都曾传诵一时。后来沙鸥大写八行诗,时人誉之为“沙八行”,一时仿者甚众。这说明八行体新诗既为诗人们所喜爱,也得到读者的青睐。</u><br><br> 可是80年代以来,自由诗几乎一统诗坛,甚至无韵诗占了压倒多数,有意识写八行诗的诗人已经难觅。如今,刘征、刘章二位老诗人有意识地探索新体律诗真使我有如空谷之闻跫音。细察之,二刘的新律诗又有差异:刘征的是整齐体,即每行均为四顿,也仿照就体律诗中间四行两两对仗;刘章的则是对称体,对仗的处理一致,而一二和七八两联则遥相对称,顿数有所变化。这可以视为八行体中最为严谨的“律体”。此外,如前所举诗例,不用对仗亦可,同样可以分为整齐和对称两种基本体式,而且其变化之多,也许超乎人们的想象。<br><br>别看短短八行,分节就有好多变化:除最常见的两节(即四四)外,还有二二二二,二四二,一三一三,三一三一,三三二,三二三,二三三等,当然也可以不分节。一般整齐体每行不超过五音步,以利节奏的鲜明;而分节的方式又可以派生出许多种对称的方式,像魔方一样变幻无穷。而用韵则可以根据节式作多种不同的安排,除一韵到底外,还可以使用抱韵(ABBA)、交韵(ABAB)、随韵(AABBCCDD)等等,也是变化多多。<br><br> 下面不妨举几个例子。<b>黄淮的《三个和尚》</b>的分节是上文没提的一二二二一式,堪称独特,而内容又很有时代感:<br><br>都因为没有水吃<br><br>一个抢走了扁担<br>到码头去扛脚行<br><br>一个夺走了水桶<br>到集市去卖豆浆<br><br>一个在井边苦想<br>办起了矿泉水厂<br><br>都因为没有水吃<br> 再看<b>沙鸥的《读信</b>》:<br><br>一年像一条河<br><br>深深的河水向我流来<br>又悄悄地,悄悄地<br>绕开了我<br><br>一年像一支歌<br><br>甜美的歌声留在心中<br>却淡淡地,淡淡地<br>变成了寂寞<br><br>此诗采用一三一三节式,又一一、三三两节各自对称,也可以看出,一三与一三两部分对称,堪称奇妙。<br><br> 根据以上的简要分析,就可以知道,<u>实践已经证明,八行诗乃是现代格律诗中最容易入手,也最容易掌握的一种体式。诗人们已经用这种诗体写出了不少的佳作。希望有更多的诗人来经营这片园地,培育更多更美的诗的鲜花。</u> 为了进一步证实八行体的创作成果,举出下面几本诗集予以简介吧。需要说明的其中一些作品没有严格遵照格律规范,可以称为半格律体。 高昌,著名两栖诗人,《中华诗词》主编,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诗人刘章之弟子。与刘章共同创立“新律诗”即三四、五六行也讲究对偶的格律体新诗。如书名所示,<b>此即“八行新律”之结集也。文后附关于此书与八行体格律体新诗的评论多篇,具有理论价值。</b> 作者赵瑞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1995年出版。系1985-1987三年间的作品。诗人在前言中这样表达他的倾向和态度:<div> <b>这里没有庄周梦蝴蝶似的昏迷,</b></div><div><b> 我所追求的是你啊,真实和明丽。</b></div> 作者是《海南晚报》副总编,是一位文艺多面手。<b>此书甚奇,有意仿郭沫若《百花齐放》,竟以百首八行诗写100种鸟,最后以《一切鸟》作结,颇费功力呢</b>。不用说,《百花齐放》也是一本八行诗集,不过我没有此书可供展示。 禾波原名刘志清(1920——?),是1930年代就开始创作的老诗人。此书出版于1995年。据这种后记所言,他的<b>这种有意识的尝试从1970年代就开始了。他立志高远,以此追求“一首诗的完整与完美”。</b><div>顺便提及,<u>此书是“弃书库”店主王米渝所赠,有作者亲笔题签呢。</u></div> 朗波是知名诗人,原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这些诗格律严谨,而且都是九言八行体。<b>作者特地从所得40册样书中赠我一册,而且致信说明是提供“研讨新格律的一份资料”,其情可感。</b>需要说明的是,此书最后几首超过了八行,所以书名才称“短诗选”。 时在2008年,我约他到“东方诗风”邯郸年会捧场,他说明了未能受邀的原委。<b>这当然与诗集一样,值得珍藏!</b> 把我这本出版于2007年,作为《东方诗丛》之四的小书附骥于后吧,虽然八行诗只有半本。不过多年来八行体是我十分热爱的一种体式,未收入此集的作品还多呢。在网上就可以搜到不少。而前面的主文就是此书的《代跋》。那么,让我以<b>《又是(代跋诗)》</b>作为本篇的结束吧:<div><br></div><div> 又是栀子花盛开的时候</div><div> 乐坏了惜玉怜香的朋友</div><div><br></div><div> 买几朵赠给所爱</div><div> 买一束置诸案头</div><div><br></div><div> 让清芬浸透我的诗囊</div><div> 让清香盈满她的怀袖</div><div><br></div><div> 栀子花将会凋谢</div><div> 诗与爱伴我行走</div> 【再记】<div>赵瑞蕻《诗的随想录》在他写的《前言》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u>外国诗歌也有大量的八行诗。拜伦著名的长诗《唐·璜》就全部由八行诗节构成</u>。此外,还有两位大家(王季思和冯至)的评论文字也置于诗前,具有“代序”性质。这两篇文章对赵瑞蕻的八行诗做了很高的评价。<u>王季思肯定了这是从自由诗向格律诗转化的产物,冯至则强调这些作品使他听到了“诗的呼唤”,是追求“适当的形式”的结果。</u></div><div><b>这就与中国古代的律诗一起,雄辩地证实了八行诗是很好的一种诗歌表达形式,值得我们多予采用。</b></div><div><b> </b>2023·7·5渝中悠见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