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诵《二十四节气之 小暑》

雨田笠翁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br><br> 根据网络文字改编<br>诵读 雨田笠翁 老棕<br><br> <div>小暑在每年7月6日-8日左右,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时节气温逐步升高,盛夏开始。我国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33℃左右;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br><br>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有时会出现 “倒黄梅”的雷雨天气。<br><br></div> 小暑习俗<br><br>晒伏<br>相传农历“六月六”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这一天在小暑期间,为一年中气温最高,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人们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br><br>吃藕<br>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因为莲藕的“藕”与配偶的“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又因其出污泥而不染,与荷花同作为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吃。<br><br> 小暑养生<br><br>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天气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夏季要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br><br>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br><br>俗话说“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应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br><br>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露天里的木椅木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的木椅凳上。<br><br>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期间养生保健应遵循七字原则——“吃苦尝酸七分饱”。饮食不宜过饱,但要注意营养搭配全面、均衡,不可挑食、偏食。<br><br>适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白萝卜、番茄等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多食用淡水鱼,少食红肉。可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绿豆汤等饮料。<br><br>高温天气出汗多,可多吃番茄、柠檬、草莓、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酸味食品可增加胃液酸度。<br><br> 小暑诗歌<div><br>《纳凉》</div><div>宋 秦观</div><div><br>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br>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br><br><br>《夏夜追凉》</div><div>南宋·杨万里</div><div><br>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br>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br><br></div>